机动车丢失、损坏的责任问题研究

时间:2022-05-27 04:14:28

机动车丢失、损坏的责任问题研究

【摘 要】近年来,私家车数量不断增多,原有车库、车位已不能满足停车需求,车主占用小区公共道路或者其他场地停车十分常见。车主和物业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以及停车费的性质需要重新研究。

【关键词】合同法;停车合同;租赁合同;保管合同

随着小区内的私家车数量不断的增多,小区原有用于停车的车库、车位已不能满足停车需求,车主只能占用小区公共道路或者其他场地停车,同时向物业公司缴纳一定的停车费。此情况下,关于机动车丢失、损坏引起的诉讼,各法院判决千差万别,有的法院认为,车主和物业公司之间是保管合同关系,物业公司应当承担违约赔偿责任;有的法院认为,车主和物业公司之间是租赁关系,物业公司不负赔偿责任。那么停车合同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合同呢?

一、现行法律的相关规定

《物权法》第81条第1款规定:业主可以自行管理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也可以委托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管理。《物业管理条例》第35条规定:业主委员会应当与业主大会选聘的物业服务企业订立书面的物业服务合同。物业服务合同应当对物业管理事项、服务质量、服务费用、双方的权利义务、专项维修资金的管理与使用、物业管理用房、合同期限、违约责任等内容进行约定。第36条规定:物业服务企业应当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提供相应的服务。物业服务企业未能履行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导致业主人身、财产安全受到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现行法律当中,除了上述规定之外,没有其他能够直接确定停车合同性质的规定。根据上述规定,第一,业主委员会可以在与物业公司签订物业服务合同时约定停车合同的性质。第二,车主在停车时也可以与物业公司约定合同的性质。但在实际当中,纠纷产生的原因往往是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签订物业服务合同时未就该事项进行约定,并且车主停车时,物业公司只是开具了一个停车凭证或者收据,对合同的性质也未进行明确的约定。此时,对合同性质的认定就有了一定难度。

二、停车合同性质探析

没有约定时,关于停车合同的性质,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租赁合同,另一种认为是保管合同。

(一)“租赁合同”论的探讨

有学者认为,车主与物业公司之间应为租赁关系。根据《物权法》规定,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场地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属于业主共有。物业公司只是代业主委员会为车主提供车辆停放场地,并代为收取一定的场地使用费。对停放车辆不负保管义务,车辆丢失也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合同法》第212条规定:租赁合同是出租人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租赁合同是以转让财产使用权为目的的合同,是双务有偿(当事人另有约定除外)、诺成合同。那么停车合同是不是符合租赁合同的特征呢?

第一,从合同目的来看。在双方没有明确约定的情况下,很难考察双方订立合同的目的,通常是在发生纠纷后,车主主张订立合同以车辆受到保管为目的,而物业公司主张是以提供车位使用权为目的。因此,订立合同的目的一般无法直接确定,单从合同目的来推断合同的性质也就十分困难。

第二,从诺成性特征来看。租赁合同为诺成合同,而停车合同则不同,一般情况下,只有车主将车子停在了车位上,合同才宣告成立,因此,停车合同应为实践合同,不符合租赁合同的诺成性特征。

第三,从有偿性特征来看。在租赁合同中,出租人将标的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按照约定支付租金。在停车合同中,受业主委员会委托的物业公司将停车位提供给车主使用,车主支付一定的停车费。如果说停车合同是租赁合同,那么所谓的“停车费”应该作为租金(停车位的收益)全部归业主委员会所有。但在实际当中,“停车费”往往被物业公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交给业主委员会,一部分作为“管理费用”归自己所有。那么这里所谓的“管理费用”是不是物业公司付出物业管理行为的报酬呢?笔者认为不是。因为业主已经根据物业服务合同的规定向物业公司支付了物业费,那么在物业公司代为提供停车位时就不应该再额外收取“管理费用”,那么此时所谓的“管理费用”到底是什么性质呢?在认为停车合同是租赁合同的情况下,恐怕谁也说不清楚。

所以,通过停车合同与租赁合同的比较,我们发现,停车合同的特征与租赁合同不相符,停车合同不属于租赁合同。

(二)“保管合同”论的探讨

《合同法》第365条规定:保管合同是保管人保管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并返还该物的合同。保管合同以保管人的保管行为为标的,是实践、不要式合同,可以是有偿合同,也可以是无偿合同。那么停车合同符不符合保管合同的特征呢?

第一,从合同目的来看。如前文所述,在双方没有明确约定的情况下,很难考察双方订立合同的目的,单从合同目的来推断合同的性质也十分困难。

第二,停车合同是不要式合同。根据当事人的约定,可以是有偿的,也可以是无偿的。

第三,从实践性特征来看。《合同法》第367条规定:保管合同自保管物交付时成立,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可见,保管合同成立的一个要件是,寄存人将保管物交付给保管人,保管人实际占有了保管物,此时保管合同才能成立。停车合同自汽车停在车位上起成立,符合实践性特征。

有学者指出,虽然车主将车停在了车位上,但并未将车钥匙或行车证交付给物业公司,不能视为交付,认为物业公司没有实际控制车辆。?2?笔者认为,如果是在封闭的小区,应该对“实际控制”做广义的理解。车主将车停在了小区内,并且物业公司出具了停车凭证,那么车主如果想驶离小区,必须出示停车凭证,否则就无法驶离(即无法行使控制权),那么此时,物业公司实际上是把车辆控制在了小区这个范围内,即使车主未将车钥匙或行车证交付给物业公司,也应当认为物业公司实际控制了车辆。如果是在不封闭的小区,车主不交付车钥匙或行车证,则认为物业公司没有实际控制车辆。这种情况下,物业公司没有能力对车辆进行保管,保管合同不能成立,只能成立租赁合同,租金是并且只能是场地使用费,而不能再包括物业公司所谓的“管理费用”,也就是说这种小区的停车费标准要大大低于封闭的小区。

综上所述,在双方未明确约定停车合同性质时,在封闭小区内,停车合同属于保管合同,其中寄存人为车主,保管人为物业公司,保管物为车辆,保管费用就是停车费(车位的场地使用费由物业公司支付,作为业主委员会的收益)。在非封闭小区,停车合同是租赁合同,停车费只是场地使用费,标准要低于封闭小区。

三、小区内车辆丢失、损坏的责任承担

在封闭小区(即成立保管合同)的情形下。《合同法》第369条规定:保管人应当妥善保管保管物。第374条规定:保管期间,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毁损、灭失的,保管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保管是无偿的,保管人证明自己没有重大过失的,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因为停车合同一般是有偿的,因此在车辆丢失、损坏时,保管人承担的是严格的违约责任,应当进行赔偿。

在非封闭小区(即成立租赁合同)的情形下,出租人只有按约定提供出租物的义务,对承租人的财务没有保管义务,因此在车辆丢失、损坏时,不能根据物业公司违反租赁合同义务而要求其承担责任。但这种情况下,车主可以根据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要求物业公司承担责任。《物业管理条例》第36条第2款规定:物业管理企业未能履行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导致业主人身、财产安全受到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车主证明物业公司未尽到起码的安全防范义务,对车辆的丢失、损坏有重大过错,即便物业服务合同中没有约定车辆保管的内容,物业公司也不能就此免责,应当负有赔偿责任。

【参考文献】

[1]李因来.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共有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2(5).

[2]龚国庆.机动车丢失或毁损风险应由谁承担[J].现代物业,2011,10(1).

上一篇:公安行政执法的正当程序研究 下一篇:论我国船舶油污赔偿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