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级职教教师教育基地:问题诊断与建设策略

时间:2022-05-27 03:19:07

部级职教教师教育基地:问题诊断与建设策略

摘 要:十五年来,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教师教育基地扩大了规模,优化了布局,形成了网络,促进了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部级基地要以建设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为主线,构建立交桥,体现基地教师教育的终身性;以内涵建设为核心,增强基础能力,提高基地教师教育的实效性;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创新企业实践,提高基地教师教育的实践性;以学科群建设为支撑,构建学术生态,提高基地教师教育的长效性;以组织文化建设为主题,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基地教师教育的精神性。

关键词:基地;教师专业化;问题;策略

作者简介:胡斌武(1968-),男,四川宣汉人,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职教教师教育;叶萌(1989-),女,河南正阳人,浙江工业大学教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4-0004-04

高素质专业化职教教师队伍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关键力量。部级职教教师教育基地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基本载体。经过十五年的建设,教育部共建立了93个全国重点建设职教教师教育基地[1]。检视部级职教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历史,诊断建设问题,提出建设方略,对于加强基地内涵建设,提升基础能力,优化布局结构,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师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有着重要价值。

一、部级职教教师教育基地:建设成就

1999年7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组织推荐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通知》,正式启动了部级职教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工作。1999年11月,批准天津大学等20所学校为首批部级职教教师教育基地[2];2000年5月,批准东北财经大学等24所学校为第二批部级职教教师教育基地;2001年3月,批准华东师范大学等8所院校为第三批部级职教教师教育基地;2003年11月和2007年11月,先后批准了华中科技大学、集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为部级职教教师教育基地;2011年7月,教育部评估了部级基地,并拆分4个联合基地为8个独立基地;2012年6月,批准重庆大学等33家单位为部级职教教师教育基地。由此,形成了基地网络,构建了功能齐全、管理规范、质量较高的职教教师教育体系。

以上这93个部级职教教师教育基地,在中国大陆地区布局情况为:除青海省、海南省以外,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部级基地。其中,山东省6个,北京市、江苏省各5个,天津市、上海市、河北省、陕西省、湖北省、湖南省、福建省各4个,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河南省、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江西省、浙江省、广东省、甘肃省、新疆自治区各3个,安徽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广西自治区各2个,宁夏自治区、自治区各1个。基地依托的机构布局情况为:依托科研机构1所,普通高校59所,高职高专28所,中等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5所。59所普通高校中,理工类大学19所,农林商学类大学10所,师范类大学9所,职业技术师范学院8所,综合性大学13所。整体上看,基地专业与区域布局结构优化,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发挥了综合功能,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满足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对职教师资的需求。

此外,这93个基地基本都健全了组织机构,成立了职教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成员包括职教专家、企业、职业院校、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以对基地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设有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包括学校分管副校长、各职能处室、后勤部门等负责人,建立了良好通畅的运行机制;设有职业教育研究所、专业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所等教学研究机构,对接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开展了职业教育原理、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生涯教育与咨询、培训与就业等研究,从整体上全覆盖、全方位服务于现代职业院校治理;设有工程技术训练中心、专业实验室等实训实习基地,有效开展技术技能训练;开展了专业带头人培训、专业骨干教师培训、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培训、高技能“双师型”培训、班主任与德育工作培训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项目。

正是由于基地有整体协调、纵横向交织、资源整合的组织机制,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取得了实效。十五年来,部级基地共计培养职教师资近30万人,培养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1万余人,开展各类培训50万人次[3]。基地从单纯的教师培训发展到教师培养、校长高级研修、骨干教师技能提升、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综合型基地,不仅成为了国家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还成为了现代职业教育科学研究高地、学术交流平台、区域职业教育政策与规划“智库”。可以说,十五年来,部级基地的发展历史就是我国职业教育不断加强基础能力、不断完善基本体系、不断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缩影,体现了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历史担当。

二、部级职教教师教育基地建设:问题诊断

(一)培养培训体系割裂,教师发展立交桥有待构建

职教教师教育既包括培养环节,也包括培训环节。大部分基地本身就是职教师资本科教育培养单位。2011年12月24日,教育部重申“基地中的普通本科院校都要建立具有教学、科研和统筹协调职能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范)学院”[4]。当前,一些基地还没有按照国家要求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师范)学院,缺乏培养体系,更没有形成高职、本科、研究生教育一体化培养体系。即使是建立了职业技术教育(师范)学院的基地,也存在培养与培训体系割裂的情况,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由不同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使得培养与培训缺乏衔接,缺失内在的连贯性和层次性,没有搭建起教师成长的立交桥。

(二)教师个性需求关照不够,培养培训实效性不高

观视很多基地,部分职业学校无法按期派出教师参加培训,学员报到率逐年下降;报到后,请假次数和天数较多,无法正常完整地完成培训。这一方面有职业学校的原因,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基地对培训教师的个性需求关注不够,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师自我发展积极性不高,培训实效性不强,培训的吸引力、感染力有限等问题。基地设施设备虽然较为完善,但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却了解不够全面、不够深刻;培训大多采取中班教学,有的甚至是大班教学,很难顾及教师的个性需求;培训内容与方法相对陈旧,实践教学实践性不高;加之参训教师的专业背景各异,专业水平不齐,专业发展自觉性不同,很难兼顾各层次教师的个性需求,以致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

(三)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培养培训实践性不够

基地培养培训需要观照利益相关者的诉求,需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与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组建校企合作委员会。然而,许多基地校企合作不深入,产教协作机制不健全,企业、行业参与积极性低,培训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不够充足,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难以形成共同建设实践基地、设计课程体系、开发课程资源、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氛围,导致培养培训的实践性较低,参训教师专业技能提升不够。

(四)质量跟踪不到位,长效机制不健全

虽然基地基本都建立有网站和培训平台,但是存在平台运行不畅、维护与更新不够及时的情况。平台优质培训资源分享不充分,尚未构建成集展示与传播、学习与研究、互动与交流为一体的大平台;大多数基地主要是2―3个月的阶段式培训,培训前功课做得不够扎实,缺少学员需求调查,缺少针对性的项目设计和项目开发;培训后提升服务意识不强烈,跟踪回访不到位,对学员的后续发展不关心,对派出学校的需求不了解,培训的长效机制不健全。所以,基地培养培训应注重质量意识,注重长效机制建设,培训前能全面收集、分析学员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培训后能加强跟踪,强化反馈,提高后续服务。

(五)文化建设不给力,特色不鲜明

基地是文化传承创新的载体,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应该加强内涵建设,重视学术氛围营造和文化生态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呈现基地特色。但是,目前,基地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于:其一,特色不够鲜明。特别是拥有多个基地的省、市,基地间依据各自办学优势、准确定位、错位竞争、错位发展行动不够,同质性过强。其二,培训体系不健全。职教教师教育本应形成以部级基地为主导,以省市培训机构为主体,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以现代远程教育为支持的国家、省、市、校四级培训体系,应当实施培训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市县级培训机构与科研、教研、电教等部门的联合与整合,但是,一些省市教师教育资源整合不够彻底,省际间优势不够突出,培训体系尚未构建起“培训机构开发竞争、参训教师自主选择”的机制,尚未形成“自我教育、岗位教育、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式。其三,基地文化提升不够。由于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时间不长,文化积淀不够丰富,加之很多基地对文化建设不够重视,精神境界不够提升,学员文化生活不够丰富,以致基地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不够强烈,特色基地、品牌基地、示范基地不够鲜明。

三、部级职教教师教育基地:建设策略

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培养培训基地作为职业院校教师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应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将基地打造成职业院校教师发展的高地、校政企协同创新的平台。

(一)以一体化建设为主线,构建教师发展立交桥,体现教师教育的终身性

教师发展具有一体化内涵,这就要求职教教师教育也要构建起一体化机制,即从高等职业教育到技术本科教育再到研究生层次教育,形成一体化培养体系;从职教师资培养到培训,形成培养、培训并举一体化体系;从教育体系内的培养培训到政校企联动培训,形成一体化的保障体系。部级基地应以“面向未来的教师、面向世界的教师”、“为国家而教”为引导,以建构教师成长立交桥为牵引,创新招生培养与教师岗位需求相衔接机制,探索实践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评价和高校招生考试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选拔模式;探索实践“4+2”培养模式,扩大面向一线教师的教育硕士培养规模,培养研究生层次人才,适应时下职业院校的教师需求;参照医疗卫生类人才培养制度,探索实践诸如“40岁以下教师每五年应到中等职业学校从事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并作为职务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实践制度,提高教育者的企业实践经历和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经验。部级基地要坚持开放办学,着力跨界教育,打破地域界限、学校界限、学科界限、课堂界限,优化学校和学院两个层面、课堂和课外两个空间、教学管理和学生(学员)管理两条线的组织管理架构和教学设计,完善教师成长的教育制度,形成“实践导向、任务引领”的教师教育特色,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技能娴熟,能够胜任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促进教师培养、培训、研究、服务一体化,体现并实现教师教育的终身性、全面性。

(二)以内涵建设为核心,增强基础能力,提高基地教师教育的实效性

基地要满足教师需求,适应教师诉求,既要“仰望星空”,瞄准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标,又要“脚踏实地”,着眼现代职业学校治理,提高治理能力。这就需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增强基础能力,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开发高水平项目,推进项目内容社会化、项目标准国际化进程。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开设选择性、模块化、实践性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网络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开展教学模式改革,改进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学员)感知、悟知、行知能力;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特色鲜明的高素质教师团队;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教学管理、项目管理、学生(学员)管理等制度,形成制度文化;加强信息化建设,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能力,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5];加强品牌建设,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基地通过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基础能力,实现专业设置与职业院校专业布局相对接,培养培训内容与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相对接,培养培训规模、结构、质量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对接,从而提高教师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三)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创新企业实践,增强基地教师教育的实践性

工业经济强盛国家都比较重视职业院校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或企业实践经验。我国,职业院校教师普遍缺失企业工作经历或企业实践经验。所以,部级基地必须适应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要求,构建起产学研结合、政校企联动的发展模式,形成资源共享、合作共建的合作机制。其一,按照“责权明确、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协同创新联盟”,与品牌企业、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实验室,共享教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研制教材;为联盟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为联盟学校在发展规划、教师专业发展、品牌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育信息化工程、数字化校园建设、智慧校园等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其二,探索试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与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建设“教师发展学校”。教师发展学校为职业技术师范生培养提供实践培训和岗位实习,选派优秀教师参与师范生培养,接受高校教师的挂职锻炼;共同体高校指导教师发展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和校本研修,共同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的问题,促进教师发展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专业成长。总之,以校政企协同创新为路径推进基地教师教育的实践性。

(四)以学科群建设为支撑,构建学术生态,提高基地教师教育的长效性

现代职业教育是职业性、教育性、学术性的统一,同样,职业院校教师教育也是职业性、教育性、学术性的统一。这就要求部级基地在加强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心理学、教育学学科等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不仅要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加强优势学科建设,还要促进学科融合,构建学科群,形成学科生态体系,以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提高基地发展与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的“契合度”;精心打造协同创新体系,提高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和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贡献度”;切实增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提高基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聚合度”;着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高社会对教师教育质量的“满意度”。

(五)以组织文化建设为主题,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基地教师教育的精神性

基地实力不仅包括物质硬实力,还包括文化软实力,归根结底是文化软实力的能量。文化才是基地发展的内动力,也是基地管理的最高境界。所以,部级基地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职业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到教师教育全过程,注重职业院校未来教师气质培养,强化师德教育,重视教师学术规范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形成适教乐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职业信念[6];崇尚“重在细节、贵在服务”培训文化,修德敬业,重视丰富学员文化生活,发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优良传统,保持锐意进取、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形成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可贵品质;倡导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宁静致远的精神风尚,形成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水平的管理队伍、高效率的支撑队伍。让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基地的发展,让全体教师都来关心学生(学员)的成长,让全体管理人员都来关心教师的诉求,构建起良好的基地精神文化生态。

参考文献:

[1]刘琴.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强师筑基,助推职业教育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2-8-14(01).

[2]教育部.关于公布首批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的通知[Z].教职成[1999]4号.

[3]鲁昕.在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11-12-28.

[4]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职成[2011]17号.

[5]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Z].教职成[2012]5号.

[6]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Z].教师[2014]5号.

上一篇: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创业 就业 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