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惑”然开朗

时间:2022-05-27 01:46:32

上人教版高二化学《化学平衡》一章常常让我发怵,其中的“化学平衡状态”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学生又不曾有过相关的知识积累和学习经验,课堂上还很难用实验去展开直观性教学,因此,每轮授课结束,学生都还是云里雾里。今年又到了上这个内容的时候,我开始思考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

我反复地研读教材,愈发觉得教材所选用的例题是真不合适。教材中介绍“化学平衡的建立”这个内容时所举的化学反应是“CO+H2O(g)?CO2+H2”,属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的反应,而且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均为“1”,反应时所提供的数据也都具有“每种物质的物质的量相等”这样的特殊性,这样的例题很容易让初次接触这个内容的学生产生“化学平衡状态即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相等的状态”这样的错误观念。那么,解决的办法就是:必须换掉教材中的例子,帮学生走出可能的误区。

选定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讲解这个内容时,我的思路慢慢清晰起来。对,要用类比的事例,尽量贴近学生生活,比如在切入本课内容时,可选用“生活中的收支平衡”“拔河比赛双方势均力敌时的平衡”“溶解平衡”等事例;在讲解化学平衡的建立时可以换上一个更为普通的反应为例子,将讲解的角度分别设定为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反应速率、某物质的消耗与生成三个方面,使化学平衡的讲解更具普遍性。

我的教学设计就这样变得自然而有条理起来。可是,我的思考还是没有停止。上新课的前一晚,我躺在床上还在琢磨:怎样切入效果会更好呢?有没有更好的招儿呢?真希望上天能赐给我一个更精彩的主意啊。因为一直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慢慢地竟开了窍,我突然想:以往我总是在学生不会做题时才关注到他们的困惑,而到了那时好多错误的观念已经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了,虽说可以补救,但效果差强人意,那么,能不能在进入新课之前就让学生谈谈他们对化学平衡的理解呢?如果他们的理解有误,我就在上新课时有针对性地给予纠正,这样以“惑”导路、辨证施治不是更好吗?想到这,我的心里顿时豁然开朗了。

第二天的课上,我将之前所有的想法一一付诸实施。开课前,我没有急于讲授新知,也没有让学生打开课本,而是按照课前的设计举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通俗易懂的事例引出了“平衡”的话题,然后便以“你眼中的化学平衡”为题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刚开始学生还不太敢发言,怕说错了被人笑话。我于是鼓励道:“这个内容我们还没开始学习,说错了也情有可原,没什么丢脸的!如果你说错了,待会儿老师就专门为你讲解,你可是很‘赚’的哦!”一番动员之后,学生的勇气来了,想法还真不少。

同学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有些同学的发言是出于自己的思考,有些同学则是受到了同伴观点的启发,但总体来看,他们的思考是越来越深入问题的本质。我一直静静地听着,耐心地记着,心急的学生希望我马上表态,告诉他们哪些对哪些错,我享受着学生这种求知的渴望:胃口吊得这么过瘾,我当然不会那么快就让他们如愿啦。待同学们再没有更新的观点提出来的时候,我开始“收网”了:“欲知孰对孰错,且听下面分解!”

于是,我们进入了例题的讲解——当然,是按照我原来的设想,换掉了教材中我觉得不合适的例题,给出了三个新的例题,设计了三个角度。第一个角度是“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是什么情形”,第二角度是“平衡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是什么情形”,第三个角度是“某种物质的消耗与生成是什么情形”。结果不出我所料,全体学生都倾情投入地学习。而待我讲解完毕,学生豁然开朗的表情让我坚信:他们对“何为化学平衡状态”至少已参透了大半。当然,也还有一些问题有待我们师生更深入地分析和拓展。但为了降低并分解课程的难度,我把又一个悬念留给了学生,要他们继续“吊着胃口”期待下一节课的到来。

这一次教研实践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的疑问和困惑不仅不是坏事,反而是难得的课程资源。学生之“惑”,是思考之后迸发的智慧,也是积极进取的求索态度,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充满了迷人的魅力。

(责编 白聪敏)

上一篇: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 下一篇:“‘武’林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