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对比阅读激发学生思辨

时间:2022-05-27 12:17:45

用对比阅读激发学生思辨

【探究因由】

一节精彩的课,肯定经过教师精心的准备,还有学生的积极互动。可你经历过这样的课堂吗?当老师拿着课本让学生读课文时,突然发现师生所用的文本内容不一样,此时,你会怎样呢?这是一节大型的教学展示课,台下坐满了听课的老师,你会怎么办呢?如果你听了特级教师张伟在连云港执教的《成吉思汗和鹰》这一课,也许你就会从中受到特殊的启示。

【课堂实录】

那是一次美丽的邂逅,我有幸观摩了特级教师张伟执教的《成吉思汗和鹰》这一课,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当他突然发现与学生所持教材不一致的时候,他能机智地因势利导,活用教材,引导学生进行不同文本的对比阅读,教学效果出奇的好。张伟老师这种处变不惊、巧妙应对的做法堪称典范。

片段一: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1―8节,思考:他到底喜不喜欢这只鹰?用笔圈画出来。(学生读课文,用笔作记号)

(片刻后)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回答?(教者指名学生回答,却发现语句与自己所持教材有许多不同之处)

师:真没有想到,大家拿到的课文与我的课文不一样。(笑笑)那我们就请一位同学先读你们的课文,我再把我的课文也读一遍,分析一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师生分别朗读自己所持课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自由地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1:我的教材中用的是刀,而您的教材中用的却是箭,这两者造成鹰的受伤程度不同,而在空中飞翔的鹰,用箭射杀更为合理。

生2:我的课文中写大毒蛇的尸体只在池边,而您的文中写它的尸体占满池中,这明显写出了毒液侵占程度的不同。

生3:我的课文中是风把杯子吹了下来,而您的文中是鹰向杯子撞了下来,前者所描述的空间距离不够合理。

生4:(补充)成吉思汗紧紧地端着的杯子,也不可能被风吹掉。

生5:您的文中最后还写道:“他把鹰放进了猎袋里。”这样更能表现他对鹰的疼爱。

……

在教学这一片段时,我不禁被张伟老师的教学机智所折服,面对不同的文本内容,他没有太多的惊慌,反而显得异常镇定,只经过短暂的思考,便想出让学生们将自己所持的文本内容与他的教材内容加以辨析的方法,去感悟两种文本的不同之处,然后再揣摩、品味文本的精妙,润物于无声之处。

纵观两个文本的内容,张伟老师手中的内容除了在用词上更显精准外,在结尾处也更具体生动。

片段二:

师:同学们,成吉思汗为什么要将鹰放进猎袋?而你们拿的那个教材却没有说呢,他只是将鹰落在了山谷里,为什么?

生1:那是他为了留下惨痛的教训,想以此为戒。

生2:从这里可以看出您的教材更完善,文中还提到“这是最后一次了”也是为了说明鹰与主人的关系非常密切。

师:请大家再比较一下两种文本内容最后的结尾,哪种写法更符合读者的心理?

生1:您的教材内容更能体现他当时内心的懊悔,他认错了。

生2:我们拿到的课文内容在写成吉思汗杀鹰的动作带有谋杀的意味,根本不能体现他的爱鹰之情。

……

这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教者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进而让学生加以比较分析,畅谈内心感受,让智慧不停地碰撞,闪射出思辨的光芒,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使文本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感知与实践行动,帮助他们树立真正的价值观。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我认为,在我们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便可以通过比较、辨析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

一、 对比,体味情感

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一旦教师点拨得当,便能够使学生很好地把握文本的意境,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文情愫。记得我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学生都被肖邦的爱国情怀所感染,沉醉在仰慕的情感之中。但这一爱国音乐家的英年早逝却让人们更加痛惜,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这种情感呢?我就采用句子对比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①当时他才39岁。

比较

②当时他39岁。

上下两个句子,仅仅只有一字之差――才,但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却迥异不同,在这样的对比下,学生只要诵读体会,就可以真切地感悟出人们对肖邦过早离世的惋惜之情。

二、 对比,走进文本

有些文本内容,在前后文的写作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不乏一些变化,为了更好地把握文本内容,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前后比较,发现其中的深层意蕴。

《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在描写敌我双方交战情节时,结构相似,都是采用“进发开火结果”这一线索组织材料,但在教学时,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分别进行对比阅读,反复辨析,一定可以体会其文本内容所蕴含的不同感彩。写敌军进发是“偷偷地摸来”,而我军则是“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面对日军偷袭,我军是奋起还击,而当我军大刀队员攻击时,日寇却是猝不及防。日军先前夺得卢沟桥时,我军虽然伤亡较大,但仍能暂时退守宛平县城;可我军在次日的夺桥一战中,日军却是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最后全部被歼。教者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如果能够让学生比较辨析,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出人们对敌我双方不同的感彩。

三、 对比,感悟写法

这种方法大多对课文中内容的顺序作一定调整,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写作手法。如在教学苏教版《鼎湖山听泉》一文时,第四段第二句是这样写的:“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如果将这句话中“聆听”“辨识”“品味”三个词语的顺序颠倒一下,学生便能体会到作者是按“听泉”时的顺序写的,即聆听在先,随后辨识,最后品味。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对比阅读这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只要运用得当,一定会让学生大大获益,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真实的体验,情感得以升华,不断地荡起思维的涟漪。

【参考文献】

①刘祥:《浅谈阅读教学中对比方法的运用》,《教育科研》2010年第20期。

②桂海莲:《对比体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教育科研论坛》2010年第7期。

③孙双金:《语文教育的几点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9期。

④徐丽:《引导对比朗读,感受阅读发现》,《小学语文(教学版)》2009年第1期。

⑤吴绍卿:《用对比方式指导学生阅读》,《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2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县杨集中心小学】

上一篇: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下一篇:口语交际教学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