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经贸运行工作汇报

时间:2022-05-26 10:18:03

青岛经贸运行工作汇报

按照通知要求,现将我市经贸运行情况汇报如下。

一、20****年经济总体运行情况

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96.8亿元,同比增长21.3%;完成工业总产值6690.6亿元,增长29.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62.6亿元,增长28.9%;利税522.5亿元,增长40.6%;利润266.9亿元,增长44.1%。主要特点:

1、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突破5000户。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产值1516亿元,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三。当年净增工业增加值298亿元,增加额与沈阳并列副省级城市第三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5036家,较年初净增加469户。

2、重工业增长加快,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轻工业完成增加值801.4亿元,增长15.8%;重工业完成增加值895.4亿元,增长26.9%,重工业增速较轻工业快11.1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重由2006年的49.5:50.5调整为47.2:52.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091.9亿元,增长28.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6.3%,较年初提高2.1个百分点。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制药、新材料等三大高技术领域完成产值896.7亿元,增长34.8%,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

3、产业集群快速增长。主要制造业产业集群完成工业总产值3680.2亿元,同比增长29.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5%;完成出货值916.2亿元,增长21.7%,占全市的比重为58.6%;实现利润147.2亿元,增长49.2%,占全市的55.2%。从增速看,石化、机械、汽车、船舶等四个集群呈现高速稳定发展态势,完成产值增幅均超过40%,实现利润增幅均超过55%。

4、市郊工业持续平稳增长。五市及城阳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89.2亿元,同比增长24.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4.2%,市郊各区市增幅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市区工业中黄岛区保持了较强的拉动作用,完成工业增加值371亿元,增长35.8%。

5、经济运行综合质量较好。规模以上工业综合效益指数209.7,同比提高49.8个百分点,在构成综合效益指数的7项指标中,有6项好于同期,分别是总资产贡献率15.5%,提高2.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9.8%,下降1.1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8.3%,提高5.3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3.1次,提高0.4次;成本费用利润率4.3%,提高0.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5.3万元/人,增加3.9万元/人。

二、经贸发展面临的挑战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正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经贸工作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要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发展趋势,不断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首先,国家宏观调控影响的行业和领域较广。2008年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是“两防”,十年来首次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各项调控政策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对金融、土地、环保、新开工项目等方面的约束不断加强,国内外资金投资工业会变得更为谨慎,工业投资增长会逐步趋缓,甚至不排除个别行业下降的可能。预计2008年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增幅与20****年基本持平。出口退税政策继续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调低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在加息空间有限的情况下,紧缩政策将更多的依赖人民币升值。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预计全年升值10%。出口退税政策和人民币升值,会减缓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其次,保障经济运行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我市的经济运行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的压力很大。能源、粮食和原材料价格总体将继续呈现上涨态势,这将增加企业生产成本,经济运行面临较多增支减利因素。目前,我市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比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高12个百分点。从近期对21户年营业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调研分析,18户企业将原材料价格上涨列为全年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最主要因素。

第三,部分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国家严格控制11类产能过剩或潜在产能过剩行业,对中小企业影响较大。目前,中小企业项目建设资金和流动资金明显吃紧,据对200家成长型企业调查统计,应收账款和产成品两项资金占流动资金的比例达到48%。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加重了外资企业负担,部分中小外资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三、原材料价格变动和工业出口情况

(一)原材料价格变动情况。今年1-2月,我市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累计同比上涨15.7%,工业品出厂价格累计上涨3.4%,工业品出厂价格与原材料价格之间涨幅差已从20****年6月份最低的3.54个百分点逐步扩大到12.3个百分点。我市作为原材料输入型城市,很难从原材料价格上涨中获利,工业企业效益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尤为明显。

这一轮原材料价格上涨开始于20****年8月,到现在已连续上涨7个月,目前仍没有出现趋稳的迹象,上涨持续时间长、增长快、范围广。7个月内原材料、燃料、动力当月购进价格指数就从105.52上涨到了117。9大类原材料全部同时上涨,按涨幅排序分别是化工原料类(32%)、农副产品类(22.9%)、燃料动力类(18.4%)、黑色金属类(17.7%)、建材类(12%)、其他工业原材料类(6.72%)、木材及纸浆类(5.12%)、纺织原料类(2.43%)、有色金属材料类(0.56%)。

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全市工业运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工业效益指标的增长带来较大影响。石化、电力行业增亏预计将影响全年效益增长15个百分点左右。二是亏损企业增多、亏损企业亏损额上升。微利的中小企业,由于产品单一、市场定价权低,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无法传递到产品,企业或者停产或者减产以避免更大的亏损。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亏损企业1117户,增长8%。三是影响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原材料价格上涨,大多数企业必然要将价格上涨传递到产品,最终导致市场需求减弱,生产增速减缓。

(二)工业出口情况。长期看,出口退税率调整和人民币升值将导致出口成本增加,对出口增长带来影响。20****年我市出货值增幅为18.3%,低于销售产值增幅9.5个百分点,工业外向度(工业出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为24.2%,较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

人民币持续升值直接降低了企业的出口利润。截至2008年3月5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已升值13.9%,其中仅2008年就已升值2.6%。即发集团受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率降低影响,20****年订单总额减少2000多万美元,直接影响效益近1亿元。而许多小企业由于产品附加值低、客户单一、报价权弱,对人民币的持续升值更为被动。预计2008年由于人民币升值,将影响我市出货值120亿元左右,影响出口增速7个百分点。

四、节能降耗情况

近年来,我市通过技术、法制、经济杠杆和政策等途径,确保“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降低22%目标的实现。20****年,压缩淘汰落后产能,依法关闭化工生产企业2家;发展循环经济和实施清洁生产,50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50家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推进66个单位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主要措施:一是建立和完善了全市节能减排政策支撑体系,研究制定了《青岛市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办法》、《青岛市建设项目合理用能审核暂行办法》,为节能工作开展提供了政策指导。二是落实了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完善了对各区、市的考核指标体系,将万元GDP能耗、电耗等指标纳入考核指标,并以节能目标责任书的形式确定下来,由市委考核办每年年终集中考核。三是初步建立了能源消耗增量调控机制。对年综合用能1000-2000吨标准煤或年用电200-500万千瓦时的项目实行用能登记制度;对年综合用能2000吨标准煤或年用电500万千瓦时以上的项目实行合理用能评估制度;对达不到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要求的项目,审批部门不予办理申报、备案、核准、批复可研等手续。提出了《关于严格控制能耗较高项目建设的通知》,探讨建立“增量增多少,存量减多少”的工作机制,做好总量调控。

五、重点行业发展情况

(一)轻工行业情况

1、生产、效益快速增长。全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69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068亿元,增长17%;工业增加值637亿元,增长18.6%;销售收入1898亿元,增长26%;实现利税165亿元,增长28%;实现利润97亿元,增长36%。

2、出口增势强劲。全年完成出货值690亿元,增长16.7%,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175亿元,增长39%;食品制造业完成45亿元,增长21%;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完成126亿元,增长16%;家具制造业完成37亿元,增长36%;金属制品业完成53亿元,增长13.6%;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完成52亿元,增长5.7%;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完成亿68元,增长21%。

(二)纺织行业情况

1、主要指标:全行业规模以上纺织企业81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630.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0%,占全省纺织工业总产值的11%,同比增长23.6%;完成工业增加值199.7亿元,增长27%;实现销售收入605.6亿元,增长20.5%;实现利润24.8亿元,增长15%;利税52.9亿元,增长17%;从业人数23.6万人,增长13.9%。

2、产业集群建设积极推进。充分发挥名城名镇对纺织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20****年,即墨市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9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58亿元,销售收入完成242亿元,出口3000万美元,分别占全市纺织服装行业的39%、38%、11%。以胶南中国纺织机械名镇为代表的青岛纺机,已有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胶南市纺织机械规模以上企业88家,完成工业总产值52亿元,销售收入完成43亿元,年产各类织机7.9万台(套),产品遍及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远销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梳棉机市场份额占到全国的3/4,喷水织机占到国内市场份额的1/2,是全国最大的无梭织机生产基地。

3、突出科技创新。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如青岛大学研制成功的“海藻类海洋纤维”项目,该技术填补了国际空白;我市的高档休闲面料、粗旦多孔服装、清梳联设备、新型梳棉机、自动络筒机、合金镍网等产品技术国内领先;再次大力加强技术中心建设,截止目前,我市纺织行业共有2个部级技术中心,5个省级研发中心,13个市级研发中心。

(三)机械工业情况

1、生产、效益快速增长。20****年,全市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1229户,完成工业增加值47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6%;实现销售收入1382.2亿元,同比增长28.2%,占全省机械工业的16.4%,占全市工业的21.3%;实现利税126.7亿元,增长55.5%,其中利润71.3亿元,增长56.3%。生产载货汽车61016辆,增长21.4%;改装车11033辆,增长34.7%;机车26辆,增长62.5%;铁路客车712辆,增长41.6%。

2、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逐步构建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列车制造平台,相继自主研发时速200公里、300公里的动车组并投入运营,标志着我国铁路客运装备的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该公司已具备年产高速动车组600辆、高档铁路客车400辆、城轨地铁350辆的制造能力。全市机械行业有部级的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2家。

3、品牌战略取得积极成效。我市机械工业共有7个企业的7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25个企业的34个产品被评为山东名牌。

(四)石油化工行业情况

1、生产效益快速增长。全行业481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752.53亿元,增长43.2%,新产品产值完成121.41,增长30.80%;完成工业增加值197.05亿元,增长69.19%。经济总量约占全市工业的11.3%,全国同行业的1.5%,全省同行业的8.8%,占全市工业和全省化工行业的比重比去年分别提高2.3和2.8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739.84亿元,增长39.82%;实现利税46.48亿元,增长60.27%;实现利润8.11亿元,增长148.58%。

2、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下降。提高装备水平,调整产业结构,推进集约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黄海轮胎全钢二分厂三台燃煤锅炉安装脱硫装置和在线检测装置,可以达到脱硫效果80%以上,每年少向环境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500吨,烟尘150吨。推行清洁生产,通过不断实施资源梯次利用、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使我市化工行业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量下降。

3、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我市化工行业“缺有机、少精细”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一批大项目相继竣工和投产。1000万吨大炼油项目已基本竣工,并由工程建设阶段转入投料试车阶段,该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加工原油1000万吨,预计生产柴油近400万吨、汽油250多万吨、煤油50多万吨,液化气、芳烃、聚丙烯等石化产品230多万吨。

(五)建材行业发展情况

1、主要指标完成情况。20****年,全市规模以上建材企业271家,主营业务收入194.5亿元;工业增加值82.2亿元;实现利税22.3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2.7亿元。生产水泥425.5万吨;平板玻璃397.8万重量箱。

2、淘汰落后步伐加快。20****年,我市共淘汰落后水泥产能54.8万吨/年,立窑水泥产量比例降低了44.8%;山水、中联等水泥集团大型水泥粉磨站的投产达产,提高了水泥的产量和质量水平。优质浮法平板玻璃生产平稳,高档压延玻璃、深加工玻璃发展迅速。新型墙体材料、新型保温材料、新型防水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快速发展。

3、自主创新和节能降耗迈出新步伐。青岛金晶股份有限公司的动车组机车玻璃、英国地铁和大型玻璃幕墙项目的研制成功,使我市加工玻璃进入全国领先和世界先进行列。山水集团青岛分公司投资8000多万先后实施了水泥粉磨工艺改造、节能工艺改造、高抗硫酸盐水泥的研发以及利用三渣生产高性能水泥的研究与示范。

(六)医药行业情况

1、主要指标。规模以上医药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6.94亿元,比去年增长25.5%,完成新产品产值6.89亿元,增长25.5%,完成工业增加值19.88亿元,增长8.22%。实现主营业务销售收入45.58亿元,增长21.35%;实现利税7.64亿元,增长41.48%;其中利润4.84亿元,增长41.11%。

2、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我市重点发展的中药、生物工程药物、高新技术制剂等行业目前已分别成为全行业的主导产品,其中生物、生化制品异军突起,总体规模已占到全行业1/4。同时,传统的优势产品缓控释制剂等高技术制剂在今年原料大幅涨价情况下,生产销售继续稳定增长。政策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我市下发了《关于加快医药行业发展意见》,对我市五到十年医药业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划,提出了“一谷、三群”的发展思路及措施。

六、全年经贸工作思路及措施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市十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升级发展先进制造业,创新突破现代服务业,增强民营经济活力,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强化食品安全保障,全面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做出新贡献。

重点目标:

——推进工业升级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

——增强民营经济活力,增加值同比增长15%,进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新阶段。

——提高消费拉动能力,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5%。

主要措施:

(一)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优化工业产业布局。实施四方、李沧企业搬迁改造工作,引导搬迁企业机制创新、技术改造和产品换代,在城区“腾笼换鸟”,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工业,实现中心城区与县域经济的对接。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加快集群龙头项目建设和配套企业引进,重点推进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工业项目,推动项目按时竣工投产,增强发展后劲。二是壮大产业集群。加快三大船舶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配套产业。以高端产业链配套为增长点,加快海尔、海信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推进液晶模组项目产业化。推进上汽通用五菱乘用车扩能和发动机项目建设,整车扩能项目竣工投产,提高五菱汽车本地配套率。

(二)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机制。一是深化政策环境建设。出台《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专项资金配套政策。完善政企沟通机制,落实民营企业恳谈会制度、重点民营企业联系制度,制定民营企业评议政府工作部门实施办法。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制订民营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意见,建立配套服务扶持体系,重点抓好即墨纺织服装等25个区域特色产业,认定一批区域特色产业基地。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五百工程”,百强民营企业销售收入增长20%以上。三是抓好增量投入。开展“招商引资推进月”活动,重点引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加快50个民营大项目建设,强化协调推进机制,切实解决项目用地、环评等问题,确保项目按时竣工投产。

(三)加快服务经济发展。一是建设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抓好商业街改造,加快市区北部和西海岸商圈升级,推动大型购物广场及星级酒店建设。二是推进流通现代化建设。选择大型商场,进行无线射频等智能技术试点,培育第三方物流和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三是促进城乡商贸均衡发展。升级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搞好“家电下乡”,试点。

(四)推进产业集约发展。一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修订《青岛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探讨技术开发费加计抵扣等优惠政策的落实办法,组织实施500项以上创新项目计划。二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推进建设30户清洁生产企业,加强国际合作,引进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和节能产品。三是增强品牌经济活力。以民营和市郊企业为重点,筛选行业领先产品,形成滚动式培育格局,新增青岛名牌20个以上。

(五)打造全国食品质量最安全城市。一是提升食品产业发展水平。建立完善“市场准入、下架召回、销毁退市、责任追溯”监管体系,加快培育一批蔬菜、豆制品、水产品等示范加工企业和经营点。深化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强部门分段管理与行政三级执法联动,全面推行网格化、分片无缝隙监管。二是抓好“奥运食品工程”,实施奥帆赛食品供应安全保障计划,确保食品安全。三是建立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对市区三大农副食品批发市场和奥帆赛备案食品加工、物流、配餐等场所,实施全天候远程视频监控,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电子信息备案追溯系统。

(六)加强运行调控保障。

一是科学组织经济运行。密切关注生产要素市场供求形势变化,加强预测预警,对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重点行业和产品、区市经济运行情况全面监测。强化煤电油保障,完善应急响应体系,确保奥帆赛等重大活动电力供应。协调抓好成品油生产、仓储等环节,保障市场供应。二是深化大企业直通车服务。拓宽服务领域,完善市、区(市)两级服务网络,优化服务流程,增强解决跨区域、跨部门问题的能力,特殊事项办结率、企业满意率均达到90%以上。三是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整规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机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平台。深化保知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建设,健全保护知识产权网络体系。

上一篇:经贸委创建平安自查报告 下一篇:工业流通经济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