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规范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时间:2022-05-26 08:07:08

浅议规范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摘要: 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服务社会、增强实践和发展自我的良好平台,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但是目前存在的非规范化问题严重影响了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制约了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文献资料,了解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现状,结合实证调查研究,剖析目前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存在的非规范化问题,并就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我国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实现长效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Volunteer work for college students provides contemporary students with a platform to serve to society,enhance practice and develop themselves very well. It shows the positive mental outlook of volunteers' spirit of dedication, friendship, mutual assistance and progress. However, affecting seriously by the existing non-standardized problems, the quality,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volunteer work are restricted. By analyzing relative research literatures, exploring current status of college volunteer works, non-standardized problems in the volunteer work were studied based on empirical research,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obtaine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long-te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volunteer work for college students.

关键词: 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非规范化问题;实证研究;对策建议

Key words: volunteer work for college students;non-standardized problems;empirical research;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207-02

0 引言

每年的12月5日是联合国大会确立的国际志愿者日,“志愿者”的英文表述为“Volunteer”,是指利用自己的时间、专业技能等资源,尽己所能、不计报酬,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①。在香港、深圳和广州等地通常把“志愿者”称为“义工”。近几年,中国青年志愿者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精神,在农村扶贫开发、服务西部计划、环境保护、大型活动、社会公益等领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同时也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的主力军,志愿者服务工作也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实践、锻炼自我的良好平台,但是由于缺乏规范性的规章制度、选拔培训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等配套措施,高校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依然处于临时性、应急性的状态。本文通过剖析目前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现状,结合实证调研工作,分析其存在的非规范化问题并探索相应的对策建议

1 非规范化问题认识

1.1 志愿者的选拔环节缺少程序化的运作 人员选拔是志愿服务有效实施的至关重要环节,当前大学生志愿者的招纳工作主要是采用自愿报名(包括推荐和自荐),在缺少相关规章制度的依据下,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活动组织者缺乏针对性的遴选和规范化的选拔流程,盲目扩大招募范围、降低进入资格,导致有的学生虽然加入到了志愿服务组织当中,但是并没有做好开展志愿工作的心理准备或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有些学生则是怀着获取心灵满足感或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励等功利性动机。所以在实际志愿服务当中,往往会出现学生无法胜任志愿服务工作、由于某种原因中途退出、出工不出力等不良现象,影响整个志愿团队的正常工作和志愿者形象。

1.2 志愿者的培训指导工作层次偏低 由于没有专门性的志愿服务管理部门,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基本上是由校团委或各级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具体工作的开展一般是由一到两名专任教师统筹安排,所以无论开展什么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培训指导工作基本都在校内进行,工作基本都是由专任教师负责,缺少所要从事的志愿服务工作的专业培训,而且培训内容大都是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行为准则,很少涉及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所以培训指导工作的总体水平偏低,培训质量总体上很难达到志愿工作的要求。

1.3 志愿服务工作缺少有效的分工和监督 在我们对高校志愿者所做的一项调研中发现,38.2%的同学认为志愿团体内部分工不明确,最终导致权责不清、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团体成员之间产生内部矛盾,由于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具有临时性和随机性的特征,志愿团体通常是由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临时组建而成,师生之间、成员之间缺少相互了解,所以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往往被忽视,工作的安排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由于成员背景复杂,出现问题之后往往由于权责不清而无法得到及时解决,这也是导致志愿服务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这就从正面反映了目前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缺乏有效的分工和实时的监督管理,缺少对志愿服务工作质量进行评估环节。

1.4 校志愿服务活动缺乏创新性和长效机制 大学生从事的志愿活动多由学校相关部门组织,通过对高校志愿者的调查,近50%的学生认为如今大学开展的志愿活动创新性不足,项目内容比较单一而且有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导致志愿团体成员严重流失;另外,对志愿服务者而言仍缺乏有效的权益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面向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则缺少政府部门权威的服务证明。以经费开支为例,大学生志愿活动所需经费来源为学校拨款、自筹和个人负担三种方式,但大学生属于无收入阶层,相关服务费用自担无疑会加重其经济压力,这就阻碍了部分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综合以上因素,高校志愿活动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2 规范化对策建议的整合

2.1 首先应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规章制度,成立专门的志愿服务管理机构。规章制度应涵盖志愿者的选拔培训机制、志愿者的权益保障和激励机制、以及志愿服务工作的评估反馈和监管机制。志愿者的招募是志愿活动开展的基础,而培训指导工作则是志愿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所以必须严格把关,以志愿服务工作的对象和服务内容为出发点,有针对性的选拔优秀志愿者,根据其所承担的志愿服务工作进行有区分度的专业培训指导,并对培训的效果进行实时的检测和合理的评估;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奉献自身的时间、精力和爱心来服务他人,其各项权益理应得到保障,无论是精神或是物质上的奖励,对其而言都是一种鼓舞和鞭笞,所以应建立制度化的权益保障机制和完善的激励机制;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监管、评估反馈有利于高校及时发现志愿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有利于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3]。综上所述,只有相关的体制机制得到完善,才能形成长效机制,才能确保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有序、有据、高效的开展。

2.2 加大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认知和志愿服务意识。

高校志愿活动强调自愿参与和无私奉献,为社会提供扶老助残、规范行为、抢险救灾、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等服务内容,为弱势群体、受难人群和贫困地区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所以高校志愿服务首在宣传,宣传方式不应仅局限于课堂教育、张贴通知等传统形式,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通过学校、政府机构、社会力量等多方协作,调动各方力量,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宣传活动,借助专题讲座、咨询答疑会、报纸书刊、网络媒体等渠道,向学生传达志愿服务活动的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积极性;树立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认知度,增强大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社会的意识。

2.3 拓宽思路,探索多样化的高校志愿服务项目,提升志愿服务的内涵,杜绝形式主义的志愿活动。

高校和地方政府应立足于地方区域特征、办学特色,因地制宜,把握着力点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座谈会等形式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社会各界、高校内部以及特殊群体对志愿服务的需求,根据需求来规划设计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让服务更深层次地与社会需求相对接,并在服务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和受惠对象的意愿来改善服务质量,杜绝一切形式主义的铺张浪费。创新一些新的、可持续性的服务项目,围绕志愿者服务工作日、志愿服务工作站、志愿服务基地等特色建设,不断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率,着力培养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深化志愿服务工作的内容,提升志愿服务的内涵,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

2.4 细化高校志愿活动的分工协作,充分利用大学生的专业特长,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和发展自我的良好平台。

根据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细化分工并加以实时的跟进监督是志愿服务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大学生是富有创造性和专业特长的精英群体,来自于不同系别、不同专业学科的学生组成一个通力协作的志愿团体,共同致力于完成一项系统化的志愿工程,所以应根据每个参与者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进行细化分工、布置任务。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得出,超过65%的学生表示愿意从事与自己的专业技能相关,可以做好的志愿活动。学校相关部门应安排专门的师资力量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实时的监督和反馈,及时指出工作当中存在的不足,指导学生加以改进,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志愿服务平台,真正达到志愿工作服务社会并完善自我的宗旨,让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参与其中,有机会通过接触社会、服务社会并展示自己、增长见识,锻炼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 总结

志愿者服务工作是搭建各个群体之间和谐关系的桥梁,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化代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所以开展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既能满足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愿望,又能实现其了解社会、增强实践、适应社会、发展自我的初衷,是达到社会和大学生“共赢”的有效途径。针对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非规范化问题,社会各界和高校应创新思路,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提高广大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努力为每一位大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志愿服务平台,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其应有的绵薄之力。

注释:

①参照中国共青团网文件:中青发[2006]55号《关于印发〈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的通知》.

参考文献:

[1]李梦园.高校志愿服务“被志愿”的几点反思—浅谈激励机制如何正确引导志愿服务[J].北方文学:下,2012,(4):231-232.

[2]李锋青.高校志愿服务视角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12,(3):23-24.

[3]郭超.新时期高校完善志愿服务工作的途径[J].巢湖学院学报,2012,(2):132-136.

[4]陈步伟.高校志愿服务工作运行机制探析[J].商情,2011,(49):21-21.

[5]陈巍.和谐文化视野下我国高校志愿者文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6):68-69.

[6]于迪.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初探[J].决策与信息:下旬,2012,(4):169-169.

上一篇: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分析 下一篇:一种开源环境的在线投稿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