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技术成为科学教学的点睛之笔

时间:2022-05-26 08:03:29

让信息技术成为科学教学的点睛之笔

摘 要: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目的的课程,信息技术的使用,给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关键词:小学科学;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77-001

信息技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学生生活中无时无处不接触到信息技术。教育现代化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成为当今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大热点,信息技术作为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应用于辅助各门学科的学习。

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以体现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科学教学中,这是我们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两人分教科学和信息技术两门学科,多年的合作和研究中逐渐感到把信息技术运用到科学教学过程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可加大课堂的信息量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资源,为科学教学提供了一个极为丰富的知识平台,使学生无需出门、无需花大量的钱购买图书资料,就可以经常访问科学网站,学习科学知识,他们会觉得科学课是一门富有活力、充满挑战的学科。在教学《建桥梁》时,结合本地实际,让学生参观当地的桥梁建筑情况,再让学生上网搜集其他相应的桥梁方面的信息,如赵州桥、杭州湾大桥。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运用教材及自己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合作探讨和学习,对建筑的美有了较深的认识,课后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动手制作模型,亲身体验建筑的美,充分体现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自主合作性。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通过对大量事实及实验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得出科学的概念和规律。

二、有利于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们会碰到有些知识比较抽象,受实验条件等的影响,用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将科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把抽象变为具体,静态化为动态,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教《观察水》时,课文中展示了几张图片,由于是静态的,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为了打开思维的闸门,我从网上搜索了大量的动态视频展示给学生,学生思维异常活跃,这样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通过研讨、实验,使学生先得出“水是流动的”结论。把微观的知识放大宏观化,为学生探究微观知识架设桥梁,巧妙地引导学生分析其本质,也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使模糊的知识清晰化,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能很快突破教学难点。

三、可拓宽课堂教学空间

利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目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探究活动主体,教师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可以通过网上冲浪等形式寻找相关信息,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既培养了他们利用因特网根据学习目标独立获取知识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创新精神。

在《食物链》一课中,教师以网络为媒介,制作了一个课题静态网页,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在网上寻找信息,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学习,然后进行交流。

这样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内容进行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这样的课堂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交流,使科学课堂的探究活动多样化,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便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个体发展

利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网上信息浏览的异步性,使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基础知识,围绕目标或学习任务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自己控制和调节学习的速度,使进行个别化学习成为可能。对于某些基础知识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同时也可得到教师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而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访问更多的信息,获取更多的知识,不会在等待中浪费学生的时间,从而克服了教学中的“一刀切”现象,真正达到了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原则。网络技术的交互性,为学生能够进行写作学习提供了便利。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协作交流,可以使差异得到互补和完善,提高了学习速度和效率,为学生个体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网络上信息的复杂多样性对于尚未成熟、缺乏良好的是非判断能力的小学生来说也有不利之处,因此,教师不能盲目让学生到网上找资料,对学生浏览的网页要给予一定的建议与指导,同时对于学生找到的资料要给予正确的判定。再者,教师使用多媒体时要注意提高课件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时的有意注意,尽量避免多媒体视觉冲击下无意注意的产生。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方法,只有做到科学、合理,才能达到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上一篇:经济改革期理性化对中国社会诚信体系的影响 下一篇:浅谈初中数学中的概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