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联接的典型例证

时间:2022-05-26 07:35:18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名言。初中阶段学习的文言课文其实就是文言文学习的例子,其中有以后进行文言文阅读时需要用到的词语、句法、文化知识等。只有在课内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和古代文化知识,掌握常用文言句式及词类活用的特点等,才能为“举一反三”打下基础。

这里最重要的是“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词汇的变化那么大”,因此借助课内文言文的学习,把握古代词法、句法,不仅能帮助我们掌握文言文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也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体会现代语法关系下的阅读和写作。

尽管命题人在中考命题时选择课外文段进行考查,但其命题的最重要的依据依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即着力考查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的能力,考查“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值得注意的是“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这是中考命题的依据,可以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真题例析】

我们先完成以下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真实认真地完成能让你的上升空间明确,否则就毫无作用。大家知道,错误是改进的最大动力。

(2012江苏省南通市中考卷)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5题。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①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③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④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①嶷(yí)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②机阱:陷阱。③宽简:宽松简易。 ④便:安逸、安适。

1. 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因 取 旧 案 反 覆 观 之

2.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读书辄成诵( ) (2)晚更号六一居士( )

(3)虽机阱在前( ) (4)或问:“为政宽简……”(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译:

4. 当有文人来访,欧阳修为什么不与他们谈论文章?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5.阅读选文,结合下面的链接文字,具体说说欧阳修具有怎样的从政思想。(4分)

【链接】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参考答案:

1. 因∕取旧案∕反覆观之

2. (1)就 (2)改变,更换 (3)即使 (4)有人

3. (欧阳修)在一个废书簏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留下的书稿,读后对韩愈十分仰慕。

4. 因为欧阳修认为“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5. 欧阳修具有“与民同乐”的从政思想,他宽松待民,简易做事,达到了“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的效果,而这种效果也就是《醉翁亭记》中“太守之乐其乐”的原因。(意思对即可)

核对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的答案步骤应分为:1.分析答案的结构组成,即由哪几个部分组成;2.判断各组成有什么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与自己的答案有没有冲突。冲突矛盾处往往是自己的错漏处,也是自己最容易上升的地方。尤其要研究“意思对即可”类答案中,答题的关键是什么。

【解题思路】

做完题目后会发现:文言文阅读题是课内外联接最典型、最集中的。

第1题“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考查的是文言文阅读及理解的能力,是课内外联接比较明显的题目。

第2题要求“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读书辄成诵”中的“辄”可见于“浅尝辄止”;《醉翁亭记》中有“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竹溪记》中也有“辄不惜数千钱”。“晚更号六一居士”中的“更”课文中则很多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活板》中有“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杜甫的《孤雁》中有“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春望》中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己亥杂诗》中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等。“更”字在以上例句中读音不同,意思也不一样,需要我们仔细分析辨别。“虽机阱在前”中的“虽”在课文中也比较多见:《赵普》中有“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曹刿论战》中也有“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口技》中则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三峡》中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等等。“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中的“或”在课文中有:《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幼时记趣》中的“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三峡》中的“或王命急宣”;名句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等。因此,把握教材的根本,文言文学习会更有效。

第3题是“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回答本题有两个关键:一是准确译出“得”“读”“慕”等关键词,这些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出处;二是译出“于废书簏中得唐韩愈遗稿”这一倒装句。教材中倒装句的例子很多,这里仅举有“中”的倒装句之例:《观沧海》中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送东阳马生序》中有“行深山巨谷中”;《幼时记趣》中有“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狼》中有“一狼洞其中”等。准确掌握教材中句子的意思会让答题容易很多。

第4题的“当有文人来访,欧阳修为什么不与他们谈论文章”和第5题“说说欧阳修具有怎样的从政思想”的回答都依赖于大家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的原文意识,即善于用原文语句回答,而不是另起炉灶。

【实战演练】

(2012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卷)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①宄(guǐ):坏人。②钞:掠夺。

1. 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以其境过清 B.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 策之不以其道 D.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2. 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B. 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 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D. 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客谢之 谢: (2)监试者异之 异:

(3)窃为郡内忧之 窃: (4)以病去 去: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2分)

(2)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2分)

参考答案:

1. (2分)A(因为)

2. (2分)C

3. (4分)(1)道歉 (2)认为……奇特(奇异) (3)私下 (4)离职,离开(每个1分)

4. (4分)(1)(2分)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温县(地)人。(得分点:判断句式)

(2)(2分)沿山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掠夺(抢掠)。(得分点:“内”“或”“为”)

【趋势预测】

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的命制遵循新课标精神,基于中考要求,并且立足于课内已学文言文的知识基础和语法基础,总体难度不会很大。设题角度主要是实词、虚词考查,词句翻译,文意理解等,总体相对稳定,以便于学生进行回答。

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的选材趋势:选择与课文紧密联接的文段,可能选同一本集子中的内容,可能选同一作者的文章,或选同一时代作者的文字,也可能选同一风格、同一背景的文字,等等。“联接”是关键词,从课内知识到课外应用迁移是重点。虽说从课内走向课外,命题人会全力保持课外与课内的紧密联接。

课外文言文阅读答题错误预测:1.课内基础薄弱,导致迁移困难;2.对课外文言词句的理解没有深思熟虑; 3.缺乏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是要加强课内重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义项的识记;二是要训练结合语境理解文句的能力;三是努力遵循文言文翻译的直译要求。

上一篇:试析电焊作业的职业危害与防护策略 下一篇:贵州省房屋拆迁补偿问题及完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