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

时间:2022-05-26 03:37:38

试论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

【内容摘要】桂西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但这些文化资源有不少已经面临传承危机。地方学校应该积极将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本土课程引入学校教育,以便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对少数民族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还比较淡薄。因此,作为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水平,有效地进行少数民族音乐特色课程资源开发,创建具有桂西北地区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课程,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关键词】桂西北地区 少数民族 音乐资源 音乐课程 开发利用

桂西北地区主要包括广西河池市的宜州市、金城江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兰县、凤山县、天峨县、南丹县及都安、大化以及巴马三个瑶族自治县,有着十分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但由于这里教育观念仍比较落后,音乐师资比较缺乏,音乐课程内容比较单一,严重制约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发展。作为桂西北地区的音乐教师,应高度重视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认真分析当前影响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问题,探索创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课程,为桂西北地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一、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文化资源概述

桂西北地区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生活在这里的壮、瑶、仫佬、毛南等少数民族有着各自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器乐等。

(一)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歌曲

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主要有壮族民间歌曲、瑶族民间歌曲、仫佬族民间歌曲、毛南族民间歌曲等。壮族民间歌曲按体裁划分主要有山歌、小调、风俗歌、叙事长歌,其中流行最广的是山歌,主要集中在宜州、都安、大化、东兰、凤山、巴马等县,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瑶族民间歌曲按题材分类有历史歌、劳动歌、情歌等,如广西大化的飞撒,巴马、大化、都安瑶族的撒簧,巴马土瑶、番瑶的浪希结歌,南丹瑶族的筵席歌等。仫佬族民间歌曲题材广泛,品种繁多,主要分为“古条”“随口答”“口风”三种。毛南族民间歌曲主要分为“比”“欢”“耍”“排见”“师公调”五大类。近年来,地处桂西北地区的河池学院在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改编的瑶族民歌《天下有瑶就有爱》、仫佬族民歌《葡萄歌》、毛南族民歌《花竹帽》都曾获全国首届民歌合唱比赛金奖。

(二)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舞蹈

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主要有壮族民间舞蹈、瑶族民间舞蹈、仫佬族民间舞蹈和毛南族民间舞蹈等。壮族民间舞蹈丰富多彩,历史悠久,其特点是主题鲜明,舞步雄健,感情细腻而逼真。时而激昂慷慨、悲壮激烈;时而缠绵悱恻,诙谐活泼,充分体现出壮族劳动人民所具有的勤劳勇敢、乐观豪迈、刚毅倔强的民族性格特征,主要有师公舞、扁担舞、铜鼓舞、采茶舞等。由于瑶族各支系的族源、语言、自然环境、生活习俗、的差异,形成了具有本支系特点的鼓舞形式,主要有铜鼓舞、猴鼓舞等。仫佬族和毛南族民间舞蹈多为祭祀性舞蹈,一般多在仫佬族依饭节、毛南族分龙节等节日中表演。近年来,河池学院在桂西北少数民族舞蹈的开发创作方面取得较大的成绩,如2005年至今,先后创作的壮族舞蹈《唱山歌》《甜蜜蜜》、瑶族舞蹈《白白的裤子黑黑的哥》连续三届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三)桂西北少数民族民间戏剧

桂西北少数民族民间戏剧主要有壮戏和调子戏。壮戏多是反映人民的生产生活、歌颂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英雄和爱情,在艺术上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主要有师公戏、北路壮戏、南路壮戏三种。调子戏又称彩调、采茶,主要流传于桂西北地区的宜州市和金城江区,最早是从民间歌舞和说唱演变而成的,内容多为赞美大自然或歌颂爱情,所用曲调都是民歌、山歌和小调。

(四)桂西北少数民族民间器乐

桂西北少数民族民间器乐主要有壮族民间器乐、瑶族民间器乐、毛南族民间器乐等。壮族民间器乐分为吹奏器乐、拉奏器乐、弹奏器乐和击奏器乐四类。瑶族民间器乐的产生、发展、使用与流传,以及器乐形制的形成,都与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地理环境、民族习俗紧密相关,最有特色的瑶族器乐是唢呐、扎绒和黄泥鼓。毛南族民间器乐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击奏乐,全由打击器乐演奏,又分单件击奏与多件击奏两类。前者有木鱼、小钹等单件独自击奏,分别用以伴奏念经腔、吟诵腔,后者有锣、鼓、钹等多件共同击奏,用于伴奏佛歌及其穿插的舞蹈或与佛歌轮番更奏;二是吹奏乐,常见为海螺独奏,穿插于佛事当中,用以通神;三是鼓吹乐,由唢呐、长号、海螺和锣、鼓、钹等合奏,主要用于开坛前、佛事间歇和出丧等场合渲染气氛。

二、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课程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桂西北地区虽然有丰富、独特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但通过笔者多次深入环江、罗城、都安、大化等县调查,当前如果不做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将面临消亡的危险。而要保护和传承好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最好的办法是把它们开发成特色音乐课程引入各级各类学校的音乐教育教学之中。然而,这样的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在较落后的桂西北地区面临诸多问题。

(一)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观意识不强

2011年的《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音乐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弘扬民族音乐。作为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师,应加大力度对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适应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特色音乐课程体系,弘扬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事实上,这一指导思想并未得到当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地方学校在开发民族特色课程时较少得到政府部门的经济支持和政策支持。再加上当地一些学校的领导及音乐教师对音乐课程开发的主观意识不强,总认为音乐是一门副科,对学生升学考试没有压力,没有必要太认真对待。长久下去,学校缺少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意识,最终造成对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理论知识不了解、途径不清晰、目标任务不明确等现象的发生。

(二)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专业能力偏低

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特色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必须依靠各级各类学校的音乐教师来完成,但根据河池市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各县市的专职音乐教师很少,虽然城区的每一所学校均配有专职音乐教师,但是很多时候都是被主科教师用去教授其他课程。许多农村小学基本没有音乐教师,大部分本来是音乐专业毕业的学生分配到农村学校工作后都被安排教授语文和数学等课程。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逐渐降低,加上缺乏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部分音乐教师只能教学生一些普通的音乐歌曲或者是自己熟悉的歌曲,不能胜任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更谈不上如何开发地方特色音乐课程资源。

(三)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民族特色缺乏

近年来,由于国家、自治区及河池市先后出台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相关文件精神,桂西北地区部分中小学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开发民族音乐资源的重要性。如宜州市第一小学和宜州市第二小学,积极开展本土音乐资源开发工作,让桂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山歌、彩调走进音乐课堂,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传承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但开发出来的音乐课程缺乏应有的民族特色,主要表现为开发内容过于单一,音乐课堂上仅局限于唱歌、跳舞,缺乏音乐课程与桂西北地区的民族性、民俗性、地域性和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有机融合。

三、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保障措施

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在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受到上述问题的影响,开发工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从而影响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面对这些困难,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教育教学环境。

(一)发挥政府部门开发音乐课程资源的保障作用

为传承和保护音乐资源,开发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课程资源应是当前地方学校积极参与的一项活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保证该地区的音乐课程开发能顺利进行。首先,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为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特色课程资源开发提供有力支撑。其次,要成立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传承与保护中心,专门负责搜集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资料,规划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方案,有计划地完成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整理与保护工作。最后,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音乐教师开发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特色课程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为各地音乐教师搭建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

(二)发挥学校领导开发音乐课程资源的指导作用

桂西北地区各县市中小学校的领导应针对本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实际状况,发挥领导在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中的指导作用。首先,要认真指导校内音乐教师制定相应的音乐课程开发计划,积极开展音乐教学教研活动,对桂西北少数民族特色音乐课程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开发。其次,要做好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指导工作,坚持音乐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音乐教师的积极性,更好地将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资源运用到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中。最后,要组织各级各类学校的广大师生积极参加各种重大的节庆活动,如每年举行的河池市铜鼓山歌艺术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分龙节、宜州刘三姐文化旅游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依饭节、广西南丹・丹文化旅游节,东兰国际铜鼓文化旅游节、凤山神奇洞穴国际探游节、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文化旅游节、都安密洛陀文化旅游节、大化奇石文化旅游节、天峨红水河文化旅游节等。让广大师生通过各种节庆活动更直观地感受桂西北少数民族民间歌曲、民间舞蹈和民间器乐的魅力,激发他们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从而达到成功开发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目的。

(三)发挥音乐教师开发音乐课程资源的主导作用

各级各类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主要由一线教师完成,因此,桂西北地区音乐教师理应承担起开发音乐课程资源的重任,发挥自身在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导作用。首先,各地音乐教师要积极申请外出参加音乐国培计划、音乐区培计划等各种类型的音乐教育培训活动,通过参加培训活动了解国内外或区内外先进的音乐教学理念,丰富桂西北地区音乐教师的音乐基础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其次,各地音乐教师要积极参与探讨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课程资源开发途径、课程体系、教材创编、教学模式等问题,制定特色音乐课程的具体实施目标。再次,各地音乐教师要虚心向当地民间艺人学习,主动邀请民间艺人为音乐教师传授桂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歌曲、民族器乐、民族舞蹈等知识及技能,从而提高教师音乐教学的能力。最后,各地音乐教师应在民间艺人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努力将桂西北少数民族的音乐资源按照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器乐等归类搜集整理成册,形成具有少数民族特色音乐教科书,供当地中小学校使用。这样,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才能得到很好地保护和传承。

总之,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丰富多彩,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各地学校领导及音乐教师的作用,鼓励音乐教师积极参与开发和利用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课程资源,将现有的课程资源与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音乐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注:本文为广西“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科研课题“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特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C081)

参考文献:

[1]杜亚雄.中国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2]和云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3]曾宏华,谢姿媚.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教程[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3.

[4]赵虹元.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实施策略――以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为研究个案[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6).

作者单位:河池学院艺术学院

上一篇:浅析兴趣在音乐欣赏中的作用 下一篇:从“香蕉实验”看基于顿悟的声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