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再别康桥》看小剧场歌剧的演唱

时间:2022-05-11 07:50:25

从《再别康桥》看小剧场歌剧的演唱

【内容摘要】小剧场歌剧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歌剧形式。与传统歌剧相比,小剧场歌剧在题材、音乐、舞美、演唱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带给观众以全新的审美感受。而《再别康桥》正是小剧场歌剧中的优秀代表。鉴于此,文章以这部作品中的两个唱段为例,对小剧场歌剧的演唱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剧场歌剧 《再别康桥》 演唱分析

小剧场歌剧是在传统歌剧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的歌剧形式。其特点就在于一个“小”字,一般来说,其演唱场地都在音乐厅、小剧院等室内,演员一般在8到10人左右,题材多样、音乐凝练、舞美新颖,并在表演过程中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是一种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新型歌剧形式。《再别康桥》是近年来小剧场中的优秀代表,取材于广为人知的徐志摩、陆小曼、林徽因和梁思成之间的爱情故事,由陈蔚、周雪石等创作而成。全剧分为墓地游吟、天坛同台、再别康桥、沉沦上海、双清重逢、挣脱泥沼、白日飞升和人鬼情未了8个小节。并在此基础上安排了泰戈尔、胡适和金岳霖三个人物进行旁白,巧妙贯穿了整个剧情的发展。作品一经上映后,立刻受到了普遍的好评,先后获得了多个奖项,堪称是中国小剧场歌剧中的经典之作。

一、《再别康桥》中的唱段分析及演唱

(一)《再别康桥》的分析和演唱

该唱段和整个歌剧以及歌剧的原型诗歌重名,可以说是作品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唱段。表现的是徐志摩向林徽因表白,希望与其旧情复燃,而遭到林徽因拒绝的情形。无奈之下的徐志摩十分愁苦,继而与林徽因唱出了该唱段。整个作品分为A、B、C三个部分,A部分由徐志摩演唱,B部分由林徽因演唱,而C部分则由二人合唱。作品为F大调,慢板,歌词即徐志摩的原诗。A部分中有两个乐句,开头的“轻轻的”,采用了弱起节奏,旋律建立起在自然音阶上,像是真的“轻轻的”诉说,仿佛一大声就会惊醒这美好的美梦一般。而且还对中间的“轻”字使用了切分节奏,更加突出了一种略带忐忑的心情。“我走了”三个字,采用了三连音和自然音阶下行的形式,情绪上略显激动。最后一句“作别西天的云彩”中,“彩”字的力度由弱到强,并且时值较长,用了一个八分音符和加连音线的二分音符。这种速度和时值上的变化,体现出了徐志摩的一种无奈之情。B部分是林徽因的演唱,是对A部分歌词的重复,好像是对徐志摩的一种呼应。演唱中要带着一种回忆的感觉,把那种想爱却不能爱的矛盾心情表现出来。C部分是徐志摩和林徽因的合唱,其中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一种矛盾的心情的表现。与A、B两个部分不同,在A、B两段中,音乐表现和文字含义是一致的,比如文字是“轻轻的”,那么音乐的力度也较弱,速度也较为缓慢。但是在C段中却截然相反,想要“悄悄的”,却分明唱的很重,想要说“我走了”,却是欲言又止。正是这种矛盾之情,迎来了全曲的最高潮。最后一句“不带走一片云彩”中,节奏逐渐缓慢,在“云”字上有个短暂的小三度和声,并在最后两个小节持续音上结束,力度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可以看出,整个作品的音乐表现是与两人的心情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需要演唱者以细致和深入的情感体验为基础,才能获得恰如其分的演唱效果。

(二)《一首桃花》的分析及演唱

《一首桃花》是林徽因的独唱唱段,采用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相结合的方式。整个歌曲分为A、B两大部分,主要采用钢琴和小提琴伴奏。A段主要是对桃花的吟咏,借桃花而喻人,以此来塑造出一个年轻、貌美、知性的女性形象。主要采用了宣叙调的形式,g自然小调,节奏以四四拍为主。特别是附点下行音型的连续使用,让整个旋律听起来十分自然和亲切,将桃花那种顾盼生姿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开始的“桃花,桃花”一句,“桃”字从小字二组的d唱起,意在获得一种轻柔、唯美的音乐效果。“朵朵露凝的娇艳”一句中,“朵朵”二字要求在演唱上要有一种展开的感觉,但是又要在音量上有所控制,音色要柔美和含蓄。B段是对桃花动态的展现,也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曲调由之前的g小调直接转为了降B自然大调,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虽然发生了转调,但是旋律的链接却是不露痕迹,自然而流畅。在节奏上使用了四三拍和四四拍的交替,特别是在最后,再次出现了三连音节奏,把林徽因的内心活动变化描摹得十分逼真。因为在歌词上呈现出了反复的特点,所以尤其要注重速度、力度以及情感表现在衔接上的紧密,换气要深和快,体现出一种画面感。

二、从《再别康桥》看小剧场歌剧的演唱

从对《再别康桥》两个唱段的分析可以看出,小剧场歌剧的演唱,既与一般的歌剧演唱有共同之处,也有着自身的独到之处,需要演唱者予以深刻而灵活的把握,方能获得恰如其分的音乐表现效果。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

与传统歌剧相比,小剧场歌剧在题材选择、情节设置以及舞台设计等方面,都体现出了一种简约的特点,这种形式上的简约,恰恰是为了内容方面的突出,也就是情感表现。由《再别康桥》就可以看出,其故事情节较为简单和直接,反而是情感表现贯穿于作品的始终,所有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和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对于演唱者来说,要尤其注重对作品的情感表现。而如何获得良好的情感表现效果呢?关键就是加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以《再别康桥》为例,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等人,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知名人士,要想演唱好这些唱段,就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以此为基础,再结合作品进行情感体验。在这个体验过程中,要将自己完全置身于作品所营造的环境中,将自己想象为主人公,每一句歌声都是自己内心的独白,都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只有形成和主人公一致的情感体验,才能获得情真意切的演唱效果。

(二)注重对作品的细节刻画

小剧场歌剧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较为简约,所以每一个唱段都堪称是精华,而唱段中的每一个乐句,甚至每一个音符,都是创作者构思和情感的凝结。演唱者尤其要注重对作品的细节刻画,或者说要追求一种细致的演唱效果。比如在《再别康桥》这个唱段中,创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出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矛盾心情,采用了逆向思维的方式,故意让音乐表现和文本含义相反。“悄悄的”要求加重演唱,而“我走了”则是欲言又止,这就是创作中的一个细节表现,对整个唱段的情感表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演唱者没有认识到这个细节,或者表现得不充分,那么演唱效果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又如《一首桃花》中,两个“一瞥,一瞥”中,第一个“一瞥”要求唱的轻巧而灵动,而第二个“一瞥”则要求更加轻盈和柔和,意在用弱声的形式将观众带入到一个安静、柔美的梦幻世界中。正所谓细节决定品质。一方面,演唱者要对乐谱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了解创作者的真实意图;另一方面,则要结合个人的技术特点,以最合适的形式表现好这些细节,这将使整个演唱质量获得质的提升。

(三)注重和观众的互动

传统的歌剧表演中,因为表演者和道具众多,所以对舞台的面积有着较高的要求,虽然大舞台能够获得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但是也从客观上拉远了观众和舞台的距离,影响演员和观众的互动。而小剧场却正好相反,其舞台面积较小,演员和观众的距离更近,使两者能够更好的进行互动,这也对演唱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是演唱者对自己音色的把握。小剧场带来演员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变化,使演唱者不能再使用大嗓门或扩音设备,要求演唱者能够有机掌握自己的音色,力求获得一种对话般的效果,给观众以自然和真实的感觉。其次,是要注重对肢体动作的运用,观众和演员近在咫尺,所以演员的一举一动都被观众看在眼里,要求演唱者能够对肢体动作予以合理的运用,如眼神、手势等,从而使整个表演更加真实和生动。

综上所述,小剧场歌剧自诞生以来,便得到了业内外的普遍好评与认可,表现出了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因在题材、音乐、舞美等多个方面的创新,使其在演唱方面也有了特殊的标准和要求,需要演唱者在遵循一般歌唱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多方面的调整,适应小剧场歌剧的演唱需要,真正从表演环节为小剧场歌剧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祖德.形式、意蕴与音乐性――《再别康桥》音乐性新探[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3).

[2]彭志敏.探索・选择・思考――关于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的音乐创作[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1).

[3]钱仁平.让诗情与爱意在复调中起伏――周雪石和他的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J].音乐爱好者, 2002(4).

[4]杨曙光,贺蓉.中国歌剧演唱与欧洲歌剧演唱之比较――中国歌剧演唱研究(续二)[J].中国音乐, 2011(4).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歌剧音乐剧学院

上一篇:当代歌曲创作的模仿思维 下一篇:高等音乐教育视唱练耳课程中钢琴运用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