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络疗法辅助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30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5-26 11:26:17

刺络疗法辅助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30例疗效观察

摘 要 目的:观察刺络疗法辅助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口服阿昔洛韦并外敷阿昔洛韦软膏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再予刺络疗法辅助,共治疗10天,15天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在缓解疼痛和促进结痂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P<0.05),两组患者缓解症状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有1例发生后遗神经痛,对照组有3例发生后遗神经痛。结论:刺络疗法辅助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疗效肯定,未发生不良反应。

关键词 刺络疗法 肝经郁热 带状疱疹 疗效观察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疹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其特点是簇集性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沿躯干一侧呈带状分布,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自2007年5月以来,我们采用刺络疗法辅助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皮肤性病学》[1]中带状疱疹的诊断:身体一侧的疼痛、刺痛或烧灼痛,局限于身体的特定部位;皮损沿神经根分布,常累及几个紧密相邻的皮区;患处常先出现红斑,很快呈丘疹,继之变成水疱,有时为出血的水疱或脓疱,成簇,基底潮红,深入皮肤,有渗出,水疱出现后,可出现红斑。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肝经郁热型: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燥或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年龄18~70岁;③疱疹发出1~7天,未经抗病毒和镇痛治疗者。

排除标准:①特殊类型带状疱疹,如眼、耳带状疱疹、内脏带状疱疹等;②既往有肝、肾、脑和造血系统等原发疾病或者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有出血倾向;③妊娠或哺乳妇女;④过敏或瘢痕体质。

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5月~2010年5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带状疱疹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单盲纳入,其中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18~70岁,平均42.10±14.19岁;病程1~7天,平均4.43±2.95天。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18~69岁,平均43.26±16.19岁;病程1~7天,平均4.07±2.99天。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两组均采用口服阿昔洛韦缓释片0.4g口服,每日3次,维生素B1 10mg口服,3次/日,阿昔洛韦软膏外用,2次/日。治疗组同时运用刺络疗法:①取穴:阿是穴,即病变皮损处,针刺前与病人交代针刺的不良反应,待病人情绪稳定后给予针刺治疗;②操作方法:散刺法:碘伏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在阿是穴周围上下左右,多次点刺,针刺宜浅,手法轻快,使之出血,出血不宜太多,隔日1次,两组治疗时间10天,统计疗效,并于治疗后第15、30天进行电话随访。

观察指标:①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疼痛程度,0表示无痛,10表示最痛,在开始治疗的当天,及第3、6、9、12、15天给予VAS评分,观察记录疼痛情况,记录分值;②疼痛持续时间(天)开始疼痛至疼痛完全消失时间;③结痂时间(天)开始起泡至水疱结痂面积>50%的时间;④不良反应:在患者复诊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疗效判断方法: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中蛇串疮的疗效标准:①治愈:皮疹消退,临床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症;②好转:皮疹消退约30%,疼痛明显减轻;③未愈:皮疹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数据采用t检验,不满足的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疼痛评分比较:治疗第12天、第15天两组间比较,在缓解疼痛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第12天、第15天治疗组缓解疼痛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15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疼痛持续时间和结痂时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疼痛持续时间和结痂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在缩短疼痛时间,促进结痂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持续时间和结痂时间比较(天,X±S)

注:与对照组比较,ΔP<0.05。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2周后,治疗组痊愈18例,好转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对照组痊愈16例,好转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后遗神经痛:治疗组有1例发生后遗神经痛,对照组有3例发生后遗神经痛。

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讨 论

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皮肤病,是疱疹病毒侵犯皮肤及神经节引起的水疱性、疼痛性疾病,我们在临床中发现,相比带状疱疹的皮损症状,神经疼痛较为棘手。少数病人神经痛延续时间较长,特别是年老体弱者,疼痛剧烈,甚至难以忍受。甚至某些患者在皮疹完全消退仍感疼痛,其后遗神经痛有时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其病因多由情志内伤,肝失调达,损伤脾气,与热毒相搏,伤于肌肤而发红斑水疱;经络阻隔,气滞血瘀而致疼痛。特别是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其病机的根本为气机逆乱,经络阻隔,气血凝滞,根据“痛则不通”的理论,遂在治疗本型的过程中,以刺络疗法辅助,患者感觉疼痛缓解明显,而且能缩短结痂时间,较少出现后遗神经痛。

刺络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中,具有长久历史的一种中医适宜技术,从砭石与九针的形成及《内经》的记载来看,在中国古代医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三棱针为针具,根据病情刺破患者身上特定部位的血络(即浅表血管),放出适量的血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开窍泄热,通经活络,祛瘀消肿的作用。它可祛除病灶周围瘀血,使其消散,经络畅通,气血条达,营卫调和。《灵枢小针解篇》云:“菀陈则除之”即经络气血凝滞,应以放血刺而除之。

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运用放血疗法,是祛瘀泻热,决血调气,使郁热邪毒随瘀血外出,“通则不痛”,故疼止病愈。本观察结果提示刺络疗法辅助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在缓解疼痛、缩短皮损结痂时间及发生后遗神经痛方面,优于常规西医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放血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稀释了局部组织及神经周围疱疹病毒的浓度,以及致痛物质,如K、H、5-HT和缓激肽等,因而有效的缓解了疼痛[3]。故放血疗法无毒副作用,具有简便易行,安全有效,价格低廉等优点,很适合基层及社区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志华.皮肤性病学[M].第5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6:78.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187.

3 吴凌,沈小柔.刺血治疗前后微循环变化33例对照观察.中国针灸,2001,21(9):55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疼痛积分比较(分,X±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比较,ΔP<0.05。

上一篇:三步推拿法治疗踝关节扭伤适宜技术的社区应用1... 下一篇:肥厚型心肌病的中医研究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