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兴趣成为看得见的“老师”

时间:2022-05-25 10:38:34

让兴趣成为看得见的“老师”

在多年小学数学的教学经历中,我发现乡镇小学的数学教学还存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教师经常以课本和习题讲授为主,在课堂更多注重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成天被教师按压在数学符号堆的现实情况,让小学阶段活泼、好动、爱好广泛、求知欲旺盛的儿童难以长久保持对数学的注意力,并对数学课堂逐渐失去浓厚的兴趣。然而,兴趣是学生可持续学习的支点,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在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指导下,我一直在实践中思考、探索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兴趣成为看得见的“老师”,从而切实提高数学教学成效。

一、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兴趣,为建立一个和谐、有趣、高效课堂的首要任务。

(一)将前置课堂融入教学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为增加课堂容量,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和学习的能力,预习显得尤为重要。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知道预习为课堂的前置环节,在思想上也很重视,但总担心学生预习得不透彻,总是放不开手,课堂上还是从前到后完完整整的讲解,导致预习流于形式。预习其实是让学生自我发现乐趣、自我观察回顾的过程。在教学前,我们要布置学生阅读数学教材,记录学习体会和疑问困惑,并将例题读通、读清、读懂后尝试练习配套的习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需要通读教材和习题,而是针对预习中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知识讲解,让学生在错误中找到教学的重难点,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这样,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将理论与生活相结合

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片面强调数学概念、公式,甚至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导致学生认为数学很抽象,远离生活、难学难懂。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数学。只有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认知。

为使数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将数学概念、公式、习题用平实的生活语言和身边实例进行阐述。比如,进行10以内的加减教学时,可以设置一个让学生买零食的情境,通过扮演售货员和顾客买卖东西,体会数学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再如,讲授混合运算法则时,可设置去文具店买一支2元铅笔和两支5元钢笔的场景,付账时学生通常计算为“2+5+5”或者“2+5*2”。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参与“2+5*2”计算顺序的讨论。当意见都趋于统一时,则通过生活实例达到了“先乘除后加减”的教学目的,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牢固的印象。

二、关注思维方式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不强,如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数学地”思维,并在思维过程中提升学习兴趣呢?

我想,其前提和基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实践,探索多种解题方式。让他们通过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就有能力通过这种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进而提高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可设置一些问题和悬念,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发掘和思考,并提倡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习惯尚未形成定势,不同的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的切入点和方式亦不同。比如,有些学生善于严密地思考,而有些学生却擅长跳跃式思维。教师要仔细研究不同学生的思维习惯,在设计直观操作活动时,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与动手操作较好地结合,从而发挥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三、培养良好习惯

在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中,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从而启迪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注重学习成果的激励作用,利用学习成果的及时反馈,提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对客观存在差异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解题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对于基础差、进步慢的学生,教师应尽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另一方面,要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团队合作,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交互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交互式的合作学习中,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思维方式,激发其创新意识,并探索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线与角》时,教师可先举例讲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各个小组的成员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线在哪些事物中有所体现?并分析是直线、射线或者线段中的哪一种?还可以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角,分析是钝角、锐角还是直角,并要求每组成员做好记录。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分析和辨别,并按照先后顺序或者抽签决定发言,最后,教师检查记录并判断对错。通过交互合作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团结一致,并有效发挥其学习潜能,从而达到拓展知识面并深化学习层次的教学目的。

上一篇:糖友的血压管理4问 下一篇:试论学前教育中儿童文学教学现状及优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