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娜:无私大爱 舍“肾”救人

时间:2022-05-25 07:44:09

王燕娜,女,汉族,1984年6月出生,她是一名平凡的女子,但她却为了挽救一名维吾尔族青年毛兰江的生命,甘愿付出自己肾脏,她用实际行动感染了身边的人们,感动着社会,谱写了一曲不平凡的诗篇。

2006年,正在高中读书的17岁新疆少年毛兰江突然高烧不退,食欲不振。他的父母给他买来感冒药吃了也无济于事,于是父母带着他到医院一检查,被确诊为尿素症晚期。父母怎么也不敢相信,一向生龙活虎的儿子怎么就得了这种病?尽管家长还在不断地给他想办法的治疗,可是毛兰江的身体状况却越来越差,唯一维持生命的方法就是――透析。期间,他的父母四处奔波向亲戚朋友求助,打电话劝每一位亲人去医院做配型,希望可以得到捐助的肾脏。可惜没有一个人能配型成功。就在一家人陷入了绝境的时候,正在新疆工作的王燕娜从媒体报道中知道了这一情况。感人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医生,我想给毛兰江捐肾。”

毛兰江的家庭很普通,父亲吾买尔是自治区农业干部学校的汉语老师,母亲阿孜古丽是学校的护士。以前的日子虽不算富裕,但也其乐融融。可是儿子的病让这个家庭犯了愁。父亲血型不符,母亲患有慢性肾炎,其他亲人也因为种种原因不符合捐献标准,毛兰江只好依靠每周四次的透析勉强维持生命,而昂贵的医药费很快花光了这个家庭多年的积蓄。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毛兰江父母卖掉了房子。

通过媒体的报道,王燕娜对事情有了初步的了解,她去医院看望毛兰江,看着毛兰江被尿毒症折磨得已经没了血色的脸颊,王燕娜更坚定了想方设法挽留他生命的想法。于是,她主动与毛兰江家人见面,提出无偿捐献肾脏的请求,希望能够尽自己之力,来挽救这个维吾尔族弟弟的生命。

毛兰江的母亲阿孜古丽说,王燕娜第一次去医院看望毛兰江的时候就表示过要捐肾,但当时她和吾买尔都没放在心上。全家人都帮不上忙,更别提是素不相识的人了。后来王燕娜又去看望了毛兰江几次,并且积极要求医院为她做配型检查。

“医生,我想给毛兰江捐肾。”王燕娜找到毛兰江的主治大夫热依汗・西里甫。热依汗大夫看着眼前的这个姑娘,充满疑惑,他摇摇头,否决了女孩的想法,“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热依汗大夫知道,按常规,活体捐肾基本上都是在亲友间或以帮扶的形式进行,陌生人捐肾太少见了。

素不相识、非亲非故却舍得捐出自己的肾,许多人不禁对王燕那的行为产生怀疑,“她不会是要卖肾吧?”人们有这种想法也是有原因的,因为王燕娜的家庭并不富裕。王燕娜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大弟弟王勇华今年刚大学毕业,小弟弟王春华还在读大专。一家五口人和几位亲戚住在位于乌鲁木齐的一幢四层老旧民房的二层。而且,王燕娜的父母都没有固定工作。父亲王秀江在建筑工地干活,帮人垒墙刷漆。母亲身体不好,在家楼下开了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卖铺。每次进货都靠她一个人乘公交车大包小包地拎回来。

王燕娜不顾世俗的眼光和猜测,毅然走进医院,当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主任刘健和主任医师热依汗与这个女孩多次对话、考核之后,发现这个姑娘确实没有一点功利心,最终,他们决定让王燕娜试试。

配型成功――一个奇迹

王燕娜隐瞒了家人,辞去了临时工作,带着对毛兰江的朴素情感,提出无偿捐献肾脏的请求,希望能够尽已之力,来挽救这个维吾尔弟兄的生命。医院对她作了生化数据的检查,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汉族姑娘和维族小伙的16项配型居然全都吻合。医生说这种几率在医学上只有十万分之一,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尽管配型成功,但非亲属肾移植需要法定程序,更何况王燕娜的父母还不知情,经医院慎重考虑,还是否决了王燕娜的愿望。伦理委员会认为王燕娜太年轻,还没有结婚,捐肾的想法可能出于一时冲动,专家告知必须有亲属签字,希望王燕娜再回家仔细考虑。为捐肾所做的一切,王燕娜一开始都瞒着父母。王燕娜当时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无偿捐肾竟如此复杂,但捐肾的决定从未改变,此时不得已的她只好告诉了父亲。

看到女儿决心已定,父亲不再阻止,只是对她说:“以后不管发生什么事,爸爸都会陪着你往前走!” 2008年1月,王燕娜动员父亲王秀江到场,医院伦理委员会才通过了王燕娜无偿捐肾的决定。

伦理委员会做出了“合情、合理、不违法”的结论,最终允许进行这场前所未有的跨民族、非亲属活体肾移植手术。于是在2008年3月27日王燕娜和毛兰江被推进了手术室,两边亲友经过三个小时的等待迎来了手术的圆满成功。

当王燕娜被推出手术室,迎面而来的是父亲关切的目光,不善表达感情的父亲竟然俯身在女儿脸颊上亲吻了一下,虚弱的王燕娜笑了。

“谢谢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从此,这个维吾尔族男孩的身体里有了汉族姑娘的健康肾脏在工作。

毛兰江的母亲阿孜古丽激动得泣不成声。她紧紧握着王燕娜的手说:“娜娜,谢谢你!谢谢你救了毛兰江。你就是我的女儿!我的汉族女儿!”

做肾移植手术的事,王燕娜始终对母亲守口如瓶。母亲身体不好,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天天药不离口,她怕母亲受不了。

直到手术成功以后的第三天,王燕娜的身体逐渐好转,王秀江才把女儿捐肾的事告诉了妻子徐新花。徐新花一路哭着跑到医院去看女儿。徐新花说:“我当时看见娃娃披头散发,脸色泛黄,我的心都揪到了一起。”“哪个妈妈不疼自己的女儿,我也不想她受苦。可是既然捐了,我就要好好照顾她,让她早日康复。”

手术3天后,王燕娜在病房里首次见到换肾后的毛兰江,“你看起来真精神。”王燕娜发现原本脸色灰暗、精神不振的毛兰江面色变得红润起来,自己的一个肾竟然让他有了这么大的变化,王燕娜有一种说不出的骄傲和喜悦。

看到姐姐来了,毛兰江紧紧拉住她的手,“姐姐,谢谢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过一段时间后,毛兰江脱离了手术危险,开始在病床上温习功课;王燕娜手术后恢复得很快,不久就出院回家。如今,她舍肾救人的事迹感动了社会,她现已被新疆大学法学院破格录取。面对各方的赞誉,王燕娜又一次表明心迹:“我捐肾什么也不图,就是看到毛兰江有困难,想帮帮他。”

舍肾救人 大爱无边

王燕娜捐肾救人的事迹感动了新疆各族群众,乌鲁木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先后授予王燕娜“民族团结模范”、“青年标兵”、“新时期优秀女性”荣誉称号,共青团乌鲁木齐市委员会授予王燕娜“市级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群众和党政部门负责人分别到王燕娜家中进行慰问,对她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示敬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屹代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看望了王燕娜和家人。李屹说:“从你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无私、博大的胸怀和人性的大爱,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

来自新疆各族人民的问候和感谢像雪花一样飘来。2008年5月,全国伊斯兰教协会第一副会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自治区伊斯兰教协会主席、和田地区伊斯兰教协会会长、和田市大清真寺哈提甫、阿不都力提甫大毛拉阿吉给王燕娜写信,赞扬她是新世纪民族团结的楷模。

而王燕娜的想法却很简单,她认为自己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这件事无疑是她人生中最值得纪念的一件事。

后记:

其实,在生活中就是平凡中蕴藏着伟大,简单中显现着精神。王燕娜认为自己简单的一个举动,却彰显了她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显现了她那颗最朴质却最珍贵的一颗金子般的心。一个简单的举动,也许她会付出一生的代价,但是,她不怕,她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是这种,简单、奉献、无私的精神带给了我们心灵上的冲击,久久不能平息。

上一篇:丁志忠:安心创业 踏实做人 下一篇:施孟奇:山寨春晚会让人感觉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