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的等待与收获

时间:2022-05-25 05:49:22

2012年4月,那个料峭的春天,世博会精神依旧照耀着浦江两岸,场馆的拆改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我们一行人一边踏勘世博会博物馆项目的基地,一边唏嘘世博会不知不觉间已然过去了两年,深感时光荏苒,岁月如刀。习习江风拂过,我们冷静、认真地端详着这块基地,未来在这块南北长300m的土地上,将要打造迄今世界范围内唯一一个关于世博会的博物馆,而我们将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建筑与城市对话呢?想到这里不禁背后发凉,深感时间紧、任务重,浮现在眼前的竟是头脑风暴与智力竞赛的场景。

设计的初期,我们反复思考着,世博究竟带给人们怎样的回忆?是倚于江边梦幻的飞碟,是四平八稳的中国斗拱,是朵朵朝天开放的玻璃花……还是举家排队,挥汗如雨到此一游?

慢着,我们从头说起:

世博会,应该是人类科技的结晶。

世博会,应该是展示城市生活美好的嘉年华。

世博会,应该是欢乐的盛会。

对,世博会一定是欢乐的!

由此我们似乎捋出了线索,唤起世博欢乐的回忆成为我们的终极设计目标。线索有了,但创意却变得迷茫了。在这个城市变得冰冷、人情变得冷漠、建筑变得孤寂的年代,欢乐如何能够得到纯粹的表达?是那些矫揉造作的夸张造型,是那些哗众取宠的新鲜词汇……

还好,有小朋友!

小朋友眼睛里的欢乐是纯粹的、毫无保留的,因此我们认为欢乐真正的评判人应该是这些代表祖国未来的花骨朵们。

于是,本着欢乐的主旨,我们着手设计。先从细部开始,这种做法有别于常规,但却体现了人文关怀。请大家想想,我们难道非要由远及近走入建筑吗,很多时候建筑何尝不是将人从地下车库直接输送到所希望到达的地方。在当下效率为先的快节奏生活里,你真来得及看清他的全貌吗?而反倒是那些真正能够触碰的、踩踏的、坐卧的、游玩的地方才是我们尤其是小朋友们感受建筑的场所。我们的方案,亦从细部开始。世博会带给我们最大的视觉冲击就是各种颜色和质感的建筑材料,阳光谷晶莹剔透的玻璃、中国馆殷红的檩条、法国馆的种植网架、阿联酋馆的金色板材、万科馆的麦秸杆条纹……于是,在我们的方案中会有一条蜿蜒而上的内走廊,行走中你所能触摸的地方对以上材质都做了抽象处理,唤起了人们游逛世博会时所体会的新鲜感,有一种梦回世博的体验;同时内廊中通过设置不同高度的休息平台为游客提供了多样性的驻留空间,并使其与服务商业相结合,形成了方案的主旋律。值得推荐的是,这条内廊是真正免费的!它是一片完全不设围栏的公共区域,亦为城市、街区提供了一处开放的休闲文化场所。

“就像一块融化的奶酪!”这是很多人对方案造型的第一眼反应。方案外部造型的设计过程还是颇伤脑筋的,在标志性建筑高大威猛、矗立四方的当下,人们饱受视觉盛宴的轰炸与洗礼、内敛和凝聚、淡泊与超脱似乎愈来愈不入主流。可是文化建筑就应该随波逐流吗?如果不在文化建筑中带入个人情感又能在何处发泄与宣扬?所以,这个4万m2不到的“小”建筑成为了我们创作团队抒发心意的窗口,大家都开心地为它添置家当、妆点形象,饱润了我们体现欢乐的宗旨。4万m2的建筑单体不大不小,造型做法无非就是做整或者切碎,整体形式的卖相好,易于形成气派的立面效果;而多体量组合形式的场所感优秀,易于形成趣味空间,并且世博会就是诸多建筑的组合。当我们对着这个200m×90m的体块发呆时,一种念头油然而生,两者难道不能结合一下吗?方案既要保证形象的完整性与冲击力,又要契合周边城市肌理,于是就有了这块“大奶酪”。

沿蒙自路一侧凹进去的广场正对未来建设的世博文化街区主路,具有鲜明的入口标志性;沿黄浦江一侧形体更加小体量化,易于形成丰富的沿江立面景观;北侧沿龙华东路体量相对完整,正好设置办公、科研入口,形成一种规整安静的立面形象;西侧面向南浦大桥一侧,利用形体切口形成的空间,将后勤出入口与地下车库出入口置于其中,形体与功能产生有效呼应。

造型体量出来之后,我们似乎又觉得有些不过瘾,为什么不能引入一个模糊的、不可描述的、同时又给人丰富联想的空间于其中呢?于是,“欢乐之云”应运而生。“欢乐之云”既是一个门户又是一个载体,它招揽四方,鲸吞游客,垂直送达至顶层,按照我们所设想的参观流线由上至下进行游览;同时它又展示形象,运用周身无数的LED灯传达欢乐的信息,我们希望欢笑从这里开始不断回荡。

如此这般,方案落实到功能与使用层面。空间布局设计上,博物馆的主入口设置于蒙自路方向,正对未来规划的文化街区主要干道,成为街区的终点与焦点,主入口设置两个层次的广场,外广场由旗阵、浅水池、世博倒计时牌与少量休息座椅组成,空间开阔流动,兼顾各方向的人流到达。内广场由欢庆之云与内庭院组成,丰富的空间穿插与材质交错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兴趣,令人想一探究竟。半围合的内广场也为排队等候进入博物馆的人群提供了遮阳避雨的空间。南侧黄浦江一侧广场为开放的室外展场,非展览期间对市民开放,成为一处环境优美的滨江文化广场。

功能结构设计上,博物馆一层北部为文物库区,利用建筑形体的缺口设置卸货平台,与其相关功能的辅助用房如藏品管理办公室、摄影用房等布置在一层最北端,并设独立出入口;一层中段主要设置临时展区,提供完整大面积的空间供灵活使用和分隔;南端临江部分景观和公共性颇佳,布置公共服务区。公共区分两层,第一层为人流量较多的报告厅、3D影厅,均有独立的出入口;餐厅位于东南角,可对外营业;第二层为承担社会职能的教室,互动体验室等。博物馆二层为固定展厅层,围绕形体中间的内庭院展开。展区分为两大板块,北部为中国区展厅,包含“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区”和“中国与世博会展区”;南部为世界展区,包含“国际展览公约与国际展区”、“世博会历史展区”和“未来世博会展区”。位于博物馆主入口处的“欢庆之云”,既作为连接各层的垂直交通,也是整个展览的序厅部分。

机动车流线设计上,博物馆的车行入口设置在北侧龙华东路上,提供少量地面停车位,服务于科研机构与博物馆内部办公人员。满足30m转弯半径的大型车辆的使用要求,提供便捷的车行到达流线。西侧利用建筑的形体缺口设置展览用车的卸货区,提供高效的展览后场卸货空间。主参观流线设计上,参观世博会固定展区的人流购票后先通过“欢庆之云”的入口安检和检票,进入主序厅,通过自动扶梯,可选择上至12m标高的主要展览层,沿公共内廊按顺时针方向参观各个展厅;也可选择上至18m标高的观光层,直接进入中国展区观展。参观完毕后,可选择通过中国展区内的直达电梯下至一层出口处,也可选择进入北部的内庭院,沿室外坡道逐层下至出口。临展参观流线设计上,参观临时展区的人流购票后由一层内廊直接进入临展区观展。城市互动流线设计上,整个流线不穿越展览区,不需要购票即可参观,来旅游观光的人流通过东广场入口处的大台阶进入博物馆内街,沿着踏步逐层向上,步移景异,通过外部形体和建筑材质的变化感受世博会记忆,最后攀登至顶层平台,参观江景拍照留念后按原路返回,亦或通过顶层电梯直达一层。VIP入口设置在北广场,通过专用接待厅与电梯送达至顶层展览空间。

我们通过对建筑形体的处理,使原本四四方方的墙壁被融化成柔和、亲切、不确定的空间,黑的地方做多媒体角,亮的地方做公共休息区,看似随意却为精心安排,整体流线通达流畅,同时增加了多处趣味空间,一切均将体验放在了功能设计的首位。

以上不是设计的说明,而是在说明设计中的心路感受,原本以为会是痛苦的头脑风暴,到头来竟成为欢乐的创意聚合,设计团队每一份子都将个人情感融入到建筑中,何尝不是一种快乐的设计方式。一年之后的4月,我们迎来了中标回应,在高兴雀跃的同时不禁又回想起了一年前的这段经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在世博会博物馆设计中做出了“欢乐”,与此同时,我们也做了一次欢乐的设计!

上一篇:FM调频106.8 下一篇:我的校园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