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哪咤 第6期

时间:2022-05-25 05:05:13

很多人在童年时期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哪咤应该是这众多英雄中的一位,关于他的神奇故事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在当代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这位少年英雄并非土生土长,他和很多人、事一样,也是通过佛教的东传从国外“来到”中国,并且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最终成就了他那手持火尖枪、身缠混天绫、斜跨乾坤圈、脚踏风火轮的少年英雄形象。

“哪吒”始现

哪咤,梵语名为Nalakuvara,音译为那咤矩袜啰、那罗鸠钵罗、那咤鸠跋罗、那咤俱伐罗等,简称为哪咤,也称那拏天、那罗鸠婆。唐以前的中国佛教界并未传有“哪咤”之名,到了唐代才有了关于哪咤的“记录”。

目前可见,最早提及哪咤的是唐代从天竺来华的僧人菩提流志(562~727年)翻译的《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这部佛经在神龙二年(706年)夏开始翻译,到景龙三年(709年)春译成。经中说到世尊,也就是释迦牟尼佛说法,神众侍卫、听奉,其中就有那咤俱钵罗神。但这里只是提到其名字,没有进一步的叙说。

之后提及哪咤的是唐玄宗时期的高僧不空(705~774年)翻译的《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按照这两部佛经的说法,哪咤是毗沙门天王的三太子,手执神戟,守护国王、百官以及佛教的信众,并且眼观四方,如果有人对以上诸种人起坏心的话,哪咤就会用金刚杖刺其心、眼及头等部位。在这两部经典中的哪咤是国家和佛法的守护神。前者可能是源于其父亲毗沙门天王,毗沙门天王是北方阎浮提的守护神。相传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吐蕃、康居等五国来侵,围困安西城。唐玄宗请不空作法,于是有毗沙门天王率领神兵出现,蕃兵因而溃走。哪咤作为凡间国土的守护神只能与他父亲是一致的。《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中还说毗沙门天王有宝塔供奉释迦牟尼像,哪咤经常捧持此塔,随侍在天王左右。这应该是后世毗沙门天王演变成托塔李天王的源头。

中唐时人元友谅在《汶川县唐威戎军制造天王殿记》中说到,毗沙门天王“住水晶宫,护阎浮界,哪咤捧塔以前峙”。晚唐人郑綮(?~899年)在他的笔记小说《开天传信记》中还记载了一个哪咤向道宣(596~667年)敬奉佛牙的传说。道宣是唐代有名的律僧,传说他修行勤苦,经常夜里行走。有一次从台阶上摔下,忽然有少年捧承其足。道宣询问少年何人,后者自言是毗沙王之子哪咤太子,因为感于道宣持法精进,暗中为道宣护法已经很久了,哪咤后来又将自己一直敬奉的佛牙转赠给道宣。

“析骨还肉”的传说

到了宋代,哪咤在禅林中已是广为人知。禅师在示法说禅时,经常以哪咤为话头来打禅机,觉醒禅众。

哪咤为人熟知的神通之一是三头六臂,这当然也是源于佛教。后秦(384~417年)僧人竺佛念译《菩萨处胎经》卷六谓菩萨降生凡间为“三头八脚,四眼八臂”。宋代禅林也常称言八臂哪咤,如宋绍兴三年(1133年)编成的《圆悟佛果禅师语录》中记载圆悟克勤禅师说禅就有“钟馗小妹舞三台,八臂那咤嚼生铁”的说法。但如果头、臂合起来的话,禅林却常称哪咤为三头六臂,绝少称三头八臂。较早提到哪咤三头六臂的是北宋的汾阳善昭(947~1024年)禅师,《汾阳无德禅师语录》中言“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咤扑帝钟”。稍后的圆悟克勤(1063~1135年)禅师编《碧岩录》中也说,“忽若忿怒那咤,现三头六臂”。两人都是禅宗临济宗的巨擘,影响深远。之后,哪咤三头六臂的说法似乎已经成了禅林的“常识”。

宋代禅林也开始流传哪咤“析骨还肉”的传说。按照北宋僧道原撰成于景德元年(1004年)的《景德传灯录》的记载,此说较早在晚唐时已有了。《景德传灯录》中载,有人问禅,“那咤太子析骨还父、析肉还母,如何是那咤本来身”,投子大同禅师放下手中杖子来作回答。同书中,还记载有人向天台山德韶(891~972年)禅师问禅,说道“那咤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于莲华上为父母说法”。哪咤到底为了什么要析骨还肉,大家都没有说明。但既然之后又为父母说法,这可能是为了证明肉身虚空、佛法为真吧。

北宋苏辙的《那吒》诗中说:“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佛知其愚难教语,宝塔令父左手举。”宝塔从最初的由哪咤捧持变成了毗沙门天王亲自托举。从诗意来看,哪咤和其父之间是有矛盾的,这宝塔似乎是佛赐给天王,用来降服哪咤的。

宋代哪咤显然已成为禅林打禅机时习用的话头,虽然语焉不详,但后来哪咤传说的一些要素,如宝塔、三头六臂、析骨还肉等也已经在此时出现。从情理来推断,这时关于哪咤的故事应该已经广为流传、为人熟知,因此才能信手拈来,而不需要再做解释。

元杂剧有《二郎神醉射锁魔镜》,说的是二郎神拜访好友哪咤,乘兴射破锁魔镜,放出牛魔王,后者兴风作浪,哪咤、二郎神前去讨伐,最终将牛魔王降服。哪咤的形象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正面的描绘。剧中的哪咤“三头六臂,六般兵器,一来一往,一上一下,有似高飞”,是一个有着神通变化、武艺高强的神话英雄。

哪吒故事的成型

一直到了明代,我们今天熟知的哪咤故事才基本成型。明刻本《三教搜神大全》“哪咤太子”条目第一次对哪咤的生平做了详细、完整的描绘。书中说哪咤本来是玉皇大帝驾下的大罗仙,身高六尺,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后来奉玉帝命下凡降魔,投胎于托塔天王李靖家。生下才5日,哪咤就自己跑到东海洗澡,与龙王作战,杀了九龙;又手搭轩辕箭,射死石姬娘娘之子。因为连连闯祸,惹怒了父亲,遭其责骂,哪咤遂割肉剔骨还父,其真灵求救于世尊,也就是如来佛。世尊遂折荷菱作为筋骨,荷叶为衣,作法令哪咤重生。哪咤后来降魔有功,玉皇大帝封其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原来的哪咤坐莲花上说法变成了莲花化生,莲花在佛教中是佛性高洁的象征,哪咤因其而重生,应该也是在暗喻其性行纯净无染。

将哪咤故事最终完善、并使之在民间广发流传的是明代的两部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西游记》第八十三回中用白话概略交代了哪咤的来历。其内容与《三教搜神大全》基本一致,增加说明了哪咤的得名原因,是因为他出生时左手掌上有个“哪”字,右手掌上有个“咤”字。还有就是李靖托塔的原因,是因为哪咤重生后要杀天王,报剔骨之仇,如来便赐李靖宝塔来镇伏哪咤。因为哪咤排行第三,这部小说中又给他安排了两个哥哥:金吒、木吒。在这部小说中,哪咤多次出现,从一开始跟随李天王到花果山与孙悟空大战,到后来帮助唐僧师徒擒拿牛魔王、收服金鼻白毛老鼠等,其形象在整部作品中非常突出。

到了许仲琳的《封神演义》中,则对哪咤的一生有了更为详细、深入的叙述。《封神演义》说哪咤是商朝末期陈塘关总兵李靖的第3个儿子,其妻生下一肉球,李靖以为是妖怪,用剑劈开,里面正是哪咤。哪咤后来被太乙真人收为门徒。因在东海玩水,打死东海龙王的三太子敖丙,龙王兴师问罪。为了不连累父母,哪咤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而死。之后又因李靖阻挠,复活不成,太乙真人用莲花、莲藕助其重生。哪咤后来便助姜子牙兴周灭纣,战功卓著。哪咤在这里也从成年人的形象变成了一个手持火尖枪的小孩模样,正式成为民间熟知的少年英雄形象。

哪咤借莲花托生则是因为哪咤源自于佛教。莲花本是佛家所尊奉的至沽、至妙、至神、至圣之物,佛祖菩萨即为莲花化身。圣洁的莲花象征着佛教的神灵,在广大信众的心目中占有至尊地位,与莲结缘是他们孜孜以求的福份。民间传说中哪咤以莲花为身,正意味着其彻底脱凡去俗,走向神圣,走向永生。凭借莲花,哪咤从世俗到神圣、从凡人到天神的身份转换得以圆满完成。

哪咤之所以为民间熟知并喜爱,首先是因为其本身经历的曲折感人,其敢与龙宫作对、不畏的精神令人敬佩,而其析骨还肉的惨烈遭遇也使人无限感慨;其次则是其神通广大、变化无穷,是古代流传的众多神仙中十分突出的一位。而又因为其孩童的形象,使其在民间更具亲和力,更讨民众、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喜爱。

哪咤的神通主要是三头六臂,在《西游记》、《封神演义》中,一碰到难缠的对手,哪咤便会变幻出此形象,与对手作激烈的厮杀,并常常因此而获胜。与之相匹配的则是其神奇的武器,最早言及其武器的是元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按照剧中的说法,它们是火轮、降魔杵、火星剑、绣球儿、缚妖索,不过这里只有5种。到了《西游记》中,哪咤作三头六臂时,手持六般兵器,则是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封神演义》中有时也说哪咤是三头八臂,第七十六回中说哪咤“一手执乾坤圈,一手执混天绫,两只手擎两根火尖枪,一手执金砖,还空三手;真人又将九龙神火罩,又取阴阳剑,共成八件兵器”。

而民间最为熟悉的哪咤形象依旧是那个脚踏风火轮、身挎乾坤圈、臂缠混天绫、手执火尖枪的顽皮可爱的少年英雄。令当代不同年龄段人群印象深刻的影视作品如《哪咤闹海》、《西游记》中的哪咤形象大致如此。

上一篇: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等9则 下一篇:“弱”将手下出强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