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凝胶制造猪血“黑幕”等

时间:2022-05-25 04:27:50

有毒凝胶制造猪血“黑幕”等

有毒凝胶制造猪血“黑幕”

2005年3月14日媒体报道,一位姓陈的屠宰老板向记者披露,目前市场上个体出售的“猪红”(猪血),有部分一滴猪血都没有,都是用一些胶类物质及其他化学物质凝固而成,再加上一些色素,让人吃起来比较柔韧;有些加工猪红的个体老板,即使是用真的猪血,但也使用一些未经检验的猪,再加上盛血器皿未经过消毒,人一旦食用后易染人畜共患疾病。陈老板称,他从事屠宰行业已有13年,对于一些地下加工厂制作猪红的过程相当了解。更有甚者,有的猪红完全用色素加工,竟然不含一滴猪血。

记者走访了广州天河区、海珠区一些个体销售散装猪红的摊档。这些猪红价格相对比较便宜,一般每公斤售价1.6~4元之间。记者看到,这些猪红看来色彩鲜艳,表面异常光滑。记者在龙口东一家肉菜市场销售猪红的摊位看到,“猪红”被分成几小块,用清水浸放在桶盆里,记者用手触摸很光滑而且有韧性,但闻起来没有一点血腥味道。

本刊提醒:

一般传统的猪红做法是,将猪血放在滚烫的水中,等猪血熟后捞出来冷却,用鼻子一闻有一股腥味;由于在新鲜的猪血液中含有大量的氧气,因此加工成型的猪红内部含有大量的气孔,肉眼从表面看起来也可以看到一些孔洞,摸起来也比较硬而且容易碎。相反,如果不是真正用猪血制成的“猪红”,其表面看起来比较光滑、柔嫩。这主要是由于这些“猪红”加入了胶类物质及其他化学物质凝固而成,如将甲醛掺入猪红当中,那样可以让猪红形状更好看,夹起来不易破碎,吃起来有韧度口感好。为了防止变质,他们还加入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防腐剂。

本刊认为,市民最好少在大排档吃猪红,要购买的话最好去买一些正规工厂出产的猪红。若猪红来源不明,盛载器皿不洁,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一大学女生为减肥把维生素片当饭吃昏厥进医院

2005年3月1日媒体报道,为了身材苗条,即将大学毕业的山东女学生宋丽(化名)节食减肥她因昏厥被送进医院。宋丽即将从济南某大学毕业,为了给招聘单位留下好印象,宋丽暗下狠心节食减肥。近一周来,她没碰过肉和主食,仅靠吃维生素片“补充营养”。没想到,节食没几天,宋丽就四肢无力,今天更是昏了过去。“这样减肥是相当危险的,维生素片不能代替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市立医院减肥专家袁主任告诉记者。此外,过量服用维生素片还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本刊提醒:

俗话说得好,是药三分毒,即使是维生素,超量服用也会有害健康。譬如说,超量摄入维生素A,会对身体各个部分,包括眼睛、骨骼、血液、皮肤、肝脏和生殖、泌尿、运动系统造成伤害,发生头昏、呕吐、头痛、皮肤损伤、智力障碍和月经失调等毒性发作。维生素C过量,非但不能抵御疾病,还会导致头痛和肾结石。维生素E过量会使人体易疲劳和出现腹泻,可能引起出血,节食减肥危害健康,过量服用维生素片更是害上加害,希望广大爱美女性切勿盲目效仿。

妇女头胎生育比例降低

2005年3月9日媒体报道, 记者在南京市第一医院采访时发现,该院有一半左右的产妇在正式要孩子之前都打掉过一个或几个孩子。 记者随手翻了南京市第一医院妇产科2004年5月份和6月份的产妇记录,根据记录,5月份该院共接待72位产妇,其中34位产妇是头胎头产,仅占47%;6月份该院接待73位产妇,有33位是第一胎,占到45%。妇产科徐友娣主任告诉记者,这其中有一部分产妇是在未婚时怀孕了又打掉的,也有新婚夫妻怀上孩子不要的,但前者所占比例较大。

本刊提醒:

因为现在不少机构都宣传无痛流产,让人产生误解,以为流产无所谓。事实上,流产对女性身体危害很大,可能造成子宫内膜损失,以后胚胎发育受阻,还可能导致前置胎盘、产后胎盘粘连、产后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从宝宝的健康来说,头胎宝宝能吸收到来自母体的营养是最充分的。

美丽深海鱼内脏有毒切勿食用

2005年2月22日媒体报道,北京市海淀区卫生监督所前不久了食品安全预警,提醒消费者注意不要食用含雪卡毒素的鱼类,食用深海鱼时一定要将内脏剔除,以防食物中毒。

由于广东沿海连续出现因食用珊瑚鱼引起的“雪卡”中毒和港澳相继发生3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事件,故此,“雪卡”中毒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带有雪卡毒素的鱼类广泛存在于太平洋、印度洋等热带、亚热带海域的珊瑚礁周围和近海岸,全世界约有400多种,我国有30多种,主要分布于广东、南海诸岛,其中包括海产市场和餐桌上常见的老虎斑、东星斑、苏眉等石斑鱼等。

本刊提醒:

雪卡毒素属于神经毒素,无色无味、脂溶性、不溶于水、耐热,且不易被胃酸破坏,主要存在于珊瑚鱼的内脏、肌肉中,尤以内脏中含量为高。雪卡毒素并非鱼类与生俱来的,属于获得性毒素。通过食物链聚集浓缩,珊瑚鱼越大,毒性越大,食用的安全风险也越高。由于鱼体内含有的雪卡毒素毫无规律性,同一海域同一种属的鱼在某个时期有毒,在另一时期可能无毒;同一种鱼因栖息环境不同而可能有些有毒,而有些无毒;有些鱼种可能鱼小时无毒而成为大鱼后有毒。正是由于鱼体含毒没有明显规律可循,因此容易造成人类食物中毒。人类雪卡毒素中毒的症状一般在食后2―10小时出现,病程2―3周,主要症状有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腹绞痛、排水样便、唇周麻木、膝关节酸痛、小腿肌肉刺痛、瘙痒感及双手温度感觉倒错(即手触热物有冷感,放入水中则有热感或“电击样”感觉)等。

值得重视的是,目前临床上尚无简便有效的方法检测雪卡毒素,诊断主要是根据病人进食深海鱼(珊瑚鱼),出现胃肠道症状和特异性温度感觉倒错等来判断。但早期病人可能只出现胃肠道症状,容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因此,专家提醒人们:进食深海鱼后如出现消化道症状,需注意雪卡毒素中毒的可能。另外,雪卡毒素中毒目前在治疗上也没有特殊方法,多以对症治疗为主。

“非典已从自然界灭绝” 此说缺乏证据

2005年2月22日媒体报道, 美国科学家20日说,曾在全世界引发恐慌的非典型肺炎病毒现在已经得到非常有效的控制,可以认为,除实验室内的实验用样本外,这种病毒已在自然界中灭绝。各国已可从容应对疫情在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举办的会议上,科学家们说,研究发现“非典”现在已经不再在人类或动物间传播,不必担心“非典”疫情会再次通过自然界的宿主爆发。如果“非典”再次蔓延,只有3种可能:重新进化产生一种新的类似病毒;实验室病毒样本意外泄漏,或者发生生物恐怖袭击。自从2003年“非典”疫情结束以来,全球已经发生3次非典病毒从实验室泄漏事件,但都没有造成这种疾病的再次大规模传播。曾担任美国病毒学学会副主席、从事冠状病毒研究长达28年的霍尔姆斯教授说,在被认为是非典病毒来源主要嫌疑的果子狸身上没有发现这种病毒。她认为,“非典”不会成为一种地方流行病,不会潜伏在动物或人体内导致周期性的疫情爆发。“自从2003年6月以来,在自然界中就再没有发现过这种传染病病毒,”霍尔姆斯说,“就目前来看,造成这种传染病的病毒并没有寄宿在动物体内。最近从果子狸体内分离出来的病毒与造成这种传染病的病毒不同。”她说,科学家们相信,“非典”已经从自然界绝迹,已经不再对人类构成威胁。如果其他冠状病毒要对人类造成类似的危害,那它必须要经历与非典病毒一样的进化过程,才能实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本刊提醒:

非典病毒就是冠状病毒,它主要在动物身上生存,它完全从自然界消失,这是对一个生命自然消失缺乏有力证据的说法,也不大可能。

由于我国积极阻断冠状病毒宿主和人之间的接触,以及SARS诊断试剂、疫苗研制取得重大进展等等,SARS不但会得到有效的控制,也会变得并不可怕。目前,SARS病毒主要存在于如果子狸、獾等动物中,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一种微生物寄生于动物体内,也是一个生命体,一般是不会自然消失的,我们所做的仍然是防止从动物传播到人群当中。而美国生物学家称,SARS已经从自然界消失,缺乏有力的证据。

“网上药店”售卖安眠药不合法

2005年3月21日,湖北省武汉市女青年张某通过网上交易,买到一瓶“进口特效安眠药”,当天服用后即出现昏迷、抽搐等症状,并发生肺部感染。据了解,22岁的张某长期受失眠困扰而四处求医。21号的晚上,家人发现张某昏迷不醒,身边还放着一个装有黄白色药片的空塑料瓶,立即将其送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被诊断为“药物中毒”。

此前,张某就曾从网上订购了一瓶“安眠药”,并邮寄到家里。家人发现这瓶“安眠药”既无产地又无说明书,就偷偷将药换成了维生素C片,张某服用后还抱怨没有效果。此次出事后,他们发现,这瓶“进口特效安眠药”又是张某从某网站订购后邮寄到自己单位的。

在张某家属指点下,记者23日登录张某购买该药品的网站,发现很多药品和医疗器械在网上公开销售。很快便找到了此种“进口特效安眠药”,但是却并未注明商品名及产地,“一小片该药即可让您迅速进入香甜的梦乡,醒后绝无任何症状……药效绝对可靠”的广告宣传标语却十分醒目,并附有电话和联系人。随后记者与该人联系并表明购买意图,联系人马上说药效如何可靠,并提供了银行账号。

据张某的主治医生介绍,张某入院时电解质已发生致命性紊乱,随时有生命危险,经治疗情况稍有好转。但因其从网上购买的“进口特效安眠药”没有药品名、产地及使用说明,无法确认其成分,给后续治疗带来了很大麻烦。

本刊提醒:

根据《管理办法》规定,安眠药属于我国第二类,经销此类药品制剂的单位,必须由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同级医药管理部门指定,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经营。并且禁止超剂量销售、无处方销售和向未成年人销售。到药店购买安眠药,必须出示医生处方,除特殊需要外,第二类的处方,每次不超过7日常用量。

2004年7月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处方药只能在专业书报刊上刊登广告,而不能在大众媒体上做广告,更不能售卖。网络属于大众媒体,所以这种“进口特效安眠药”在网上售卖是不合法的。

据2004年在中国部分城市的失眠调查资料显示,失眠者为45%左右。小剂量短时间使用安眠药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安眠药有依赖性与成瘾性,可抑制呼吸,使记忆力减退,因此要严格遵从医嘱,不能滥用,药物治疗的策略必须兼顾到药物的镇静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平衡。本刊提醒,网上所卖药品的质量难以保证。即使是真药,随意购用、不遵医嘱,同样有潜在危险。

“鲜亮”白藕硫酸泡

2005年2月28日媒体报道,北京马先生用朋友送的一节藕准备做饭,平时喜欢吃生藕的他习惯性地切下了一块,但刚放进嘴里,就立刻酸涩难忍,吐了出来。随后,马先生拿出朋友送的其他两节藕一尝,也都同样发酸。“平时生藕吃起来应该是发甜的,怎么会这么酸呢?”马先生产生了疑惑,同时马先生也注意到,这些藕虽然在家里放了几天,但仍然十分白嫩,一点也没变黑。“这些藕肯定是被什么酸性物质浸泡过,如果是不能食用的有害物质的话,那我们吃了岂不是会伤身体?”马先生害怕地说。记者拿这种“问题藕”与超市里买的普通藕作了对比后发现,“问题藕”的颜色明显比普通的藕白嫩许多,摸起来也比普通的藕滑溜;切开来一闻,有一种难忍的酸臭味;咬上一口,普通藕的味道涩涩的,稍微有些甜,而这种“问题藕”却“酸味儿十足”,难以下咽。随后,记者用ph试纸对两种藕作了酸碱性测试,结果显示,测试普通藕的试纸颜色几乎没变,而测试“问题藕”的试纸颜色却一下子变红了。通过与色板比较,“问题藕”的ph值位于3和4之间,明显呈酸性。

本刊提醒:

这种“问题藕”是经过硫酸水浸泡过后拿到市场上卖的,浸泡的目的就是为了将藕漂白,让它看起来鲜亮,容易吸引顾客。这种藕如果买回家不用水冲洗的话,基本就会一直保持白嫩,一旦冲洗过以后放置,就会逐渐发黄,最后变黑。人食用之后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以前曾有不法商贩卖过这种经过“特殊加工”的藕,在发现以后被立即查处。同时本刊提醒大家,不能光从外表来判断藕的好坏,看到颜色特别白嫩的藕,要多留个心眼。

生巨大胎儿对母子危害多

2005年3月2日媒体报道,“过去,一年半载也难得有产妇生个胖娃娃,每每有产妇生了胖娃娃,医护人员都要新奇老半天!如今八九斤重的超重婴儿产房几乎天天能见到,有的甚至超过10斤重。”在南京妇幼保健院举办的“三八妇女节义诊咨询活动”上,该院产科主任医师蔡满红主任说,巨大胎儿对母子的身体健康都无益处,孕妇多吃少运动的习惯不应提倡。据蔡满红主任介绍,去年该院共接生了8000多个婴儿,体重在4公斤以上的巨大胎儿比例超过10%以上,而过去这一比例不足2%。造成巨大胎儿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孕妇大量的高脂肪、高糖、高蛋白质的食物、点心吃得太多,胎儿在腹内生长太快太大。虽然许多在怀孕初期都上过“妈妈学校”的产妇,也懂得多吃少运动的危害,但家人却常常不理会这一套,仍然按老传统让孕妇多吃多睡少运动。

本刊提醒:

胎儿过大造成孕妇生产困难,巨大胎儿出生时,往往头先出产道而肩膀出不来。大多数巨大胎儿孕妇不得不通过手术才能生出孩子。剖腹产会给女性造成伤口难愈合、肠粘连、以后不能生育等后遗症;而剖宫产出的孩子由于未经过产道的正常挤压,影响神经系统发育,以后诱发多动症的比例高达33%。巨大胎儿出生后,需要大量能量维持身体需求,而消化器官发育都不成熟,易造成低血糖昏迷和抽筋等,影响新生儿成活率。孕妇饮食过量造成的另一后果是诱发妊娠期糖尿病。女性怀孕后胎盘分泌很多激素抑糖的代谢,如果过量饮食就会引发妊娠期糖尿病,从而引起心、肾的损害。与巨大胎儿恰恰相反的是,近年来胎儿发育迟缓的比例也有上升。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如今都到了婚育年龄,孕妇偏食、挑食的比例相对较高,造成胎儿宫内营养不良,发育迟缓。

胎儿过大或过小都不好,正常胎儿体重应在3.0―3.5公斤之间,妇女怀孕期间的体重增加最好控制在12.5公斤以内,这样既有利于孕妇生产也利于孩子成长。本刊忠告孕妇及全家人,“胖娃娃”危及母子健康,千万小心。

多虫蔬菜不安全

2005年1月27日媒体报道, 不少人买菜时,往往爱挑有虫眼儿的蔬菜,认为这种菜“没农药”。实际上这种做法大错特错。北京市食品安全办消费警示:虫眼儿多的、形状颜色异常的、施肥量大的蔬菜不能买。

本刊提醒:

在众多蔬菜中,有的蔬菜易受害虫“青睐”,比如青菜、大白菜、卷心菜、花菜等;而有的菜虫子则不大喜欢吃,比如茼蒿、生菜、芹菜、胡萝卜、洋葱、大蒜、韭菜、大葱、香菜等。“多虫蔬菜”由于害虫多,不得不经常喷药防治,可能形成农药残留;而“少虫蔬菜”的情况则相反。因此为了避免过多摄入农药,平时应尽可能挑选“少虫蔬菜”。

形状、颜色正常的蔬菜,一般是常规方法栽培,未用激素等化学品处理过,而异常蔬菜则可能用激素处理过。如有的青菜绿得发黑,那是化肥过量的反应;西红柿顶部长着桃子似的突起物,绿豆芽光溜溜的不长根须,都是激素过量的标志。本刊提醒消费者,购买蔬菜产品要到正规的集贸市场或超市,那里的蔬菜一般都经农药残留检测合格才上市,而流动摊贩的蔬菜大多没经过抽检,不能保证蔬菜质量。

用激素治病须慎重!

2005年2月24日媒体报道,一名8岁沈阳女孩曾用一种含有激素的药膏治疗皮肤病,一年后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重。医生就此提醒大家,使用激素引起的药源性副作用很多,患者使用时一定要慎重。

本刊提醒:

激素可分为强、中、弱三类,主要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也就是常说的过敏性疾病。有的人一出现皮肤长癣,就自己到药店买软膏涂在患处,这样治病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因这种药膏属于一种弱激素,如果每天使用,一两个月后经常涂抹的皮肤处就会出现皮肤变薄、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痤疮样皮炎等反应。除了皮肤变黑外,激素的副作用还可引起股骨头坏死等。另外,有许多个体小诊所,打着“祖传秘方”的旗号,宣传一些所谓的纯中药制剂,其实这些药中往往含有大量的激素。因此,提醒使用激素一定要慎重,不要较长时间使用或短时间大剂量使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上一篇:全国哗然的“苏丹红事件” 下一篇:问题丛生的“重灾区”:儿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