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中国如何“爬坡过坎”

时间:2022-05-25 02:28:50

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中国如何“爬坡过坎”

【摘要】当前,世界经济结构正处于深度调整的关键期,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发生新的调整,国家的竞争优势也不断发生新的变革。面对这一国际形势,我国应以国际眼光看问题,把握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主要方向,主动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通过调结构、促转型、提动力,不断提升产业的综合国际竞争水平,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世界经济结构 产业发展 国际竞争 【中图分类号】F201 【文献标识码】A

面对当前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宏观形势,我国应充分顺应这一趋势,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新型竞争优势,从而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势在必行

当今,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仍是全球的关键支柱产业,但随着历史变迁,三大产业发展也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传统产业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商业化之路也崎岖不平;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容易引起虚拟经济壮大而实体经济发展受阻,这些都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

第一,发达国家产业发展“急于求成”。发达国家在产业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总试图通过深度调整经济结构和开辟新的产业空间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这种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导致发达国家产业发展出现了急于求成的特征,尤其是着重提升第三产业占比,导致大量资本陷入金融产业与投资利润回报高的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实体经济的要素支撑,容易引发经济发展的虚拟化,催生经济泡沫。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不足与虚拟经济过度的矛盾,导致了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不稳定的现象,与此同时,大量的产业转移与海外投资导致发达国家产业对外转移过度,发达国家国内产业发展出现空洞化现象。

第二,发展中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产业发展“举棋不定”。与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特征不同,发展中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产业发展习惯于引入外资与技术,推动本土产业发展,不断复制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道路。当然,部分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国家产业发展也受发达国家的牵制,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的创新能力不足造成的。受到资源、要素、环境压力的影响,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恐难以为继,发展中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不能再走粗放式发展道路,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产业发展的道路。

第三,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产业利益分配不均衡。在旧产业与新产业不断更迭的过程中,全球产业经济发展遵循了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要素密集型产业的调整,再通过技术创新突破产业束缚而进一步转型升级的规律。发达国家在技术革新与创新方面往往担当了先行的角色,引领着全球的产业发展,享受着产业发展的高收益;而不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依赖发达国家技术的渗透,使其在利益分配中缺乏话语权。因此,国际分工的不合理加剧了利益分配的失衡,无论是生产环节,还是消费环节,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利益分配都存在严重失衡。

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主要方向

如果虚拟经济泡沫是世界金融危机的导火线,那么世界产业发展矛盾激化则是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的本质原因。目前,世界经济结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调整方向。

技术创新成为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导方向。世界金融危机对全球产业发展具有破坏性作用,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必须酝酿新一轮的技术创新。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世界经济正处于第四次技术革命阶段,各个国家都在调整优化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技术创新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通过激发技术创新能力来优化要素配置模式,提高产业发展的效率与可持续性。技术创新为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投资场所,创造了新的增长动力。

产业技术分工调整了世界经济结构的格局。世界金融危机制约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同时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在金融危机中脱颖而出,逐步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并积极抢占全球产业经济的制高点。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通过企业并购重组等模式来优化产业布局,深度调整经济结构。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在产业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突破,提升了新兴经济体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调整了世界经济格局。

实体产业成为世界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产业。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过度依赖以金融业、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从而引发了世界金融危机,导致了经济发展的空心化与泡沫化。而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产业成为摆脱金融危机最重要的产业。美国等发达国家采取经济可持续增长模式,通过出口拉动与制造业推动来促进产业发展,说明实体产业正成为世界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多措并举适应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趋势

第一,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未来,我国应充分顺应全球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重要路线,以抢占技术制高点为方向,积极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全球及我国技术创新的动向,未来的大数据、云计算、地理信息等高科技智慧技术还将深度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新兴产业存在着巨大的突破空间,我国应因地制宜,找准主攻点,推动核心技术的突破,争取抢占产业制高点。

第二,发挥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目前,世界经济在分工方面的总体格局基本保持稳定状态,而我国在世界分工中也一直占据着重要的比较优势。未来,我国应积极做好发挥比较优势和培育新优势的衔接工作,在世界经济竞合过程中谋求更多的利益。首先,应全面发挥比较优势,争取更多竞争资源。要持续依托比较优势来引进世界先进的资源要素,利用好当前的人口红利,继续保持“中国制造”的传统优势,加快推进国内经济稳定增长和充分实现就业,为产业转型储备能量。其次,应加快培育彰显竞争优势,积极引导产业走向产业链中高端。主要瞄准中游的精密制造、上游的研发设计、下游的品牌营销等方面做足文章,不断延伸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第三,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培育竞争新优势,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就必须将科学技术置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将技术创新和人才创新作为两大基础核心力量。首先,应积极探索摆脱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在核心技术方面的外部依赖性,不断推进本土控股、合作共造、技术转让,提高本土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话语权。其次,要不断改革科研体制,推进科研活动市场化,推进企业自主灵活开展创新活动。再次,要加快发展创新人才战略和创新人才的引进、培育和激励机制,培育创新人才竞争的新优势。

第四,依托国内市场资源,支撑国际经济竞合发展。在世界经济复苏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市场是最为稀缺的资源之一,也是培育竞争优势的主要战场。当前,我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仍处于向前推进过程中,市场发展的潜力仍然较为可观。所以,应充分用好国内市场宝贵资源,支撑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不断赢得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首先,应统筹和有效利用市场资源,降低高技术的出口门槛,吸引国外将研发设计等价值链中高端环节转移到本土,依托本土市场来换取技术与地位。其次,应积极探索打破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的局面,推动产业的区域融合l展和市场一体化,提升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实力。

(作者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姜巍:《适应新常态: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需要深度变革与调整》,《中国发展观察》,2015年第1期。

责编/贾娜 刘芋艺 美编/于珊

上一篇:每道点心,都是风雅生活的呈现 下一篇:公园景观工程的园林景观和园林绿化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