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PICC导管非正常拔管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时间:2022-05-25 10:38:49

肿瘤患者PICC导管非正常拔管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摘 要】目的:对肿瘤患者PICC导管非正常拔管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对我科60例PICC导管非正常原因拔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导致非正常拔管的因素分别为导管堵塞,可疑导管相关性感染,意外拔管,静脉血栓,导管破裂。结论:加强患者置管期间导管的维护及健康教育,强化患者及家属对导管的认知程度,及时发现异常和处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能有效的降低非正常拔管的发生率。

【关键词】肿瘤患者PICC非正常拔管原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662―0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简捷、使用安全、维护简单,便于长期留置的优势,其优点突出,目前临床科室广泛使用,更适用于肿瘤化疗患者。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患者预定治疗尚未结束,不得已而拔除导管,包括因意外过失而拔管称之为非正常拔管。非正常拔管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也是产生医疗纠纷的隐患之一。我科于2005年1月-2013年6月行PICC导管置管2700例,在通过2007年3月-2013年6月我科拔管登记记录显示:5年3个月内发生非计划拔管原因60例。现就拔管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

1 临床资料

60例非正常拔管病人中,住院患者39例,间歇期院外患者21例。其中巴德导管34例,BD导管26例,男21例,女39例,年龄4~83岁,平均年龄57岁。非正常拔管的原因依次为导管堵塞12例,可疑导管相关性感染5例,意外拔管16例,过敏反应2例,静脉血栓15例,穿刺处渗液7例,导管破裂3例。固定材料均用3M公司生产的10cm×10cm无菌贴膜覆盖。

2 结果

住院患者39例,占60%;间歇期患者21例占35%;其中发生导管堵塞12例占20%;可疑导管相关性感染5例占8.3%;意外拔管16例占26.6%;过敏反应2例3.3%;静脉血栓15例占25%;穿刺处渗液7例占11.6%;导管破裂3例占5%。

3 原因分析

3.1 导管堵塞

3.1.1血液高凝状态,堵管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中发生率极高,肿瘤患者血液通常呈高凝状态,随着导管留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可出现非完全性堵管或完全性堵管,表现为输液速度减慢或停止,冲管时阻力增大,抽不出回血。

3.1.2封管手法不真确,肿瘤患者因化疗反应或病情发展常出现营养摄入不足,通常要持续输注完全胃肠外营养如脂肪乳类,或病情发展给予甘露醇等或是导管内采血时,应正确冲管采取SAS冲管原则,如冲管不及时、不彻底易导致导管堵塞。

3.1.3其他原因,PICC导管置入后由于局部血管血液流速减慢,以及导管在血管内造成异物刺激血管收缩痉挛,因病人剧烈咳嗽、肢体活动不当、患者上厕所时液体过低致血液反流易造成导管堵塞。

3.2可疑导管相关性感染

3.2.1原因分析:发生在6-9月,1例发生在2月。

3.2.2 2例在置管15-80天后出现发热、寒战,3例为肿瘤间歇期治疗来院维护后出现,导管留置时间为34-120天,疑为导管感染而拔管。拔管时均做了血培养和导管细菌培养,血培养均为阴性,导管培养2例为阳性,为表皮葡萄球菌生长。

3.3意外拔管

3.3.1原因分析:季节炎热时或体质虚弱的患者易出汗,导致敷贴固定不牢又未采取其他外固定方法;患者因活动或穿脱衣物时将导管带出

3.3.2;患者意识障碍、躁动,将导管抓出;患者夜间睡眠时认知能力下降特别是老年人无意将导管拔出;自行拔管,

3.3.3随着化疗次数增加,患者出现悲观、绝望等心理问题;年老体弱活动受限及偏远地区间歇期治疗患者因导管维护不便。

3.4过敏反应

3.4.1局部皮肤过敏可能与固定导管的透明敷贴透气性、透氧性不高、渗血、局部代谢产物及汗液等潮湿物长期刺激局部皮肤有关。

3.4.2也有与患者过敏体质有关,对消毒液及使用3M透明贴膜后出现局部皮肤散在红斑、丘疹、潮红、瘙痒感、水肿及水泡。

3.5静脉血栓

3.5.1原因分析:肿瘤患者PICC置管前查血小板计数与置管后静脉血栓关系密切,因肿瘤细胞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促使血小板、Ⅻ因子及因子激活从而启动凝血级联反应,导致血栓形成。

3.5.2是置管过程中送管不顺,多次送管及导管尖端未到达上腔静脉,同时与静脉炎的发生有关,

3.5.3导管堵塞溶栓后。

3.6穿刺处渗液

3.6.1肿瘤患者化疗期间易导致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异常,其中包括血液中的白蛋白降低,导致血浆外渗及置管穿刺过程中损伤穿刺点周围组织,周围组织水肿。

3.6.2患者食欲低,营养不良,体质差,皮下脂肪少,组织松弛,置管后导管周围组织与导管包裹不紧,从而组织液易从穿刺点渗出。

3.7导管破裂

3.7.1由于导管固定不当,使导管受到牵拉、反折,在推注药物时导管部分破裂。破裂部位均为导管与连接器或圆盘连接处。

4 预防措施

在导管维护中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是预防感染的关键。熟练掌握正确的冲管和封管技术,做到定期维护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应做到正确的冲管及封管,严格做到S+A+S步骤。规范社区医院及县、(市)医院PICC维护操作,培训专业人员。置管前对病人血常规、凝血机制进行实验室检查,穿刺时应选择弹性好的血管穿刺,避免损伤血管。同时置管后多于患者沟通,告知病情变化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做好病人的健康教育,嘱病人置管后24 h适当限制手臂的活动,避免出汗,穿宽松易吸汗的衣服,告诉患者穿脱衣物时注意检查导管是否固定,术侧上肢垫以软枕抬高,卧床时避免压迫置管手臂以防止出血,减少因渗血、渗液反复更换敷料而给病人带来的经济负担及心理压力,可用透气棉袜减掉趾端自制成加固保护套,套于患者手臂留置导管的部位,使导管留置更为安全。对易咳嗽的患者应避免屏气动作及剧烈咳嗽,同时及时治疗便秘给予止咳药物治疗等。对于躁动患者适当给予安全约束,加强巡视。

5 小结

PICC导管为病人建立了一条安全、有效、简捷的静脉治疗通道,置管前应全面评估患者情况。加强边区地带、市级(县)、乡小型医院导管维护条件及导管发展及理念。培训专人负责置管及维护人员。降低人为因素或并发症导致非正常拔管而影响了肿瘤患者的治疗。因此,加强患者置管期间导管的维护及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并发症,积极寻求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非正常拔管的发生率,延长导管使用寿命,减少病人的痛苦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楼晓芳,吕平,李忠丽等.NICU中PICC导管非正常拔管原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9):776-777.

[2] 李变娥.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10,24(4):1001.

[3] 王增英,焦月新,彭金莲等.老年长期住院患者PICC非正常拔管原因分析与对策[J].广东医学,2010,31(8):100-1002.

[4] 李玉珍,施妙春.中心静脉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及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7,6(6):404-405

[5] 杨柳,顾异香,陆剑虹.老年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J].临床医学,2007,8(122):78-79

[6] 沙丽艳,李淑芬,王颖.PICC导管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8,30(3):293-294

上一篇:舒适护理在儿科门诊输液效果中的作用 下一篇:西咸新区探索三级市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