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学生的“孩子”角色

时间:2022-05-25 09:36:21

浅议学生的“孩子”角色

近日再次拜读《陶行知诗歌选》,其中的《教师歌》让我眼睛一亮,细细品味,又让我感慨良深。现代教育倡导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和睦、民主的关系,此内涵的外延在实践中探讨与落实,是我们着力考虑的问题。

作为教育人,笔者不禁联想到了庐阳区教体局部级课题《区域性推进学校现代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的重大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现代化转型之中,社会结构大幅度调整,对社会的各个层次和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时代的变革体现在学校教育上,就转化成了对现代公民教育的探索,就是以中学生当下生活及未来之生活为基础,把中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好公民。我国学者和教师群体在理论逐步趋于完善的基础上,正转向实践方面的积极探索。我校作为实践研究的最前沿,所申报的子课题《中学生不良习惯矫治的个案研究》就更具有实践研究的典型性与代表性。而要做好研究就工作,我们首先就应对研究的主体“中学生”的角色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笔者认为,教师在年龄上是学生的长者,因此,中学生尽管年龄已十多岁,但在教师的眼中从来都是“孩子”。只有这样认识,你才能“变成一个孩子”。为什么给孩子加上引号,其原因自然是由陶行知的《教师歌》引发的联想――学生在教师心目中的“三个”角色。

一、他(她)只是个孩子

所谓孩子,即未成年人,他们的特征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不懂事。生理不成熟,知识不完全,能力不健全,处事欠考虑,接人待物多不周全,特别容易犯错误。通俗一点说,就是:错误反反复复,成绩起起落落,做事马马虎虎。

孟子曰:“人恒过,然后能改。”天将大任之人如是,更何况于孩子?所以我们应该,以孩子的眼光看待错误,以长者的姿态包容错误,以朋友的身份“呵护”错误。一位课程专家说过,错误是一种课程资源,错误是一种难得的教育资源。此语可谓天籁之音,让教师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孩子们需要我们去教育,而且是持之以恒地去教育。决不能奢望教育一次、两次就想收获,就想一劳永逸得到理想的结果,就想从此以后不再烦神。俗语害人,所谓“事不再三”、“事不过三”,这个“三”在我们的教师心目中,可为概莫能“大”啊,仿佛孩子先后犯了同样的三次错误或三次以上错误,就罪不可恕,就无药可救。殊不知,我们回想自己是孩子的时候,又何尝同样的三次错误犯过就嘎然而止呢?就是现在,恐怕也很难做到。变化一下角色,站在孩子的角度,一切都那么自然,一切都那么合乎成长的规律。

孩子们需要我们去等待,而且怀着欣赏的心态去等待。他们正在成长,他们的潜能还未得到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质还未得到充分挖掘。同一棵树上,没有同一片叶子。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不同的遗传因子,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期望,不同的心智,他们都是唯一的,都是“这一个”。我们应当有善待每一个花苞的心态,去等待它们次第吐苞、开蕊,坚信下一朵花会开放,坚信后开的花会更美、更香。面对荷叶上一颗晶莹的露珠,当你凝眸迷醉于它的剔透时,一阵微风吹过,你有何想法?你肯定担心在荷叶上滚来滑去的露珠一旦被骤风吹落,再也无法找寻。对待孩子不也是如此吗?孩子们需要教师用爱去呵护,而且是小心地呵护。

尊重孩子们的人格,相信孩子们的潜力,理解孩子们的个性,善待孩子们的错误。孩子是在错误中成长起来的!

二、他(她)若是你的孩子

大凡天下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拥有本能的、自觉的伟大厚爱。这种伟大厚爱表现的方式是包容。当孩子取得一点成绩时,哪怕在他人的眼中微不足道,但作为父母却打心眼里高兴,逢人就说,遇人就夸,真的有点“沾沾自喜”,生怕别人不知道。而当孩子不听话、犯错误、成绩下滑的时候,“恨铁不成钢”也只是埋在心中、含在眼里,即使忍受不堪,也只会在家中发怒、指责,绝不会在外人面前“丢丑”。

爱自己的孩子,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而爱自己的学生,则是教师职业的神圣。“爱吾子以及人之子”,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应当怎样去爱学生呢?

多一份耐心。学生的成长需要经历,需要体验,更需要历练,其间的坎坷、挫折、摔打是必然的。风雨中,教师要扶持;困境里,教师要引领。耐心等待,细心观察,如同自己的孩子,只要根正苗直,就是眼前歪曲,扶持它,关注它,不愁它长不成参天大树。即便是一棵小草,也应让它绿意盎然,快乐摇曳,在阳光下带着晶莹的露珠含笑,带着欲滴的苍翠自豪。

多一份宽容。对待学生成长中的磕磕绊绊、反反复复,更需要宽容。用长者的宽怀去呵护,用长者的慈目去关注,用长者的聪耳去倾听,用长者的睿智去开导。想想自己当年是孩子时候的情形,想想当今社会对孩子的影响,想想所带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想想教师节、春节或其他的节日,往日的“调皮”学生的电话祝福或看望的场景,教师就会心胸开阔、放眼学生未来。同时,教师还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降低自己的位置,容纳学生的多彩个性,优点、长处自不在言,重要的是容忍接纳他们的缺点、短处,甚至不可宽恕的“罪过”,和风细雨中,潜移默化里,让他们在自我建构里、在宽容的教育里,有规律地快乐成长、成熟。

多一把尺子。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每一个孩子也自然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其他不全是优秀,一个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其他方面一定有优秀之处。多一把尺子,就是多一个衡量因素,多一个衡量标准,自然也就多一个“优秀”的孩子。正因为此,教师的视野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孩子个性、赏心悦目的孩子天然。要求学生成绩固然正确,但是一味要求学生成绩肯定错误。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追求学生的“平均”发展,是教师和家长的理想,但不可奢望、奢求,更不能苛求。

三、他(她)毕竟不是你的孩子

与学生家长接触,特别是后进生家长接触,你时常会听到他们说这样的话,孩子不听话,你随便骂、随便打。作为教师的你绝不能随意听从而“上当”!因为他(她)毕竟不是你的孩子,退一步说,就是自己的孩子,教育过程也不能触犯法律。

近年来,教师因不知法或不守法,违背职业道德的言行,在媒体上频频曝光。有的让人扼腕叹惜,有的则使人触目惊心,由此引发社会对这个“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的信任危机。如何解除这种“高压”,关键在于依法从教。

首先,知法而敬畏。《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第六条明确保护未成年人工作应遵循三条原则: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教育与保护相结合。同时第十八条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章第二十九条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指出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之一: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第八章在法律责任部分,第三十七条强调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的第四十七条同时强调教师有下列行为之一,尚未构成犯罪的,由所在学校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处分或者解聘: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的。以上法律条文核心词语就是:尊重,适应,保护,教育。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敬畏法律、敬畏学生、敬畏社会。

其次,守法而育人。各级各类法律条文的明确规定,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坚守依法从教,不能越“雷池”,不能跨“红线”。应该承认,近年来,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已基本杜绝,但又不能否认,教育过程中的变相体罚还是屡见不鲜、屡禁不止,最为普遍的是“冷暴力”――语言霸权引起学生自尊心的伤害。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往往就是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但怎样让孩子直面自己的错误,接受老师的批评呢?笔者觉得,教师关键要理智,不能简单的情绪宣泄(特别对那些经常有过错的孩子),在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站在孩子的角度,揣摩孩子当时的特定心理,理解孩子当时的真实想法,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有时孩子暂时不接受教育,或因为心里害怕,或因为情绪抵触,或因为青春期逆反,或因为逃避现实,如此等等,都是师生的心灵隔阂所造成的,因此,批评教育孩子一定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一定得讲究方式和艺术的。

懂得教育的真谛,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探寻孩子年龄特征和心理诉求并把握孩子特定阶段的教育艺术,依法从教就是一种“自然”。

学生的“孩子”角色是教育的核心话题。怎样来看待学生,决定了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情怀、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夏D尊先生在《〈爱的教育〉译者序言》中说:“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师“变成一个小孩子”,对教育来说十分重要。时代在发展,教育在前行,我们坚信,修炼中,教师只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就一定能够教育好每一个孩子。

正是基于对“孩子”在教师心中三种角色的认识,我们课题研究前期工作进展还比较顺利,初步探索出矫治不良行为习惯的三种策略,即“责任”、“温暖”、“信任”。当然,这些形而上的策略要理想化的化为形而下的方式方法,我们的研究路径将是曲折而漫长的,但现实意义重大而且影响长远深刻。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工业区分校)

上一篇:黄金的重量(上) 下一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