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化合物新授课的结构探索

时间:2022-05-25 12:53:21

元素化合物新授课的结构探索

摘 要: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新授课中基本结构可归纳为:“情景导入―性质猜想―实验探究―归纳拓展―迁移应用―概括整合”

关键词:情景导入;性质猜想;实验探究;归纳拓展;迁移应用;概括整合

高中化学新课标的教材体系对原教材进行了大幅度地修改,尤其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从原来教材的六章内容压缩为必修教材中的两章内容,且选修教材中除了《化学与生活》涉及了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其余选修教材中几乎未涉及。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不重要吗?肯定不是,因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构成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和骨架,元素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的主体,贯穿于化学学科的始终。它又是学习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和化学实验等其他化学知识以及学习其他自然学科的基础。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可以综合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与素质,可以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新教材在贵州已使用四年,许多高三一线的化学教师在复习中均感觉到,课改后的学生在这部分知识上较课改前的学生有较大的缺陷。这是因为在旧教材中,总体说来是以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为主要依据。而新教材完全不同,在教学中,要紧扣新教材的特点,从元素化合物知识与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发展角度去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把课堂学习与知识的应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就是我对这部分内容的感悟和想法,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新授课这部分内容的基本结构可归纳为:“情景导入―性质猜想―实验探究―归纳拓展―迁移应用―概括整合”。

1.情景导入:一部好电影,精彩别致的开头,就能迅速吸引观众,让人产生非看不可的强烈欲望。情景导入即课堂导入,就是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特点,学生特点,有意识,有目的运用各种教学媒体,通过不同的方式引入新课的一种教学行为,是课堂的起始环节。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倡导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背景中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利用多媒体等形式展示给学生。

案例1:“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导入

【教师】大家都知道,水能灭火。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教师提前准备一装有少量乙醚和钠的蒸发皿)注意看当我把水滴入蒸发皿的时候会有什么现象产生呢?(教师用胶头滴管滴少量水在蒸发皿中,突然燃了起来)

【学生】满脸疑惑,滴水生火?

【教师】实际上这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物质――钠有关,钠还具有哪些性质呢?请你动手做一下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并思考问题:钠可以用小刀切开,说明了什么?……

好的课堂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紧紧抓住学生心弦的教学情意,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或趣味横生,或处于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中,产生探奇觅胜的求知欲,很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于是我们便自然进入第二步。

2.性质猜想:该步骤是想模拟前人研究该物质性质的过程,也是依据新课标倡导的目标体系之一“过程与方法”出发设计。同时也能联系前面所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以金属活动顺序表为线索,让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归纳的能力。

案例2:“钠的化学性质”的学习

【教师】同学们对钠有什么样的认识,我们在前面的化学知识中有哪些提到过钠?

【学生】我们只知道钠的化合物,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知道钠应该是活泼性强的金属单质。

【教师】对了,大家见过钠的化合物,没见过钠单质,其实也说明钠是一种很活泼的单质,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也知道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钠会有什么样的性质呢?钠我们知道它有+1和0价,所以钠单质应该有还原性,那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3.实验探究:新课程强调“在做中学”,尤其是将“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应用在实际的教与学中。目的是通过课堂上师生对所设计问题进行讨论、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也是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的具体体现。

我们高中的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也不是简单做做实验,应该在做实验的同时让学生回忆知识,分析应该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然后进行实验验证。探究实验就应该设计好实验的步骤,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前人掌握这部分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介绍一些实验的方法,实验的基本操作。

4.归纳拓展:由于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大量叙述性材料为特征,它的学习是一种掌握事实的学习,学习时易于产生兴趣,却难于保持;易于理解,却难于记忆与运用。所以通过实验探究,要引导学生归纳出本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总结出学习本知识点的方法和规律,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本知识点。元素化合物课要充分利用基础理论的指导作用,揭示知识内在联系。例如,学完钠的性质后,我们来小结一下学习金属的步骤和思路:(1)钠与非金属的反应(与O2、S、Cl2)(2)钠与水或酸的反应(3)钠与盐溶液的反应。如果我们去学习其他的金属,也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学习,在这些通性的基础上掌握其特殊的性质。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铝的性质……。

5.迁移应用:新课程则更加重视课程的“社会性”――“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是新课程一贯秉承的理念。注意落实元素观、分类观和转化观。通过例题、练习的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例如讲到Fe2+性质后,知道其还原性较强,易被酸性KMnO4氧化,请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写出其离子反应方程式,再写出如果K2Cr2O7氧化Fe2+呢,请写出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于是便可归纳出相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讲到喷泉实验时,归纳出喷泉实验的原理,知道只要气体在液体里溶解度大都可以形成喷泉,于是能形成喷泉的组合就可以是CO2(酸性气体)、KOH溶液;还可以把喷泉实验化解为与物理联系的题目,例:在一个容积为250ml的烧瓶里装满某气体,如果形成喷泉的导管高于水面30cm,小滴管里装入0.5ml的水,当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多大时才能形成喷泉?通过这样的题目开拓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对该知识有更多的了解,也知道各学科的相互联系。

6.概括整合:化学必修1的元素化合物从覆盖面上看,几乎涵盖了原来高中化学中的物质。但是相关物质的知识内容的深度与难度下降了,而且细节性的知识不要求,即面广要求低了,突出了核心,对核心知识和观念方面的知识要求提高了。化学必修1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如果仍然像原来一样将某个知识内容挖掘得很细致,必然造成教学时间不足。由于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大量叙述性材料为特征,它的学习是一种掌握事实的学习,学习时易于产生兴趣,却难于注意的保持;易于理解,却难于记忆与运用。因此,教师要改变原来关注细节的教学,转变成抓核心的教学,让学生建构核心认识,形成知识网络。抓住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核心内容进行整合,回顾过程与方法,形成知识网络。

参考文献:

1.王祖浩,王磊.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贵州省安顺市第一高级中学)

上一篇: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趣味性 下一篇: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