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位置、跨组织学习对惯例搜寻能力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05-24 10:37:24

网络位置、跨组织学习对惯例搜寻能力的影响研究

收稿日期:2013-02-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72171;71172200);教育部人文社会规划项目(10YJA630072);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项目(107-5X1201)

作者简介:孙永磊(1984-),男,河南封丘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理论与管理;党兴华(1952-),男,陕西蒲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理论与管理;宋 晶(1983-),女,山西洪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理论与管理、供应链管理。

摘要: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网络位置、跨组织学习和惯例搜寻能力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假设,结合我国企业合作创新的具体实践进行问卷调查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与中心性相反,结构洞较为丰富的企业与惯例搜寻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开发性学习不利于惯例搜寻能力的提升,而开拓性学习则相反;中介变量跨组织学习的两个构成维度有利于强化网络位置对惯例搜寻能力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位置;跨组织学习;惯例搜寻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3-0021-05

Impact of Network Position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n Routines Searching Capability

SUN Yong-lei, DANG Xing-hua, SONG J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54)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related literature,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theoretical hypotheses between the above factors. It uses the actual data of the process of the innovation cooper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does an empirical test. The result shows that between the degree of centrality and the network routines searching capability exists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the structural holes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network routines searching capability. The exploitative learning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network routines searching capability, On the contrary the explorative learning get the opposite result.

Key words: network position;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 routines searching capability

1 引言

由于企业自身的开放性以及创新的复杂性等特征,基于组织之间创新合作而形成的技术创新网络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而作为网络行为的主要构成,网络惯例可以认为是网络形成的前提,也是网络稳定、高效运行的关键要素[1],从维持网络的稳定以及改进联盟的治理方式等方面强调了惯例在网络中的重要作用[2,3]。但是由于惯例所固有的惰性、模式化等特征,会阻碍组织发展,影响组织效能的充分发挥[4]。Feldman等认为惯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是惯例的本质属性[5]。王永伟等指出,惯例的“搜寻”和“选择”能够淘汰不能适应环境变化和效率低下的惯例,更新环境适配性更高的惯例,可以发挥惯例的积极效能[4]。尽管有学者已经开始关注惯例的搜寻,但是目前有关惯例搜寻、更新的研究仍然相对匮乏,较少学者关注惯例变革属性的影响因素,因此有必要对影响惯例搜寻能力的作用机理展开深入研究。

网络位置是网络结点之间关系建立的结果,处于相对优势位置的组织对网络的理解程度更高,可以较为容易地建立合作关系和获取网络资源,网络位置属性是影响企业的网络行为模式以及企业的网络能力[6]。陈学光等[7]认为,在网络中位置相对稳定的成员合作意愿程度相对较高,成员的交互关系较为稳定,能够促进网络组织惯例的形成和演化。而跨组织学习是获取网络知识资源的主要途径,也是影响惯例变化的主要因素[3]。网络位置和跨组织学习都是影响惯例搜寻能力、更新的重要变量,但是尚没有研究将这3个变量纳入一个整体研究框架,也缺乏结合我国企业合作创新实践数据来检验分析,因此有必要对三者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我国企业合作创新的实践数据,从企业间的互动关系入手,分析企业的网络位置、跨组织学习行为对惯例搜寻能力的作用机理,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论有助于指导企业的跨组织学习过程以及合作创新过程,增强企业获取网络资源的能力,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和创新能力。

2 文献回顾

2.1 惯例搜寻能力

一般而言,惯例的研究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静态研究关注于惯例的内在结构、特征等,而动态研究则主要关注于惯例的变革性、稳定性、创新、变异和选择机制[4]。惯例搜寻能力方面的研究则是关注于网络惯例的变革、变异、创新和选择机制,属于惯例的动态研究方面。Peng等[8]认为搜寻惯例是指组织成员在现有惯例上改变或开发出一个新的惯例。Rerup等[9]认为惯例就是“试错”过程,是组织变革和选择机制时的重要影响因素。惯例搜寻能力是一种能打破惯例固有的惰性、模式化等特征,不断更新从而与创新网络环境相互匹配的一种动态能力,有助于避免组织间冲突,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合作创新绩效。

2.2 网络位置

网络位置是网络成员之间关系建立的结果,优势的网络位置能够辅助组织发现和获取更多的网络资源,更为快捷准确地得到有价值的信息[10]。网络中心位置的企业具有更高的可见度和更大的吸引力,有助于增强伙伴间的信任、愿景共享和资源交换[11,12]。Burt[13]在其结构洞理论中指出,网络中富含结构洞的行动者可以接近彼此不相连的合作伙伴,获得异质的信息流。目前得到学界广泛研究并认为是最能反映网络位置本质属性的是中心性和结构洞两个方面[14],本研究通过中心度和结构洞来刻画企业在技术创新网络中的网络位置。

2.3 跨组织学习

跨组织学习是当今企业在合作创新网络情境下寻求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结合技术创新网络的特征和本文的研究需要,对于跨组织学习的研究从开发性学习和开拓性学习两个维度展开[15]。开发性学习是对已有知识、技巧、经验、技术等的提炼和逐步完善;开拓性学习是指组织对新技术、新知识、新技巧等的搜寻和发现开拓过程,其往往伴随着搜寻、变化、承担风险、发现等活动[16]。

3 研究假设

3.1 网络位置与惯例搜寻能力

占据良好网络位置的企业在信息收集与处理方面将更具优势,企业的网络位置属性会影响企业的网络行为模式以及企业的网络能力,处于优势网络位置的企业有利于创新绩效的提升[5]。陈学光等在其所建立的网络组织惯例演化模型中指出,拥有相对稳定网络位置的组织合作意愿相对较高,组织间合作关系较为稳定,拥有固定获取网络资源的渠道,能够促进网络惯例的形成和演化,与伙伴间达成共识[7]。Gulati[17]建立了组织间战略联盟形成的理论框架,认为组织和其他组织之间关系的建立是为了获取资源和能力以应对外来的约束,他们认为企业所处的网络位置对于惯例的适应程度有重要影响,不论是网络中心位置还是结构洞丰富的企业,都对推进惯例变革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占据优势网络位置的企业拥有更高的可见度,在信息收集与处理方面将具有优势,更容易适应和更新网络惯例,因此提出研究假设:

H1:网络中心性程度与惯例搜寻能力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H2:网络结构洞程度与惯例搜寻能力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3.2 跨组织学习与惯例搜寻能力

惯例搜寻离不开跨组织学习,因为从本质上说,惯例的更新过程就是组织在网络中的学习过程。王永伟[4]等通过对202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组织的学习倾向对惯例的更新具有显著的正向积极影响。Li[18]认为学习是影响惯例产生的重要因素,开发性学习会引起个体层面的行为模式和认知改变,但是过分强调开发性学习有可能会激发惯例的惰性因子,会阻碍惯例的更新;而开拓性学习会对集体层面的改变产生重要作用,从而影响惯例的产生并将其嵌入在组织结构中,有利于惯例发生变革。因此,提出研究假设:

H3:开发性学习与惯例搜寻能力之间存在负向相关关系;

H4:开拓性学习与惯例搜寻能力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3.3 网络位置与跨组织学习

中心性程度高的企业拥有多重信息渠道与信息源、可以接触到众多的新信息、更容易汇聚不同企业的互补性技能,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学习和创新的可能性,不论是开发性学习还是开拓性学习,中心性都对其有强化作用[10,14]。在结构洞与跨组织学习方面,Burt[13]指出富含结构洞有利于企业接收和传递信息,以及便于展开组织间学习。Ahuja[19]认为,结构洞有利于培育企业间信任、强化合作惯例并降低机会主义行为,对于知识的发送、传递和吸收有帮助。总之,处于中心位置和结构洞位置的企业,在网络中拥有较高的可见度,可以较为便利获取和利用信息,有利于展开跨组织学习活动。因此,提出研究假设:

H5:中心性对开发性学习和开拓性学习均具有正向影响;

H6:结构洞对开发性学习和开拓性学习均具有正向影响。

4 研究方法

4.1 样本与数据收集

以技术创新、知识增值为目标的技术创新网络具有松散耦合、动态开放等特征[1],一般认为电子信息、生物制药、高端制造等行业较为接近技术创新网络的现实存在,满足技术创新网络创新频繁且技术含量高、产品更新换代快且市场竞争激烈等条件。因此,依赖团队前期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陕西省软件行业协会等管理机构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在企业名录中挑选属于这些行业的企业作为对象,直接到企业中发放问卷。总计收回问卷309份,对其中存在缺失、遗漏等的问卷进行剔除,有效问卷合计251份,占总发放问卷的47.5%。问卷的填答者主要为企业的中高层技术管理人员,包括少量对技术状况比较熟悉的骨干技术人员。

4.2 变量的测度

变量测度方面,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全面梳理,依据本文的研究特点以及结合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设计或修正了本文的测度量表。对变量的测量均采用五级量表,1为非常不同意、5为完全同意。

根据前文关于技术创新网络中惯例搜寻能力的相关理论分析,参考Zollo等[2]、党兴华等[20]以及王永伟等[4]对惯例搜寻或更新方面测度量表的研究成果,主要使用反馈和变革两个层面来对惯例搜寻能力进行测度。有关跨组织学习的测度,本文主要使用刘兰剑等[16]在Atuahene-Gima和Murray的研究基础上开发的两类学习的测度量表,其被证明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从中心性和结构洞两个方面对网络位置进行测量,在中心性的测量方面,主要参考Zaheer等[6]、钱锡红等[14]的相关量表,使用5个题项来测度企业的网络中心性程度;在Burt[13]的结构洞理论的基础上,参考Koka等[10]对结构洞的测度方法,通过测量企业的非冗余性来衡量结构洞程度。同时选取企业成立年限和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成立年限可以认为是企业的最显著的组织特征,对企业行为有着重要影响;而企业规模代表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富裕程度,使用企业的员工人数进行衡量。

5 实证分析和结果

5.1 信度效度检验

本研究问卷中的每个题项都是以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为理论基础,并由相关专家、学者整理后修正确定为研究量表,在一定程度可以确保本文的数据和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同时,Cronbach’s α、KMO和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显示,数据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而且可以利用因子分析将各量表中的项目合并为一个因子进行研究。从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看到,变量间相关水平的临界值都在0.7以下,可以认为本研究数据不存在共线性现象。表1 变量均值、标准差与Pearson相关系数

注:表中*、**、***分别代表的显著性水平为P

5.2 数据处理

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和分析。

5.3 实证结果与讨论

企业成立年限和企业规模与惯例搜寻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企业成立的时间越长、规模越大,惯例搜寻能力也就越强。

表2 实证分析结果

中心性与惯例搜寻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究其原因为:网络中心性程度较高的企业一般具有较强的实力,能够获得和使用大量的网络资源,往往认为维持现状是更好的选择,不愿意承担改变惯例所带来的风险;而结构洞与惯例搜寻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β=0.212,P

开发性学习和开拓性学习与惯例搜寻能力之间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52和0.423,显著性水平均通过检验。以现有知识的学习为主的开发性学习不利于惯例搜寻能力的提升;开拓性学习更加倾向于追逐新技术、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打破现有的行为逻辑和规范共识,搜寻并构建新的“游戏规则”,从而有利于企业的惯例搜寻能力的提升,与王永伟等[4]的研究结论一致。

中心性与开发性学习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占据网络较中心位置的企业,往往倾向于加强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学习,来巩固和强化自身网络位置优势,这与Koka和Prescott[10]的研究结论一致;中心性与开拓性学习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中心性强的企业可以利用其自身的位置优势,在网络中引领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假设H5通过了验证。

结构洞与开发性学习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β=0.115,P

跨组织学习进入模型后,中心性对惯例搜寻能力的正向影响有所变化,变量间显著性水平均通过了检验,这说明跨组织学习在中心性与惯例搜寻能力之间存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率分别为0.308*0.152/0.107*100%=43.8%和27.3%;在结构洞与惯例搜寻能力之间,开发性学习充当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率为14.3%。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西安市高新区高技术企业网络为对象,实证检验了网络位置和跨组织学习对惯例搜寻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与中心性相反,结构洞较为丰富的企业与惯例搜寻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开发性学习不利于惯例搜寻能力的提升,而开拓性学习则相反;中介变量跨组织学习的两个构成维度有利于强化网络位置对惯例搜寻能力的影响。研究有助于增强企业对技术创新网络运行规律的理解,指导企业的合作创新行为,增强企业获取和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进而能够推动网络整体绩效和竞争力的提升。

同时,本文的结论能够得到以下管理启示:首先,惯例搜寻能力是能打破惯例固有的惰性、模式化等特征,不断更新从而与网络环境相互匹配,避免组织间冲突的一种动态能力。对惯例搜寻能力的研究,可以增强企业与外部网络环境的适配程度,有助于企业更好融入到技术创新网络中去,获取和利用网络资源。其次,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成员拥有更多的信息来源以及占据更多的网络资源,在网络中充当领导角色,有助于跨组织学习的开展以及惯例搜寻能力的提升。位于网络中心并占有丰富结构洞的企业在学习、知识转移和信息交换方面拥有更好的机遇,有助于在网络中更新现有的惯例以及搜寻更适合企业的惯例,使得企业能够实现与网络组织环境之间的相互匹配,更有利于发挥惯例的积极效能,减少组织间冲突、协调组织间关系。最后,作为网络位置与惯例搜寻能力之间的重要中介,跨组织学习的两个构成维度有利于强化网络位置对惯例搜寻能力的作用效应。然而,开发性学习和开拓性学习对于企业长远发展而言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企业还应根据自身的特征、战略目标以及企业的能力和组织间关系等因素,平衡开发性学习和开拓性学习。

本研究主要探索网络位置和跨组织学习对惯例搜寻能力的影响,而没有考虑诸如创新方式、战略导向等因素,接下来作者将会从更多的研究视角出发,更为全面地诠释影响惯例搜寻能力提升的驱动因素;同时,考虑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域样本对变量间关系影响的差异,也将是本团队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孙永磊,党兴华.基于知识权力的网络惯例形成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31(9):1372-1380.

[2]Zollo M, Reuer J, Singh H. Interorganizational Routines and Performance in Strategic Alliances[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6):701-713.

[3]党兴华,孙永磊.技术创新网络位置对网络惯例的影响研究——以组织间信任为中介变量[J].科研管理,2013,34(4):1-8.

[4]王永伟,马洁,吴湘繁,等.变革型领导行为、组织学习倾向与组织惯例更新的关系研究[J].管理世界,2012(9):110-119.

[5]Feldman M, Rafaeli A. Organizational Routines as Sources of Connections and Understanding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2,39(3):309-331.

[6]Zaheer A, Bell G. Benefiting from Network Position: Firm Capabilities, Structural Holes, and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9):809-825.

[7]陈学光,徐金发.网络组织及其惯例的形成——基于演化论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4):52-58.

[8]Peng D, Schroeder R, Shah R. Linking Routines to Operations Capabilities: A New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8,26(6):730-748.

[9]Rerup C, Feldman M. Routines as a Source of Change in Organizational Schemata: The Role of Trial-and-error Learning[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1,54(3):577-610.

[10]Koka B, Prescott J. Designing Alliance Networks: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Position,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Strategy on Firm Performa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9(6):639-661.

[11]Perry-Smith J. Social Yet Creative: The Role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Facilitating Individual Creativ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49(1):85-101.

[12]Goodwin V, Bowler W, Whittington J. A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 on LMX Relationships: Accounting for the Instrumental Value of Leader and Follower Networks[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9,35(4):954-980.

[13]Burt R.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M]. Cambridge: Harvard,1992.

[14]钱锡红,徐万里,杨永福.企业网络位置、间接联系与创新绩效[J].中国工业经济,2010(2):78-88.

[15]Johnson D, Grayson K.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Trust in Service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5,58(4):500-507.

[16]刘兰剑,司春林.网络嵌入性、跨组织学习与技术创新:几个变量的测度[J].现代管理科学,2011(10):24-27.

[17]Gulati R. Network Location and Learning: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Resources and firm Capabilities on Alliance Forma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20(5):397-420.

[18]Li C. To Learn or Not to Learn: A Question of Power Relations in Organizational Routines [J]. Management Review,2010,29(1):107-117.

[19]Ahuja G. Collaboration Networks, Structural Holes, and Innov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0,45(3):425-455.

[20]党兴华,孙永磊,宋晶.不同信任情景下双元创新对网络惯例的影响[J].管理科学,2013,26(4):25-34.

上一篇:挑战性—阻碍性压力对工作满意度、情绪衰竭的... 下一篇:给自己一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