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明男的两亩田

时间:2022-05-24 07:55:31

土,是陶艺的基本素材,也是在艺术上与曾明男关系最为密切的东西。如何把土变成深具艺术、有乡土味道、有芳香和个人风范的泥土,是他一直以来努力的目标。

从艺30载,57岁出国留学,催生台湾艺术大道……曾明男在陶艺路上努力前行,孜孜不倦,或许如他自己所讲,这大概由命名就注定了。

放牛娃登月球

“整天不读书,光做这些土尪仔,将来你要靠它吃饭是吗!”急着下锅煮饭的母亲,看着炉灶里塞得满满的“泥塑动物”,生气地骂道。没想到,母亲一语成真,曾明男真的将陶艺作为了一生的正业。

1937年,曾明男出生于台湾澎湖望安岛。对他而言,出生地似乎是一个宿命,女人种田,男人出海捕鱼,就是天经地义的世袭。小学四年级时因天生喜欢美术,对充满数目的数学很不喜欢,有数学的日子就逃学,后来干脆就休学当起了放牛娃。12岁那年,曾明男随母亲搭船到高雄,在那里他看到了城市的繁华,看到了除故乡望安岛之外的另一番世界。“以前澎湖晚上都点煤油灯,我第一次看到电灯,又看到汽车、火车、宽阔的马路、大船……那种感觉好像自己登上了月球般,很震撼!”曾明男回忆60余年前的感受,依然语带兴奋。

回到望安后,他不再当放牛娃,要求继续上学。因为他意识到,唯有读书才有机会摆脱宿命。他排除万难,一路自筹学费,因自小爱好美术,他除了在国立艺专攻读美工科,快60岁时还拿到了英国渥罕顿大学的美术硕士学位。

“将我名字的三个字拆解,你会发现有两个‘田’,‘八日’,‘日、月’和‘力’。这样可以解读成:两亩田、一周工作八日,日以继夜,努力不懈。其中的‘两亩田’是我的作品和家庭,我总是每天忙个不停,一直很努力,大概由于命名就已注定了。”曾明男笑道。

挖掘自我文化

“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登上月球,地球就是我们的乡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大陆也是乡土。但是身为台湾人,台湾将是永不变的乡土。”曾明男一步一脚印地累积个人的功力和对台湾陶艺的影响力,塑造他一向在强调的“自我文化,台湾特色”。

陶瓷的制作过程分别为成形、施釉和烧制。拉坯为成形的重要步骤之一,但除了拉坏成形,曾明男也常以干裂、打击、印纹、击蚀等方法表现泥土的质感,有别于只讲求釉彩的创作方式,童年对于“泥土”深刻的记忆与情感,使他特别注重泥土的属性,并藉以呈现作品自然的生命力,展现岁月刻画的痕迹与流动感。

中国陶瓷传统的表现重点大都放在釉彩上,曾明男也善于利用釉彩来表现陶瓷的肌理。早期他偏爱无光铁红釉,运用在诠释生命的题材上;从1990年起,他开始喜爱蓝宝石釉在陶板上带来的明亮饱和色调,像极了在他记忆中那片最爱的海洋;近年来,除了把有半透明效果的青瓷釉使用在裂纹肌理的造型作品中,也大胆尝试将繁体汉字书法运用在现代陶艺上,他善用书法的笔触、线条,不管是具象还是抽象的作品,从其点、线、面、体都可以感受到其对书法“力道”的经营。

“定州花瓷琢红玉”是文豪坡对铁红釉的称许。曾明男的《铁红罐》即以鲜丽的红、渐次铺展出淡黄与白,并于白色之处书写草书,此处呈现如蝉翼般的细小网状裂纹及光泽,展现出古典与现代的融合。《淑女》则是一件将草书线条表现于陶艺中的作品。作品中垂首的女子有着中国女性含羞带怯的温婉,流畅的线条、去除具象的枝节,简约形塑出古代女子的风华。整体作品蕴含着静、定之禅风。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家庭伦理。从开始做陶艺到现在,曾明男作品的内在意涵都是以此为主轴,如《全家福》、《母爱》、《羊家庭》、《洋洋得意》等。《母爱》是他1975年在邱焕堂陶艺教室学陶时的第一件作品。时至今日,这个题材始终不变。其中《全家福》就是他最负盛名的代表之作,陶艺界无人不知。作品由公鸡、母鸡和一群小鸡组合而成,淋漓尽致地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与台湾特色,因为“鸡”和“家”二字的台语同音,“全鸡福”念起来就等同于“全家福”,而一只鸡就理所当然是“起家”。

曾明男喜欢以鸡的造型来做作品,除了吉祥之因,还有个人的情怀因素。小时候很喜欢宠物,特别是小狗,但家境贫穷,养不起小狗,于是退而求其次,以小鸡代替。在创作时,这种题材总是油然而生。他擅长掌握其动态与神韵,原因就在此。

陶艺对曾明男来讲,“不仅是一种技艺、一种职业、更是一种语言,也就是我的代言人。如何使它具有我的个性、地域性、民族文化性和时代性,一直都是我追求的目标。”

台湾艺术大道

身为台湾陶艺推手龙头,曾明男不仅在艺术创作上有鲜明特色,也在艺术推广上不遗余力。不仅开创志上陶艺展,筹组台湾最早的现代陶艺团体爱陶雅集,创设台湾陶艺学会,更一手催生台湾艺术大道。他常自嘲“鸡婆”性难改。

20多年前,当时40多岁的曾明男卖掉位于台北县新庄两间公寓,将卖屋所得的40多万新台币全部投入与妻子为期一个月的欧洲之旅。异国的建筑、文化、景观,深深感动了曾明男,他暗下决心:要在台湾建立媲美欧洲的艺术聚落。

返台之后,曾明男就开始寻找合适的地点,经不断寻觅,最后决定落脚南投草屯。他卖掉台北市和平东路的房子,到草屯买了1200坪的果园,搭建房舍,做庭园设计,成立了个人陶艺工作室——虎山窑。同时,他积极走访南投当地的艺术工作者,说明自己的理念,在大家支持下,台湾艺术大道促进协会成立,“台湾艺术大道”的概念也相继诞生。

曾明男认为,南投从草屯的台湾工艺所一带,沿着中潭公路到日月潭,沿途风光明媚、气候宜人,不但适合人居,各种自然景观对需要灵感的艺术工作者十分有帮助;加上各项交通建设逐渐完成,往来这一带十分便利。如果可以用各种方式邀请艺术工作者把工作室迁移到这一带来,中潭公路沿线将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台湾艺术大道”。

成形之后,国内外民众会因为有大量的艺术家聚集在这一带而愿意从各地到此来一趟艺文之旅,观光客涌入之后,会购买艺术品也会在当地消费。对艺术家而言,能够获得实质的回馈来支持他们继续创作;对国内民众来说,有一个非常便利接触艺术文化的地区,对提升整体国民素质大有帮助;对外国观光客来说,台湾的印象不再是杀蛇、槟榔,而是浓厚的艺术气息……

然而,台湾艺术大道不同于一般的硬体建设,五年或十年就告完成,它是一个大型而长远的观光艺术文化的大社区总体营造,是一种百年事业的永续经营。经过20多年的推广,目前台湾艺术大道区域内已有20多名各类型艺术工作者买地,将近十名艺术家正式成立工作室,虽然还没有达到曾明男理想中的50~100名,但也算小有成就。

不过,曾明男坦言,政府给予的协助始终不够,没有公权力介入,很多事情他都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希望,相关主管机关能够有魄力地为后代子孙做一些长远的规划,让孩子们不必到欧洲,也能享受这种浓厚的艺术气息。

上一篇:路易十六在明朝 下一篇:发现生活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