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误区

时间:2022-05-24 05:45:09

启发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误区

摘 要: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应提倡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解决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有效地强化教学效果。本文就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误区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启发式教学 应用 误区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并且要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启发式教学势在必行,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他们思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启发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而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应用最为广泛,小到一个问题的质疑,大到一种理念的熏陶,甚至是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

一、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主要就是教会学生去质疑,积极思考。质疑是思之源,疑是学之始。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启发式教学。他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启。”“愤”意为发愤学习,积极思考,然后想把知识表达出来;“启”意为开其意、指导;“悱”意为积极思考后要表达而表达不清,这就要求老师给予指导、解释,使其清楚。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而言,需要掌握的内容多,很难在较短时间内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过不去的“坎”。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语文课堂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法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采用发散学生思维方式进行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实施步骤是:根据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所需要的高效思维方法,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根据所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这一方法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问题。譬如在《泊秦淮》中,可以设置这几个问题:(1)作者停泊在秦淮河看到、听到了什么?(2)看着眼前秦淮夜景,作者有何感受?(3)作者听到商女的歌声,他又作何感想?(4)秦淮之景之声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会很容易感受到杜牧的聆听“亡国之音”不胜感慨的情感。

2.采用设疑法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学生本来对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产生疑问、思考疑问、解释疑问,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在课外阅读中学生接触到苏轼的《浣溪沙》,其中有一句:“谁道人间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我就提问学生:为什么流水会向西流,不是都说“百川东到海”向东流的吗,难道是诗人犯错了?这下子学生就来兴趣了,互相讨论,查找资料,最后得到了正确答案――蕲水(今湖北浠水县)“水极甘洌,下至兰溪,水作西流”。

3.运用多种授课模式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现代化的课堂教学应该具有科学与现代的教育理念,科学的课堂管理模式,积极健康的课堂文化氛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应该有科学的授课方法。教育理论家曾明确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

不仅在课内要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而且在课外要参与社会实践。教师启发应该能够激起学生参与智力活动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知识。教师的启发还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深度,需要学生进行比较复杂的思维活动,学生通过自觉积极的思考能够获得基本正确的结论。顺利简单的“启发”出的结果对学生的思维力度价值是有限的。

4.让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意识到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设置情境。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境环境,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某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让学生提起学习的兴趣。(2)示范操作。围绕当前学习的知识点,作示范操作,以便于学生“学习知识迁移”。(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思考是认知的主体体现,能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4)协作学习。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共同解决问题。(5)总结评价。教师总结点评学生学习的效果,是学生学习的参照点。

二、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关键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时,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

根据个体心理发展特征,低年级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语文与生活与历史各个领域都有联系,这样就决定了对各类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应该立足于他们的知识结构。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是启发式教学法的基础和出发点。按照当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发展是随着学习层次的深入而获得的。学生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积极主动地与新的知识进行相互作用,或者将新知识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者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顺应新的知识,从而使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2.把原有的认知结构向新的认知结构转化

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中心环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的思维过程。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落差,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设置平台,使新、旧知识之间呈阶梯式梯度,这样便分解了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难度。对学生来讲,分步式训练更易于掌握;对教师来讲,也更易于引导。教师三言两语直接向学生介绍概念,然后立即让学生运用概念解答教学问题的情况是十分常见的。这事实上是在学生没有真正获得概念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运用概念。显然,这样的教学是不可能富有成效的。而反过来,引导学生分析概念、理解概念,那么运用概念就容易多了。

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梯度”,分阶段对学生加以训练,再连贯起来。在每一个小的阶段,针对所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巧设疑难,恰当引导。另外,设置悬念也是引导学生思维的好方法,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波澜起伏,回旋跌宕。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设计“自我提问单”,使学生按一定的程序自我提问启发。这样,学生就能掌握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能提高独立思考和独立解题的能力。

3.掌握广博而精准的知识

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不是孤立的,与其他学科知识是相联系的。教师要向学生传播某一门学科的知识,本身必须掌握与这门学科知识有关的其他若干知识。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丰富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理想,发展学生的智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的教师从良好的愿望出发,恨不得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以为在课堂上讲得越多越好。其实,这样做反而会适得其反,因为不让学生独立思考,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学生并不能全部接受。只有少而精,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学去获得多博的知识;只有精准,才能使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问题,不致被过重的教学内容压得喘不过气来,应当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去消化,去创造。因此,要让学生获得的知识多一些,教师就要教得少一些,但要教得精一些。

4.掌握学生对知识的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仅给予“对”或“错”的回答,而要启发学生反思其思考问题时的思维过程,从中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缺陷,然后给予恰如其分的指正。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加以即时的有针对性的修正,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同时,对于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有意识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倾向,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促进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

三、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误区

启发式教学法是在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的深刻批判背景下产生的,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取得了许多成果。然而启发式教学法,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在实际应用中,还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可导,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

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以结果为中心的启发。这种启发法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问题,教师头脑中先有了一个答案,然后通过启发式提问,提出一个一个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向预设好的结果逼近,直到把这个结果问出来。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学生形成对教师提问的依赖,即教师向他提问他就会回答,离开教师的提问他就不会思考。那么针对传统启发式教学的弱点,应该怎样进行改进呢?启发式教学的目标不应该是问出一个标准答案,应该教学生学会思考,提问要指向思考过程和思考方法。

1.结果启发式的误区

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一种结果启发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某个特定的问题,教师的头脑中已经有了正确答案,而学生头脑中还没有,于是教师就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千方百计地把正确答案问出来,自以为用的是启发式教学法。

这种“结果启发式”忽略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重要因素,虽然能使学生印象深刻,但势必造成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学生往往难以深入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往往会产生对老师提问的依赖,即老师提问他就会答,离开老师提问他就不会答。

2.“提问”即是启发的误区

启发式教学法发展至今,仍有一些教师只将其简单理解为提问,不管问题简单与否,课堂提问都是每节课的惯例,盲目地认为“提问”才是真正的启发。其实,这种情形也可归入结果启发式教学法的大范畴,在此将之细化了。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常常这样提问:“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段啊?”提问甲同学,甲回答:“分为六段。”语文老师摇摇头,说:“有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乙同学说:“分四段。”老师仍摇头,这时大家一起回答:“分五段。”老师高兴了:“完全正确。”这是“提问即是启发式教学法”的误区。

3.少讲多练的误区

有许多人把启发式教学法理解为“少讲多练”,甚至有很多教师每堂课都按一定的时间比例来划分“讲”与“练”,认为教师一堂课讲到底,没有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做练习,就认为这是“满堂灌”。是不是“灌”,客观地说,衡量的标准是看学生有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要启发有方,诱导得法,就能符合学生实际,创设出一个问题思维情境,即使一堂课讲四十五分钟,也是好的方法;反之,只灌了二十分钟,后面做了二十五分钟的练习,那也是形式上的练,不过是灌的延续。

四、结语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能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

参考文献:

[1]石柏兴.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华中师范大学,2003.

[2]王琳.启发式教学中的情感问题.西北师院学报,1984,1.

[3]章建跃.略论启发式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数学通讯,1992,6.

[4]魏景伦.点睛显旨赏心悦目.四川师大学报,1987,6.

[5]刘敏,罗文兴.浅谈数学课教学的启发式.中学教学研究,1993,7.

[6]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出版社,1999,4.

[7]金一鸣.教育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

[8]黄济,劳凯声,檀传宝.小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

上一篇:雌雄同体:性别理想的存在 下一篇:论数字动画的虚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