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笺尺素雅集

时间:2022-05-24 02:10:35

薛涛笺、宣德笺、澄心堂、玉版宣……历史上扬名天下的纸品,远远不止这些。

“宣纸走笔搁一半,静等圣贤泼墨还。”中国古代名纸,为今人所熟悉的,似乎只剩下宣纸。即便流传至今,妇孺皆知,可宣纸除了书画家,也只剩下练字的学子和极少部分书画爱好者还在使用。

你还知道中国哪些名纸?富阳纸、夹江纸?其实还有很多。

即便从蔡伦发明造纸术算起,我们用纸也有两千年时光,纸品何其丰富,写字用麻纸、画画有宣纸、抄经用磁青纸、封书皮找洒金纸、护叶(书皮)用蜡笺纸、作诗有薛涛笺……几乎囊括所有的需求。仅从原料来分,传统手工纸就有麻纸、皮纸、藤纸、竹纸、宣纸五大类,细细数来,更是有几百种之多。它们或惊鸿一瞥,或光耀至今,或名扬一时,或低调一生。让我们一起拨开历史的迷雾,在泛黄的碎片上,去看看它们的故事。

灞桥纸

1957年5月8日,西安市东郊灞桥砖瓦厂,发现一座墓地,墓中一面青铜镜上,垫衬着一种米黄色麻类残片,考古工作者细心地把它从铜镜上剔下来,大大小小共80多片,其中最大的一片长宽各约十厘米。经过反复科学检验,发现它主要是由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制成的,也就是说它是“植物纤维纸”。因为发现于灞桥,得名“灞桥纸”。

看似不起眼的发现,却引起巨大反响,因为这古墓按时间推算不会晚于汉武帝时代。如此说来,灞桥纸比起蔡伦造纸整整早了200余年,也就是说,它是目前考古发掘出来世界上最早的纸。

虽然考古发现的灞桥纸平整、柔软,呈薄片状,也有一定强度,但上面并没有字迹,只用来包裹随葬铜镜。可以推断在那个时代,纸张还没有什么地位,竹简和丝帛仍是主要书写工具。

延伸:仅有的几片灞桥纸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有兴趣的同学可前往细品。

最红 薛涛笺

薛涛笺是薛涛制作的名笺纸。产生于唐代,又名“浣花笺”、“松花笺”、“红笺”。李商隐有诗云:“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可见其地位之高。

相传薛涛笺是由“浣花溪的水,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制作而成。一度沦落风尘的薛涛,脱籍后客居成都,遇见最后一位情人元稹,可惜这位才子多情更无情,离开前留下一句“等我”便再没回来。与文人墨客纠缠半生的薛涛,厌倦了情场,把一腔热情都投入到笺纸的制作上。因为居住的浣花溪畔是四川造纸业的中心,薛涛借此便利,请来一位工匠把纸张尺寸改小。而后自己动手用乐山胭脂木浸泡捣拌成浆,加上云母粉,掺入玉津井之水,染成最喜欢的红色,专门用来誊写自己的小八行诗作。

她未曾料到,这个风雅举动竟成就了名动天下的“薛涛笺”。红色小笺出名后,薛涛雇工匠办起了造纸作坊,这大概算中国第一个从事造纸的女人吧。南宋地理风物的专著《方舆胜览》可以证明这一点,书上记载:“薛涛,蜀妓也,以造纸为业。”《蜀笺谱》更是把薛涛与造纸名家“谢公”谢师厚相提并论。无论如何,脱籍又被淡忘的薛涛以制笺为经济来源倒也说得通。

纵使聪慧如此,薛涛最为人所记住的身份和她研制的“薛涛笺”也不过是那个时代的点缀而已。

延伸:薛涛墓碑为“西川女校书薛洪度墓”。此墓至今犹在,位于成都望江楼公园西北角的竹林深处。叹其才情者可前往一拜。

最贵 澄心堂

澄心堂纸是南唐时徽州地区所产的宣纸,当时从南唐到北宋都公认为是最好的纸。其纸薄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长者可达五十尺(约16.7米)一幅,从头到尾,匀薄如一。

之所以出现这么好的纸,是最风雅的君王南唐皇帝李煜嫌当时普遍使用的蜀笺不能长期保存。为了做出心中的纸品,他不惜重金选调国内高手,云集京城,开设纸坊。更是将他读书、阅览奏章的澄心堂大殿也腾出来造纸。为造好纸,他每天到殿内观察,甚至脱掉黄袍穿上纸工的衣服,同他们一起捞纸、焙纸。每制成一批纸他都亲自试写,反复琢磨,以求改进……

帝王出手,自然不凡,制成的纸立刻成为宣纸中的珍品。因为制成于澄心堂大殿,故得名“澄心堂纸”。李煜相当喜欢,不但视其为御纸供宫廷专用,甚至到了“非澄心堂纸不书”的地步。

作为御用品,澄心堂纸一直未曾面世。直到南唐灭亡,宫中物品全搬到宋朝宫中,赵匡胤并不喜欢这种纸,才得以流传出来。也因为皇帝不喜,澄心堂纸技艺也就此断绝。

澄心堂纸面世后,惊艳四方,只是数量稀少,千金难求。北宋扬州太守刘敞曾有幸在任上时得到百张澄心堂纸,他兴奋异常,写诗道:“当时百金售一幅,澄心堂中千万轴。”并送给好友欧阳修十张,大文豪欧阳修连连惊叹:“君从何处觅此纸,纯坚莹腻有百枚。”他虽然只有十张,还是送了两张给梅尧臣,梅尧臣也叹道:“江南李氏有国日,百金不许市一枚。”可以想见,澄心堂纸珍贵到何种程度。难怪到了明代,书法家董其昌得到澄心堂纸也感慨“此纸不敢书”。

延伸:李煜不算寂寞,800年后另一个风雅帝王乾隆甚爱澄心堂纸,花了好大一番功夫将其仿制成功。

最虔 磁青纸

磁青纸又称瓷青纸,明代宣德年间所产,用靛蓝染成,因色泽新鲜时与宣德青花瓷相似而得名。

明清时期,宣纸制作已经相当讲究,用作书写、装帧、印刷的笺纸均由宣纸加工而成,工艺精美、品种多样。唯磁青纸与众不同,其加工特殊,后世不能完全仿制。且它是抄写经书专用纸,考古发现的众多经书皆抄在磁青纸上。

磁青纸的出现,与佛教的写经需求有关。磁青纸的颜色深蓝,有种静谧、意象深远的特质,最适合用于书写内容深奥、哲理性强的经书,可彰显其庄严肃穆。古经纸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以黑墨书写在白色、米黄色或黄色的写经纸上,如敦煌写经纸、硬黄纸及著名的金粟山藏经笺。另一种是以金银泥书写,纸张为深蓝或黑色,大都是磁青纸及明宣德贡笺羊脑笺(磁青纸升级版)。

明沈榜《宛署杂记》中记载,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磁青纸一张就值一钱银子。当时一钱银子可买2瓶烧酒,或十斤白面,这个价格,毫无疑问是当时最贵的纸了,只有王侯公卿、富商巨贾、文人名士才用得起的“顶级”写经纸。

延伸:磁青纸也是中国古代最贵的写经纸。

最馋 玉扣纸

玉扣纸是清代名纸,“玉”称其洁白光润,土纸中上品;“扣”为昔时计量单位,一扣为100张。产于福建,全用嫩竹制造,所以纸张洁白如玉,且光滑柔韧,拉力强,摩擦不起毛茸。福建长汀因有绝佳水质,所产玉扣纸最负盛名。清代高产时,长汀年产玉扣纸4000多吨,远销四方。

因为无毒性且不透气,广州、兴宁、梅县等地用玉扣纸包裹鸡肉制作了一道名菜“纸包鸡”。精选农家散养三黄鸡,将鸡肉切好后用秘制酱料腌制,以玉扣纸包裹,再以花生油浸之,最后入锅油炸而成。食用时打开,香味才释放出来,芬芳扑鼻。这算是中国饮食历史上第一次用纸来烹饪吧。

古代的玉扣纸制作是有季节性的。春季出笋,待竹笋直指苍穹并开出竹枝时,才是砍伐嫩竹的最好季节。将嫩竹砍下后,乘青削去青皮和骨,剩下“白肉”沉入湖塘。沉竹下塘时,一层竹撒一层石灰,撒第二层石灰时,放水至第一层,逐层堆放逐层撒石灰逐层放水。浸泡40至60天后,洗去竹上的石灰,再剥去较老的、较硬的部分。然后用泉水浸泡,每日换水,如此浸泡60天,泡至稀烂,起湖,挑进纸寮榨干,用赤脚踩烂。放入槽篁用水稀释,直到纤维呈淡黄色,才可做纸。如此这般,可见艰难。

延伸:玉扣纸也是以前的富贵人家用的手纸,可谓进出两相宜。

上一篇: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应用安全技术 下一篇:复方丹参静脉滴注配合普米克令舒、博利康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