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诊断系统”的构戌与应用

时间:2022-05-24 09:34:47

“作业诊断系统”的构戌与应用

对于教学管理者而言,对学生作业的研究与检验,其实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与检验,通过这样的研究与检验,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管理方法和策略;对于教师而言,检验、分析学生作业的过程,既是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的过程,也是研究学生、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关注的过程。这样的作业研究很有价值。为此,我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自主开发了“作业诊断系统”(该系统已获得国家专利)。

这个系统中最为突出的是在线作业功能。目前,我校所有学生的所有作业都由此系统地管理。只要是标准化试题,系统即可马上提供详细的作业反馈结果,教师可据此设计有针对性地在线练习;对于非标准化试题,系统为教师提供便捷的输入方式,只要将答题结果录入系统,任课教师即可很方便地进行相关的统计。

通过“作业诊断系统”,每位学生都可以获得一个个性化的错题本,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练习;任课教师可以很方便地统计学生上交作业的情况、错题率以及作业质量,并根据作业情况编写作业日志:学校管理者可以获得各个任课教师的作业批改情况以及学生交作业的情况,强化“教、研、学、练”中“练”的环节:家长也可以使用本系统,查询孩子的作业情况。

一、“作业诊断系统”的构成

我校自主开发的“作业诊断系统”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布置作业

任课教师使用本系统,按班级为学生布置作业。

2.批改作业

任课教师在系统内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批改,对学生做错的作业进行复批。为了方便教师批改作业,系统通过扫描器扫描作业本上的条形码,定位学生进行批改。同时,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批改情况,填写本次作业整个班级的作业情况日志和单个学生的作业日志。

3.作业的统计和分析

使用本系统,教师可查看未交作业学生隋况、未修改作业情况,对班级作业进行分析,对单次作业进行逐题分析;管理者可查询和统计教师作业批改情况;家长可查询孩子作业完成情况。

(1)未交作业学生查询

(2)未改作业学生查询

(3)学生作业分析

4.错题整理与分析,分别形成个体、班级、年级错题本

将学生在作业中做错的试题集中在一起,可方便学生有针对性地强化练习,对教师把握教学重点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系统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生成学生个体错题本、班级错题本、年级错题本。教师通过查看班级错题本或年级错题本,可以准确地找出与错题对应的知识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加强性练习。

二、作业诊断数据的应用与价值

1.准确诊断学生个体问题,真正实现个性化辅导

已往学校与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往往是在辅导时把学生当天的错题讲一讲,再出几个相关的题目练一练。由于对学生个体缺乏深层次的了解,如他的知识结构是否完整等,所以辅导的效果并不明显。

“作业诊断系统”记录了每个学生学习每个知识点的数据,可以帮助教师准确诊断学生个体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出辅导方案,使个性化辅导成为教师想做就可以做到的事。

例如:某教师在对某学生进行辅导前,先查阅了这个学生本学期的所有错题,借助知识点分析,发现这个学生的错题集中在数位、计数单位和进率等知识点上(系统统计,错题率达到40.7%)。为进一步了解学生错题的原因,教师先让学生填写数位顺序表,发现数位顺序并不存在问题,但数位和计数单位混淆。接着,教师请这个学生把积累的错题做了一些,发现这个学生看错题目的现象比较严重,学习习惯有待进一步培养。在对问题有了准确的定位后,教师对学生进行了针对性很强的辅导,并且安排了相应的练习,再针对强化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辅导。为了解辅导效果,我们对教师辅导后,该学生这个知识点的错题率进行了统计,发现错题率下降到8.3%。

2.以对作业的客观研究为基础,纠正教学偏差,实现科学教学与科学管理

已往由于没有客观教学数据的分析,所以我们常凭着自己的教学经验或一些常识,得出较为主观的结论,有时难免误判,出现偏差,对教学管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作业诊断系统”为我们实现科学教学提供了依据,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我们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思教学策略、纠正教学偏差,进而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教学管理的水平。

例如:我校数学组的金老师通过分析学生的平时作业数据、考试数据、课堂反馈数据,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学生的平时作业中,错题率排在第一位的题目涉及的知识点是分数基本数量关系,错题率高达47.9%,而在考试中,同一知识点的错题率仅为22.1%,从排位上看错题率下降了很多。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是不是数据样本小而出现的偶然现象呢?金老师对数据的样本进行了统计,发现本学期关于分数基本数量关系的作业题共有69道,全年级大约完成20700道;在各次考试中,这个知识点的题目共有44道,全年级大约完成13000道。从数据的样本量来说,这个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之后,金老师又从系统中提取了学生初学时的课堂错题率。纵观以上三类数据,教师发现,初学时的当堂反馈错题率最低,也就是当堂反馈错题率考试错题率)有很大的不同。

这个问题引发了数学组全体教师的关注,大家共同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最终发现,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不同时段的练习持有不同的态度。学生对于课下作业的态度往往是完成就好,不像对待课堂练习和考试那样认真,但平时课下作业总是不认真对待,在考试的过程中想认真对待也变得并不容易了。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提出要关注学生做作业时的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同时借助德育评价的力量,学校引导学生端正做作业的态度,认真对待平时练习中的每一道题。

(摘自《中小学管理》2012.3)

上一篇:“正方”“反方”话攀比 下一篇:不能只教知识忽略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