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山地县域旅游创新发展探索

时间:2022-05-24 08:38:32

洛阳山地县域旅游创新发展探索

摘 要:“县景合一”是洛阳山地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又一创新模式,本文通过“点―线―面”的组合方式来分析“县在景中,景在县里”的组成要素,并结合栾川、嵩县旅游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探讨洛阳山地县域创新发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山地县域;旅游创新;县景合一

洛阳山地地貌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0%,而山地县域旅游资源富集,旅游经济发展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栾川、嵩县,旅游业已成为两县的支柱性产业。

一、洛阳山地县域旅游发展路径分析

栾川与嵩县,作为洛阳南部深山区的“兄弟县”,面对相似的山水风光资源和旅游发展战略,但因其选择的发展路径不同,其旅游经济效应亦有显著的差异。

(一)栾川: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品牌化发展

栾川依托旅游资源优势,经过专家指点,当地政府提出了“旅游强县”的发展战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做大旅游的突破口,鼓励资金雄厚的企业投资景区开发、星级酒店建设等项目;主动出击,扩大宣传力度,实行密集营销和多样营销,借助强势营销媒体,使“栾川旅游风”吹遍大江南北。通过政府与企业全力协作,使栾川成为贫困县域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经济大发展的典型代表,被业界誉为“栾川模式”。

(二)嵩县:政府主导+市场跟随+寻求创新

嵩县的版图面积、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均居于全省县域前列,但版图大县的背后是经济小县,生态强县的背后是产业弱县。嵩县旅游业发展与栾川同时起步,但发展之初,其旅游产业发展政策产生了偏离,旅游业未能得到政府重视,这种情况持续了五年之久。之后认清旅游经济强大带动效应的嵩县政府开始主导旅游发展,将旅游产业明确定位为支柱产业,但因与栾川存在着资源近邻效应,又因出手慢失去了前期抢占市场的先机,多年来嵩县多是跟着栾川玩,采取市场跟随策略,借力栾川旅游品牌影响力,分割一部分观光市场。近两年来,嵩县开始寻求突破,在工业游、免门票、旅游标准化等旅游新业态及新形势方面不断探索,力图走出旅游发展不愠不火的怪圈。

二、洛阳山地县域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单一,文化性欠缺

县域旅游的通病在于产品局限于单一的、传统的观光产品,重自然景观,轻人文景观,过分地依赖于门票经济,旅游产业链不完善,资源品质很高,但产品品质一般。两县所拥有的4A以上景区数量居全省县域之首,但均是山水景区,提供的仅是“白天登山观景、晚宿农家宾馆”的大众观光产品,文化体验性开发不足。然嵩县是“中华第一名相”伊尹的出生地,汉相张良的隐居地,栾川为老子的归隐地等,文化资源并不是劣势,只是开发者并未将资源文化性渗透到旅游产品中去。

(二)景区同质化严重,近邻效应明显

资源相似造成景区同质化,不能发挥景区间的客源辐射效应,即两县的景区给游客出了一道单选题,没有做到“一景一色、一景一题”,即一个景区一种特色,一个景区一个主题,因此,游客只会选择其中的一个景区,这就造成了多个景区,分割同一个市场,即使加大宣传力度,也只能扩大客源市场的空间辐射范围,无法增加特定空间客源的旅游消费。

(三)区位受限,旅游交通是瓶颈

两县位于洛阳最南端,远离中心城市,交通是制约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是景区外交通,属于边远山区县域,交通线路少,交通时限长,从郑州到栾川需要五个小时,洛阳到栾川需要近三小时;且两县缺乏景区与市区、景区与城区、景区之间的直达公交,阻碍了自助游市场。二是景区内交通,停车场与景区内小交通线路存在规划不合理、建设不完备的问题,在旅游旺季,经常出现游客滞留现象,严重影响了游客满意度。

三、洛阳山地县域旅游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面对全国各地旅游县域的兴起,只有不断创新,转变思维方式,创立自有品牌,才能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全景栾川,大区小镇

全景栾川就是把整个栾川作为一个大的生态公园来建设,把旅游规划融入到县城、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领域,使栾川的一草一木都成为生态公园的一部分,实现县域景区化。同时栾川提出“大区小镇”的概念,按照“大景区”+“旅游风情小镇”+“旅游新村”的形式,整个栾川是一个生态大景区,而每个乡镇依托自身条件,建设成为旅游风情小镇或旅游新村。将传统的“栾川模式”升级为“旅游引领,融合发展,产业集聚,全景栾川”的新思路,即借势“魅力中国”,在“全景栾川”目标的引领下,通过旅游业与工、农、商的融合发展,建设栾川旅游产业集聚区,将原来集中在景区内的六要素集中到一起,进行重组,形成产业旅游,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二)5A嵩县,不一样的乡村

“与影相随”栾川二十年,嵩县旅游市场已基本形成,如今嵩县不甘继续做栾川的“影子”,2012年2月在全国率先提出了“5A嵩县”的新理念。“5A嵩县”就是指按照国家5A景区的标准,对嵩县全域进行统一规划,将其打造成符合国家5A级景区标准的、开放式的5A县域景区。“5A嵩县”规划主要包括生态景区、工业景区、道路景区化、乡村变景区、历史文化变景区六大部分,其总体发展思路是以旅游统领一产、融合二产、带动三产,也就是说,农业围绕旅游调整结构,工业围绕旅游开发产品,城镇建设围绕旅游完善功能,社会服务围绕旅游突出特色,实现旅游带动全域经济,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嵩县特色的旅游发展新模式。

(三)“县景合一”,县域旅游发展新模式

全景栾川,5A嵩县,归根结底就是“县景合一”的旅游发展模式,实现旅游者“立体旅游”的体验价值。所谓县景合一,就是把整个县域作为一个景区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县在景中,景在县里。要实现县景合一最关键的工作是要实现乡村景区化,产业集聚化,道路景观化,最终目标是将整个县域打造成为一个生态景区。本文将用“点―线―面”模式来分析“县景合一”的组成要素。

1. 点:乡村景区化

乡镇是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县景合一”的核心在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通过合理规划,依托乡镇自身条件,赋予每个乡镇不同的主题文化,建设旅游风情小镇或是新型农村社区,打造具有乡域特色的景观带,调整种植结构,建设花海、采摘园、农家宾馆等,每一个乡村都是县域大景区的一个旅游景区点。

2.线:道路景观化

道路是县域大景区里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线,是景区点之间的过渡空间,道路景观化不仅有利于生态保护,更重要的是相对地增加了游览时间,有利于提升游客满意度。道路景观化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道路两旁种植花带、树木带等,缓解游客的视觉疲劳;二是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山里群众聚集到旅游道路沿线居住,围绕旅游搞服务,开设农家宾馆、购物商店、娱乐场所等,但建筑物要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

3.面:生态景区

从整个县域层面出发,生态环境是其开展旅游业和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县景合一”必须以生态景区建设为终极目标,全力打造融生态景观、休闲探险、农业观光、农家风情、开心采摘、历史文化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品牌。

四、洛阳山地县域旅游创新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推进景区化建设,推行景区化经营

“县景合一”首先是要进行县域景区化建设,但不能是只停留在建设上,更重要的是推行景区化经营,按照景区的服务标准为游客提供服务。首先要在县域大景区内规划一个旅游集散中心,这个服务中心应该位于全县所有小景区点的中心位置上,相当于景区入门处的服务中心,提供咨询服务、售票服务、交通中转服务、导游服务等;其次,在旅游集散中心要开通通往各个小景区点的景区公交、观光车等,并建设停车场,建议大型旅游车辆停靠在集散中心停车场,游客换用景区内交通到达各个景区点,缓解各小景区的交通压力。

(二)整合资源,打造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

嵩县、栾川自然资源丰富,人文资源也不逊色,要深入挖掘多种资源特色,对其进行整合重组,打造山水景观游、休闲探险游、激情漂流游、农家风情游、开心采摘游、黄金工业游、医疗养生游、古人踪迹游等一系列旅游产品,以丰富的产品体系去映射细分的市场群体,以达到同时扩大目标群体的地域空间和特定群体的消费空间。

(三)加快旅游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

在洛阳市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和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的有利背景下,抓住机遇,积极推进智慧县域和旅游标准化县域的建设,从信息化角度上提升县域旅游产品的品质,同时,加快县域旅游交通标识、农家宾馆、购物场所、旅游厕所、旅游信息咨询中心等重点领域的标准化工作,一改过往县域旅游服务不全、不到位的旧形象。

上一篇:酒店管理人才培养途径探析 下一篇:不让自己活得如此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