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对比分析法探析英汉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

时间:2022-05-24 06:46:32

运用对比分析法探析英汉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

摘要:本文从对比分析法的内涵入手,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在地理环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旨在提高英语学习者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鉴别能力,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对比分析法;文化背景;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交流思想、传递情感的工具,语言的这种特性决定了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和掌握更深入地学习这种语言的恰当的方法。而任何语言的应用都离不开它所处的文化背景。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不可低估的作用。英汉两种语言是归属于不同民族的语言,有各自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各自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学习和使用英语这门语言的同时,更要深入地了解语言深层的文化内涵,以掌握英语的本质特征。要培养英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必须要求他们掌握英语国家的交际模式,以及影响这种交际模式的文化,即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礼仪习俗、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利用比较分析法探索和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最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体系,达到培养学习者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一、对比分析法的内涵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简称为CA)起源于人们对第二语言教学中最隹效果的追求,盛行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它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迁移原理和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作为对比分析的模式,将母语与目标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系统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以揭示其异同点及其各自本质特征,试图找出学习者的学习难点,以便用最有效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应用性的对比分析研究是服务于外语教学实践的,其目的是要通过系统地比较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异同来建立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是为适应外语教学的需要由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发展起来的。一般认为,它的建立是以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学家罗伯特·拉多1957年出版的《跨文化的语言学》(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为标志的。

对比分析的倡导者们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共同主张:(1)外语学习的唯一障碍是母语的干扰;(2)通过对学生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学的结构分析,可以找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以及区别程度的大小;(3)这些区别能使语言学家预测外语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所有困难。正如拉多在他的《跨文化的语言学》一书中指出,学生接触一门外语后会发现外语中的有些特征相当容易,有些则很困难,和他母语相似的外语成分对他而言就会简单,而和他母语不同的成分就困难。教师要通过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解决学生学习中经常遇到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制定更加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最终提高教学效果。在比较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找出它们相同的地方,为学习者提供便利条件,顺利地实现正迁移,另一方面,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预测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帮助学习者避免或减少错误。

二、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语言是扎根于文化之中的,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要真正地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处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因此,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了解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及其成因对其英语学习有着重要意义。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长期以来,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所处的环境对该国家的文化定位、 生活方式,乃至交际行为均有决定作用。在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南面为主,北面为朝”,南为尊北为卑的传统,人们经常说“从南到北”、“南来北往”,“南”的方位在说法上常常置前。而英语文化却恰恰相反,诸如“西北”、“西南”、“东北”、“东南”之类的方位词语分别为“northwest”,“southwest”,“northeast”,“southeast”。其次,中国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长期一体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和“大一统”思想,诱使人们思想封闭、 狭隘,这样的观念信仰都将在语言上反映出来。而英国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因此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水产捕捞业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英语中积淀了许多关于航海、船只、鱼类和水的习语,如to rest on one’ soars,all at sea,fish in the air,an odd fish,miss the boat,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 spend money like water等等。

2.历史传统的差异

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历史传统也不尽相同。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交际时,会经常遇到由于历史文化差异而出现的交际、理解难题。例如,“东施效颦”这一汉语成语典故,对中国人来说,不难理解其文化内涵,但对于不甚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西方人来说,则一头雾水。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可采用类比的理解方法。据说,有一次陪外国客人观看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翻译作了很多说明也没能让外国客人弄懂故事内容。此时,提示翻译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这一类比,外国客人马上明白了剧情的主题思想。中国文化如此,西方文化亦如此。《圣经》中仅收入辞典的典故就有700条,莎士比亚作品的典故更是熠熠生辉,有些莎士比亚作品的人物和事件本身就成了典故,如《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是一个视钱如命、极其吝啬的人,因此,在英语国家常用“You are a Shylock.”来形容这类性格的人。因此在交际、理解时,应在弄懂典故含意的基础上,注重文化之间的差异,采取恰当的交流、表达方法。

3.风俗习惯的差异

风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在打招呼、道谢、告别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规定和习俗。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常用的几句客套话是“你到哪儿?”“你要干什么?”“你吃过饭了吗?”,这几句话中国文化里并无多深的含意,只不过是无关紧要的、礼节性的打招呼的一种形式。然而西方人对这几句却很敏感和认真,“你去哪儿?”“你要干什么?”在他们看来这是在窥探他们的隐私,是极其不礼貌的,除非是亲密的朋友,别人是不能随便打听的。而“你吃过饭了吗?”则使他们不知所措,对方会以为你想请他(她)吃饭。像这样的见面问候,应视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文化转换,改为英语惯用语“hello”,“Good morning!”,” How are you?”等。

4.方面的差异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这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宗教的语言,如有与佛教有关的“借花献佛”、“普度众生”;有与道教有关的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而这些概念欧美文化中并不存在。在英美国家,自基督教于597年传入英国后,其教徒众多,因此有许多源于基督教的词语,例如,Whom the gods love die young. 神所爱的人多夭折;好人不长寿。Have God and have all. 有上帝就有一切。A man without religion is a horse without bridle. 人无宗教犹如马无笼头。The danger past and God forgotten. 过河拆桥。God speed you! 祝一路顺风!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些简约生动的习语在英美国家广泛流传,影响深远。

5.思维方式的差异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中国画家赠一幅画给西方友人,会说“见笑,见笑!画的不好。”而该友人会说“那您为什么不把您画的好的给我呢?”这故事背后体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表现的是思维活动的某种惯性、倾向、态势,是认识的定势和认识模式的总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文化由于主张“天人合一”, 强调“以德治人”而不是“治物”,且有无神论倾向。所以,中国古人是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天的。而西方人传统上重视研究自然界,也重视人神关系。此外,汉语重意合,靠词序、虚词、上下文关系等来表达语法关系,并保证隐含的逻辑关系贯穿全句,使句子“形散神不散”;英语则重形合,非常讲究语法,并通过一定的外显形态标记来表现,为了达到形合的目的,常通过各种手段将大量的信息放在一个句子里,联系紧密,逻辑分明。这种情况下,其代词所指往往比较明确而不易混淆,因此,为了避免单调乏味,英文句子常常采用替换、省略等方式来变换同一个词的表达。

6.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伯德惠斯特尔(Birdwhistell)教授曾经对同一文化的人在对话中的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做过比较,认为语言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的35%左右,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非语言交际包括体态语(如身体姿势、面部表情、手部动作等)、环境语(如空间信息和时间信息等)、沉默等非语义声音和客体语(如穿着打扮和修饰化妆等)。比如不同的肢体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就有不同的含义:在中国,目不转睛地盯着别人看是表示好奇或者惊讶,而在英语国家则是不礼貌的,会使人发窘或者不自在;在中国,拍别人尤其是小孩子的脑袋是一种疼爱的表现,而在英语国家,对成年人或青年人做出这样的动作则会引起反感,是一种侮辱性的动作。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非语言交际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是很大的。

总之,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要在两种语言之间交流、交际、表达,除了通晓两国的语言文字外,还必须有深厚的两种语言文化功底,深刻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不仅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等值,也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参考文献:

[1]Sapir,Edward.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 New York: Harcourt,Brace & Co.,1921.

[2]高细明. 汉英对比分析法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咸宁学院学报,2010(8).

[3]卢琰. 对比分析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群文天地,2011(9).

[4]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张公,丁石庆. 文化语言学教程[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张新成(1981-),男,吉林榆树人,通化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教师,助理研究员。

上一篇:The Influence of Hollywood Movies on Chines... 下一篇:如何培养高中英语口语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