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脂肪乳外渗致手指腕关节功能障碍的护理体会

时间:2022-05-24 06:16:35

1例脂肪乳外渗致手指腕关节功能障碍的护理体会

摘要:总结了1例30%脂肪乳静脉输液外渗致手部功能患者的护理与治疗,包括认为静脉输液中合理选择血管、穿刺部位、防范输液中的外渗、了解药物的毒副作用,可保证输液安全、顺利。

关键词:脂肪乳;外渗;功能障碍;护理体会

静脉输液时临床上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然而由药物外渗造成的损伤不但增加患者的痛苦,也增加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和降低穿刺成功的信心。临床上易引起外渗的药物有血管活性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高渗液如50%葡萄糖、20%甘露醇;阳离子溶液如氯化钙、氯化钾、葡萄糖酸钙;抗肿瘤药如氨甲喋呤,顺铂等。本人现将1例30%脂肪乳外渗引起手部功能障碍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75岁,体重60kg,身高160cm,2012年5月12日因“慢性喘息性肺疾病”入住我科。入院后抗感染、平喘护心、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主要药物为30%脂肪乳、头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单硝酸异山梨硝、氨茶碱等。5月18日患者输注脂肪乳时,输入液体约200ml时,出现液体外渗,致右手腕关节肿胀,范围约5×6cm,皮下无瘀斑,但肿胀部位皮肤发红,可见白斑样改变,皮肤温度略高,当时立即予以拔出输液针头,改左手手背静脉重新穿刺后继续输液直至完毕,并行肿胀部位由离心方向尽可能挤出外渗药液,并予以硫酸镁及土豆片交替湿敷。5月22日,患者右手肿胀部位消失,但皮肤仍有发红,范围3cm×2cm,皮肤温度正常。患者于5月25日出院。5月30日,患者回科室,自诉出院后手未见好转,而且有加重的趋势。询问患者后了解,患者直至出院后在家一直用土豆片持续湿敷,但至28日以来,渐感右手手指,手背,腕关节肿胀,活动受限不能握拳,并伴有剧烈疼痛,麻木感。当日查患者右手肿胀,手背至腕关节上10cm有压痛,皮肤呈紫红色,皮下有波动感,且表皮有多个水泡。经皮肤科及骨科,普外科会诊后,并完善手部X线检查,诊断为右手手腕部肌腱及韧带损伤,考虑为前期静脉滴注脂肪乳外渗有关。本科采用局部理疗和中药制剂止痛消炎软膏(由独活、芒硝、生天南星、皂荚、生草乌等配置而成)[1]外擦,并用头孢抗生素抗感染治疗。2个月后,患者右手手背及腕关节皮肤颜色正常,质软,肿胀消失,但是腕关节活动受限。

2 护理

2.1输液前的护理 静脉穿刺对皮肤的刺激时在所难免的,护士在选择血管时,应尽可能的选择粗,直,弹性好,充盈度好的血管及便于活动的位置,避免细,弯,弹性差的血管及关节活动的位置。输液完毕拔针后注意保护好血管,延长静脉使用的时间,避免对患者造成医源性损害,同时对静脉输液外渗做到预先告知及做好预先防范措施,一旦发生外渗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2]尽量将损害降至最低。

了解药物的作用 查看药物使用说明得知:本品是由注射大豆油经注射用卵磷脂乳化并加注射用甘油制成的灭菌乳状液体为能量补充药,其中卵磷脂可辅助可辅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及小儿湿疹,神经衰弱症。也是静脉营养的组成部分之一,为机体提供能量和必须脂肪酸。输入速度宜慢,250ml的输注时间不得少于4h。但休克及严重脂质代谢紊乱(高脂血症)血栓患者禁用。此药长期输注或外渗可发生静脉炎,血管痛或出血倾向。

临床护士须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熟练的技术。输液前了解药物的毒副作用,特别是针对中老年及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应特别注意观察,若出现外渗须立即处理,记录,上报及追踪,保证患者的治疗安全。

输液中的护理 输液时,速度宜慢,匀速,控制在15~30滴/min,最好采用输液泵。同时在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用药时的反应,包括输液速度和局部反应。一旦发生液体不滴但注射部位无肿胀时,切忌不可盲目的随意调整针头位置及挤回血,应用注射器抽生理盐水回抽,查看针头是否在血管内或者针头堵塞。如果出现堵塞或者外渗,应拔针,更换穿刺部位重新穿刺,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堵塞时不可强行推注生理盐水或挤压输液器管道进行疏通。

心理护理 护士应详细全面的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讲解脂肪乳的药理作用和注意事项,外渗后可能引起的并发症症状及具体的观察方法,增强其心理紧张的适应能力,使其做好看护工作,同时给予心理疏导,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3]。

3 讨论

3.1 脂肪乳时白色乳状液体,是以大豆油为基础组成的水包抽型注射液。脂肪乳外渗会引起组织化学毒性作用,造成组织损伤[4]。

3.2采用物理疗法及运动疗法 不仅有活血化瘀,锻炼患者促使关节松动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锻炼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延展性和韧性,有利于关节结构的恢复及滑膜液流动,从而改善软骨的营养,利于患肢的感觉传导。

4 小结

护士在静脉输液时应正确选择血管,加强巡视,主动预防和减慢静脉输液渗漏的发生和发展,及时记录并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和处理情况,保证患者用药安全,一旦发生输液外渗须根据药物的PH值,性质,浓度,渗透压及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等因素来综合考虑[5]。处理方法既要最低限度的防止组织受损,又要使患者容易接受,护理人员操作方便。

参考文献:

[1]张,张莉.乙醇加镇痛消炎软膏外敷治疗患儿输液外渗漏[J].护理学杂志,2006,21(23):40-41.

[2]贾玉娟,张玉梅.提高护理风险意识,降低护理风险[J].中外健康文摘(医药卫生版),2008,5(5):569.

[3]秦毅琳,黄道育.1例静滴阿霉素外渗的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5月下旬),2012,5:141.

[4]张辉兰.脂肪乳注射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要点[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4):31.

[5]李凤辉,苏国兵,尹忠元,等.静脉输液渗漏护理方法探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07,12:32.编辑/王敏

上一篇: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应用于老年性肺气肿并呼吸... 下一篇:健康教育在产科护理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