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与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发展史

时间:2022-05-24 03:11:56

“现实主义”与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发展史

摘 要:众所周知,现代电影诞生于1895年12月28日,电影的发明者是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他们可以被称作现实主义电影的先驱。也正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思潮一样,“现实主义”在各国的文化发展中都得到了或多或少的宏扬,现实主义电影也正是在这一概念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孕育而生的。早期的现实主义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对现代现实主义电影的成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与推动作用。本文拟在对“现实主义”的概念进行梳理的前提下,归纳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史,为进一步研究做好铺垫。

关键词:现实主义;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发展史

一、“现实主义”的概念

“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术语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4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在19世纪欧洲的现实主义运动中,得到了最为直接的迸发。它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通俗来讲,“现实主义”与“形式主义”或“浪漫主义”相对。它的主要特征有:

第一,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术语的最根本意义。它提倡客观地观察自然、生活和社会,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精确地进行描写,真实地再现生活的本质,从而自然地表现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情感。达米安·格兰特用“应合”来解释现实主义的客观性成规,称应合为一种艺术的认真心理,“如果艺术忽视或贬低外在现实,并仅为想象而存在,这个认真心理就要提出抗议”。

第二,广为人知的典型理论。它不仅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构成生动逼真的生活画面,以局部的真实,体现出整体的真实,而且要求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把现实生活典型化。典型论欲求解决的即是人物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问题。

第三,历史性的要求。简单地说,现实主义的历史性即是要求真实摹写复杂的社会关系,并且反映出复杂的社会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现实主义的历史性要求,实质上是以摹写人的社会经验和社会本身的结构为艺术原则。现实主义确认:对社会现实观察得越仔细研究得越深入,对事件及细节的相互关系和矛盾运动理解得越透彻,就越能获得真实的力量。

纵观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现实主义”艺术无不伴随左右。在经过长时间的文化洗礼中,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纷纷为这一文化概念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包括法国、苏联、意大利等,这些国家所孕育出来的现实主义思潮,为世界各国的现实主义发展做出了榜样。其中,二战结束之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思潮最受人关注,它一经出现就产生了令人震惊的效果,其原因并不仅仅在于这一学派异军突起于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面临全面崩溃的一个法西斯主义国家,更重要的是它以崭新的独特的表现风貌,突破了以往西方艺术的陈规。这一时期,现实主义电影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且对现实主义电影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无论在文学方面还是电影方面,艺术创作的源泉都以真人真事为题材,充斥着浓厚的社会气息:它反对战争;反对饥饿;反对贫困和失业;也反对家庭的解体和堕落。艺术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新现实主义”正是在这样一个受尽法西斯暴政折磨的国家孕育而生,真实再现了当时意大利人民的痛苦与绝望,这样的出现,并不做作,是一种精神被压迫到极限的迸发,艺术家们无法抗拒地选择了身边唾手可得的题材,这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反抗与批判。以电影为例,“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有《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偷自行车的人》(1948),《橄榄树下无和平》(1952)等。对照中国当今社会现实主义流派的发展趋势,虽不再充满战争与鲜血,却又何尝不是无法抗拒地选择了身边最为现实的灵感呢?

二、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发展史

1905年,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诞生,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而现实主义作为一种人文精神,须臾不得违背。它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方法,任何时候都应成为“百花齐放”苑囿中重要的一枝。研究者们对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有不同的归纳方式,通过笔者自己的总结,认为应把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归结为6个发展阶段:

1、20世纪20年代以教化性、戏剧性、情节性为主要特点的古装片、武侠片、神怪片,是第1代导演最为活跃的时期。代表人物张石川、郑正秋。

2、30—40年代,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兴盛的时期。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电影从默片走向了有声电影;在表现内容上,中国电影开始触及社会生活现状。由于这个时期正是中国社会贫穷落后以及被日本侵略的最艰苦的日子,中国第2代导演不得不面对现实,采取批判与积极的态度,更勇于为社会上受压迫的阶层呐喊。这个时期是左翼电影运动兴起的时候,左翼电影人第一次在电影界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他们把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和革命文艺倾向性结合起来,开创了中国电影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这一点正好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点相符合。代表作有《马路天使》。也不能不提《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当时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导演,其中蔡楚生,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

3、50年代—70年代中后期,现实主义、英雄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成为电影的主流。这个时期的现实主义却更多的添加了虚构的成分。在以“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硬秆子下,第3代导演拍摄了许多以革命和劳动为题材的电影,这个时段的电影是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蒙太奇和戏剧式的叙事结构都没有被排除在外,被后来的评论家称作“假大空”。不过,《白毛女》、《李双双》等,也因为其鲜明深刻的现实主义品格,成为时代的真实缩写代表人物有谢晋等。

4、70年代后期—80年代中期,第4代导演选择了巴赞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为他们的同路人。反虚假、反矫情、反粗糙地实实在在地体现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完全是平民化的视觉,比起前几个时代以政治标准为主,这个时代开始转向艺术的视角,对人伦情感和生命意义的反思等。是纪实主义电影发展的高峰时期。代表作有《人到中年》、《邻居》等。代表人物:黄健中、谢飞。

5、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是第5代导演活跃的时期。这一阶段除了秉承上述提到的人文关怀和文化的探析之外,更增添了对艺术的追求。在揭示时代生活矛盾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十分大胆的突破。通过生动鲜明的典型化形象,使广大观众与影片中的人物在思想感情上息息相通,进而爱憎、思考、同情或批判。代表人物:张艺谋、陈凯歌。

6、90年代至今,是第5代及第6代导演“百花齐放”的年代。第6代导演是带着无数的怀疑进入社会的,相比第5代导演,他们身上明显缺少了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他们对生活的思考与现实结合得更紧密,具有个性和都市气息。代表人物:贾樟柯、张元等。

在漫长的现实主义电影发展史中,我们不断吸取前人的经验,总结与分析,渐渐迎来了电影的新时代。从第5代导演开始在荧幕上活跃时起,也就是80年代后期,中国现实主义电影也渐渐步入了转型期。(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红丽.浅析主旋律电影的娱乐化趋向[J].电影评介.2011(09)

[2]马然.转变中的中国“都市一代”电影:全球时代中国“电影节电影”的文化面向[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3]张慧瑜.独立制片电影中的人文关怀与平民视域[J].艺术评论.2008(03)

上一篇:太极拳对中国古典舞身韵中“身法、韵律”的帮... 下一篇:浅析马勺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衰落与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