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背景下信用违约互换的缺陷

时间:2022-05-23 08:44:07

浅析当前背景下信用违约互换的缺陷

【摘 要】在2008年以来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导致大量金融机构陷入危机中的最重要一类衍生金融产品就是信用违约互换(CDS)。本文将通过简要分析信用违约互换的作用机制,探讨信用违约互换如何对此次金融危机推波助澜,进而分析信用违约互换的缺陷。

【关键词】当前经济潜在危机;信用违约互换;缺陷

一、信用违约互换含义

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又称为信用违约掉期,也叫贷款违约保险,是目前全球交易最为广泛的场外信用衍生品。ISDA(国际互换和衍生品协会)于1998年创立了标准化的信用违约互换合约,在此之后,CDS交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信用违约互换的出现解决了信用风险的流动性问题,使得信用风险可以像市场风险一样进行交易,从而转移担保方风险,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发行债券的难度和成本。信用违约互换是国外债券市场中最常见的信用衍生产品。在信用违约互换交易中,其中希望规避信用风险的一方称为信用保护购买方,而另一方即愿意承担信用风险,向风险规避方提供信用保护的一方称为信用保护出售方,违约互换购买者将定期向违约互换出售者支付一定费用(称为信用违约互换点差),而一旦出现信用类事件(主要指债券主体无法偿付),违约互换购买者将有权利将债券以面值递送给违约互换出售者,有效规避信用风险。

二、信用违约互换作用原理

购买信用保护的一方称为风险保护买方,承担风险的一方称为风险保护的卖方。双方合约规定,如果金融资产没有出现违约情况,则买家向卖家定期支付“保险费”:反之,如果发生信用违约风险,则卖家承担买家的资产损失。购买CDS的费用支付一般采取按季支付的形式,支付金额一般是保护金额的一定百分比。购买CDS保护的主要是大量持有金融资产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而卖信用违约保护的一般是保险公司,对冲基金,也包括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合约双方可只有转让合约。当损失发生时,一般采取“现金交割”或者“实物交割”,即以卖方以现金补齐买房的损失。或者,以卖方的承诺,按票面价值全额购买卖方的资产损失。信用违约风险是双方俊事先认可的事件。其中,包括金融资产的债务方破产清偿、债务方无法按期支付利息、债务违约导致的债权方要求召回债务本金和要求提前还款、资产重组等。

三、信用违约互换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机制

在美国,住房递延贷款大致可以分为五类:优级贷款,Alt-A贷款,次级贷款,住房权益贷款,机构担保贷款。1995年以来,由于美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同时贷款利率相对较低,导致金融机构大量发行次级按揭贷款;到2007年年初,这些贷款大约为1.2万亿美元,占全部按揭贷款的14%左右。由于担心房地产市场泡沫过大,自2004年6月开始,美联储连续加息17次,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5.25%。2006年6月以后,美国房地产价格出现了负增长,美国住房市场大幅降温。这一系列变化,导致贷款人还款压力迅速增大,房市低迷又使借款人无法通过房产增值,重新融资来减轻债务负担,次级贷款者的资金链出现断裂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随着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的上升,次级贷款支持的金融产品,因基础资产出现问题,导致大量的拥有此类产品的机构投资者出现了大规模亏损。在CDS次级贷款违约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使得拥有CDS的金融机构蒙受大量的损失,资金链断裂,因此,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使得众多的金融机构面临破产的边缘。

四、信用违约互换的主要缺陷

CDS交易的危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具有高度的杠杆性。信用保护买房只需要支付少量的保费,最多可以获得等于名义金额的赔偿,一但参考产品信用等级出现微小变化时,CDS的保费价格就会剧烈波动。例如,在各国国债CDS中,名义金额居首位的西班牙国债CDS,起保护价格在2007年9月初仅为4.7万美元,杠杆效应的倍数超过了200倍。第二,由于信用保护的买房并不需要真正持有作为参考的信用工具,因此,特定信用工具可能同时在多起交易中被当做CDS的参考,这样,就极大地放大了风险,在危机发生时,市场往往会出现极大地恐慌,从而过高的估计了涉嫌金额。第三,由于场外市场缺乏充分的信息披露和监管,交易者并不清楚自己的交易对手卷入了多少次类交易,因此,在交易期间,一旦发生引用违约风险,都会一起市场交易者之间的互相猜疑。

有以上分析可知,信用违约互换的场外交易特征以及过快的交易特征是导致信用危机放大的重要原因。因此,在金融监管中,加强金融衍生产品,尤其是像信用违约互换此类在市场上占有绝对大多数份额的金融衍生产品监管,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具有深远性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证券市场基础知识.2011

[2]邓斌,张涤新.金融危机背景下信用违约呼唤道德风险研究[J].经济评论.2011(1)

[3]项小军.一类信用违约互换定价模型研究[J].企业导报.2010(1)

[4]陈斌.美国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动荡的机理与启示[J].南方金融.2010

上一篇: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制度相关理论问题之探讨 下一篇:基于SAS杭州水脉旅游地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