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难与政府财政投入

时间:2022-05-23 03:03:08

上学难与政府财政投入

摘 要: 上学难是一个百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个问题在教育的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表现。上学难不仅会危害弱势群体,危害教育事业本身,更会危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学难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目标的实现,是解决上学难的关键。

关键词: 上学难 政府财政投入 财政性教育经费 GDP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教育办得好不好是关系到民族兴衰、国家存亡的大事。”我国的教育事业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然而也存在不少问题,有的问题还非常严重。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不但会危及教育事业本身,而且将危及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上学难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由教育资源不足引起的上幼儿园难现象;二是由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引起的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择校”现象;三是由过度扩招和过高的学费引起的上大学难现象。

关于上幼儿园难问题,温总理特别关注,现在已经得到了缓解。主要措施是国家新建5所师专培养幼儿教师,各地改扩建和新建了一批幼儿园。

关于“择校”现象,现在正在探索和解决之中: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

下面着重探讨高等教育领域的上学难问题。这个问题在前几年曾经非常严重,教育部曾发文要求建立“绿色通道”,“决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随着学费的趋稳和人们收入的增长,现在上学难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但农村生源的学生,特别是家庭困难学生的上学难问题仍然亟待解决。自1998年高等学校扩招以来,高昂的学费使得广大人民群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再加上就业难,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信心大为降低。这一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然而中国教育的发展现状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令人担忧。如何让国民读得起书、找得到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得不认真思考和妥善解决的问题。

一、上学难的现状

南昌大学高筱青等教授指出,全国高校生均学费已经从1995年800元左右上涨到2004年的5000元左右;住宿费从1995年的270元左右上涨到2004年的1000―1200元。再加上吃饭、穿衣等,平均每个大学生每年费用在10000元左右,四年大学需要4万元左右。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分别为9422元和2936元,以此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可支配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这还没有考虑吃饭、穿衣、住房、医疗、养老等费用。据调查,有25%的中学生表示“不愿再升入大学”,原因是“家庭负担不了上学的费用”。而农村辍学在家的中学生高达30%以上。

有两个例子值得一提。一个例子是,2003年,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SSIC)就高校收费大幅上涨后人们的看法问题,在北京、天津、广州三地对1000位学生家长做了专项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对于高校当时出台的新学费收费标准,高达58%的被调查者表示该收费标准不合理,难以接受。另一个例子是,2005年英国《观察家报》的报道称,其一家独立组织――“教育政策研究所”公布了“全球高等教育排行榜”,日本成为学费开支最昂贵的国家。从绝对数字上看,日本的学费可能的确是世界最高,每人一年教育总支出8930英镑,包括学费和生活开支。按1英镑相当于12.34元人民币的汇率计算,每人一年费用为11万元人民币。但是比较绝对数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要充分考虑的是相对购买力。旅美学者薛涌在2005年6月1日的《东方早报》写道:从人均GDP计算,中国仅在1000美元上下,美国则为3.6万美元,日本也超过3.1万美元,分别是我们的36倍和31倍。考虑到日本的人均GDP是我们的31倍,那么从支付比例看,其支付11万元仅相当于我国居民支付3550元。而我国现阶段大学费用支出,包括学费、食宿费等所有开支平均每年在1万元以上。也就是说,从支付比例看,中国现阶段大学支出是世界最高(除中国以外)的3倍。

二、上学难的危害

上学难的危害,首先是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教育公平是人类的美好愿望,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世界人权宣言》确立了“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能力)而对一切人平等开放”的原则。这条原则体现了教育公平的重要内涵,即受教育机会均等和能力与教育资源分配对等的原则。在免费高等教育政策下,由于教育投入有限,使得整个高等教育规模与适龄人口的比例极不协调,造成受教育机会很少的不公平局面。但是学费过高的政策,则会加剧城乡间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的不公平。首先,部分农村学生特别是贫困生被挡在了大学的门槛之外。其次,能上学的农村学生也只能选择较差的学校和就业情况不好的低收费专业,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前景。

其次,上学难会影响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从而影响到国家的“人才强国”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目标”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人才,或曰人力资源,是一个民族经济、科技、社会、政治、军事、文化、体育、卫生等各个领域发展的基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关键,因而,上学难对一个社会的危害是长时期和宽领域的,是深远和系统性的。

最后,上学难问题还影响到困难学生家庭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特别是对于来自农村的特困生,四年的上学费用近4万,可能相当于整个家庭10年的纯收入。有的家庭因为供孩子读书,节衣缩食,甚至债台高筑。他们感叹“考大学难,上大学更难”。可是这么高昂的代价换来的却可能是“毕业即失业”的沉重结果,因为这些年的初次就业率都只有70%左右,与“上学难”并列的还有一个“就业难”。这些问题值得大家思考。

三、上学难的根源

上学难这一“顽疾”的病根主要是公共财政投入不足。

公共教育经费(相当于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是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一个关键概念。从国际上看,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例,通常是衡量一个国家支持教育事业努力程度的重要指标。

从横向来看,据世界银行测算,2000年全世界该比例平均为4.4%。其中,高收入国家平均为5.3%,如法国5.8%,美国5.6%,德国4.6%,英国4.5%,多数西北欧国家在5%以上;中上等收入国家平均为4.4%,如墨西哥5.1%,巴西4.7%;中下等收入国家平均为4.6%,如俄罗斯4.4%,菲律宾4.2%。而我国为2.58%。2005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见表1),世界平均为4.60%;高收入国家平均为4.93%,其中美国为5.34%;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4.44%,其中俄联邦为3.77%,而我国为2.82%。2009年我国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比重为3.59%,低于世界各国5%的平均水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从纵向来看(见表2),我国2000―2009年10年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2.58%―3.59%,尚未达到4%。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每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必须严肃地对待教育投入的问题,真正使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落到实处。因为这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关乎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史教训实在太深刻了。

四、解决上学难的关键在于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目标的实现

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但是这个目标至今也未能实现。

教育作为一种公共品,都是由政府“买单”,世界各国,概莫能外。从对教育的投入上可以看出政府对教育的态度。有9000亿的“三公”(公款吃喝、公车消费和公费旅游)开支,没有“4%”的教育投入,我们确实该反思“执政理念”的问题。对政府而言,“科教兴国”的国家战略到底是落实在语言上,还是落实在行动上?这涉及政府的公信力,更重要的是涉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能否实现。

2009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及《十二・五规划》均明确提出,2012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4%。2010年我国的GDP近40万亿元人民币,国家财政收入超过8万亿,只要国家对教育增加GDP1%(相当于财政收入的5%)的投入,就能增加4000亿元教育经费。而若这笔经费的20%用于学前教育、20%用于义务教育,25%用于高中教育,25%用于高等教育,读书难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比如,4000亿的25%就是1000亿,这笔经费若用于解决高等教育的学费问题,就能把2232万高校在校生年均6000元的学费标准降至一半以下,这样就能解决高等教育中读书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兴佑,刘汝文.解决上学难、就业难的思考.中国物价,2007年第10期.

[2]高兴佑,郭昀.关于上学难就业难的思考.文教资料,2008年第24期.

[3]贾静.略论高校扩招涨价依据的偏失.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4]申欣照.上大学到底该交多少学费.中国社会导刊,2005年第21期.

[5]吴冬才.关于高等教育收费改革的思考.价格月刊,2005年第4期.

[6]孟大虎.大学学费问题的理性剖析:教育经济学的视角.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7]杨曾宪.“上学难”“就业难”与中国高教危机.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第1期(上).

[8]马晓强.“科尔曼报告”述评――兼论对我国解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的启示.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

[9]张正.“上学难、读书贵、乱收费“问题探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5期.

[10]熊筱燕,王鲁沛.提供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的对策思考.江苏高教,2010年第6期.

[11]严羽.“三公消费”一年9000亿元的黑洞.价格与市场,2006年第9期.

[12]余英.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国际比较――兼评中国高等教育学费标准的政策依据.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13]熊丙奇.涨学费是“把穷人赶下车”.人民日报,2008年1月16日第11版.

[14]陈月飞.就业难和上学贵的双重压力引出疑虑――农村孩子上大学的“价值尴尬”.新华日报,2009年4月21日第A06版.

[15]伍海泉.公平与效率:高等教育学费定价的双重目标与追求.光明日报,2010年6月6日第7版.

[1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民日报,2010年7月30日第13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统计软件辅助《生物统计学》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下一篇:蛋白质组学教学中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