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时间:2022-05-23 12:10:29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这是对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彻底摒弃。传统教学过于重视教师教的地位,而忽视学生的学,将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次要从属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是被加工的教育对象,课堂教学完全是教师一个人自导自演的舞台剧,完全将学生排斥在教学之外。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所学到的永远只是现成的结论型知识,只能浮于对知识的肤浅记忆层次,而根本谈不上理解与运用。现代建构主义学说提出,学生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客体,而是主动构建信息的主体,他们拥有绝对的学习权与主动权,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体。新课程更加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出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以学习主体身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传统教学的讲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来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呢?笔者现结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具体的教学实践来展开论述。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何为乐之?乐之是一种愉悦心态下进行的主动学习,是对学习本身的积极认可,对学习浓厚的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要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就必须要建立在学生对语文学习浓厚的兴趣基础之上。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参与、主体参与的主观意愿。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由课前的散漫状态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以饱满的学习热情与积极的学习行为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一)形象导入

初中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正处于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来自于形象事物。针对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我设计形象导入,以图片、插图、多媒体、实物、模型等形象直观的事物来导入新课,使得教学更具形象性与直观性,这样更能激起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激情导入

新课程更加关注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法、句型等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提升学生情感。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本所包含的情感,我们要研究语言艺术与教学技巧,以语言、情境、音频与视频等来渲染氛围,将学生带入文本所描绘的特定情境中,为教学打下坚实的情感基调。这样更利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更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主旨,更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趣味导入

新鲜有趣的内容与形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因此,在设计导入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导入本身的趣味性,我们要学会运用故事、游戏、多媒体、综合活动等丰富的形式来增强导入本身的趣味性与艺术性,使教学更具新颖性,以此来吸引学生、带动学生、激发学生。

二、精心设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提问是教师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运用得当会成为教学制胜的法宝。从形式上来说,整个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教学的主线。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我们就要学会运用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关注,让学生拥有更多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当然,并不是什么样的问题都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以下几点原则。

(一)探索性

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这样问题才能更好地为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服务,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问题。这也就是说,问题本身要具有探索性,只有具有探索性,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与关注,延伸学生的认知空间,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这样的问题才能真正起到开发学生智力、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以文本为依托,同时又能突破教材与教室的限制,从而开辟更为宽广的学习空间。

(二)启发性

正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也要充分考虑到问题本身的启发性,要在学生思维受阻处、知识的关键处提问,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面与角度,让学生能够以全新的角度来重视审视问题,进而更好地进行探究活动。

(三)层次性

学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既是教学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个性化教学的宝贵资源。单一的问题无法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只能使教学成为部分学生的学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符合不同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才能更加地切实学生的实际,才能激起全体学生学习的激情,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

三、质疑问难,提升学生认知活动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而是要更多地让学生学会自主提问,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愉悦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大胆地提出个性化见解,让教学中拥有更多不同的声音。

(一)体现教学的民主性,让学生有更多参与与发表的机会

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讲堂,教师要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要充分让权,体现教学的民主,尊重学生的地位,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让讲堂能够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

(二)培养学生批判意识,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提出问题

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迷信权威,勇于挑战,善于质疑,敢于发表个人不同见解,敢于提出问题。学生只有具有了批判意识,才不会只是接受知识,而是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生活经验来提出更多的问题,产生更多不同的见解。

(三)加强扶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是要教师完全放权,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而是要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必要的启发与指导,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提出更多具有价值的问题。

(四)赏识激励,强化学生提问意识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给予学生必要的表扬与鼓励,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强化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提问更感兴趣,更有信心,进而以更大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力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强问题意识,提高提问能力。

总之,以学生为中心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喊口号上,而是要与具体的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加强实践与探索,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成为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魅力课堂。(责编 张亚欣)

上一篇: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融入新理念,打造高效课堂 下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