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合理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吁求

时间:2022-05-23 10:29:51

实践合理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吁求

摘 要 “十二五”规划与以往的五年计划相比,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就是明确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改革开放使国家面貌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仍比较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低产出”的问题任然存在,这一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显然有悖经济发展规律,同时也不符合国际发展潮流,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实行人才强国战略,发展循环经济,以合理的实践促成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 经济发展方式;实践合理性;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六个五年计划,与以往的五年计划相比,“十二五”规划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就是明确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众所周知,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201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超40.1万亿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我们忽视,经济发展的方式和合理性值得我们深思。

一、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公认,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我国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还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低产出”的问题。

首先,高投入、高消耗。我国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大大高于美国、德国、法国、印度等国家水平,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实现的,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其次,高排放、高污染。高投入、高消耗换来的高增长,必然是高排放和高污染。在我国许多地区,工业排放污染现象十分严重,废弃物排放也大大高于许多发达国家水平,污染不仅表现环境问题上,也表现在对人体的毒害上,毒奶粉等各类危害食品屡见报端。第三,低效率、低产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资源回收率低、经营和管理粗放、结构失衡的经济增长,必然导致低效率、低产出问题。第四,资源回收率低、浪费严重。我国资源回收率比较低,综合利用率也不高,许多可以利用或再利用的资源成了废弃物,一来,资源没有得到彻底利用,二来,造成不必要的环境污染。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有待改革发展。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吁求

当前,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为特征的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显然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瓶颈,为使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一条科学发展的路子。

首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建国以来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选择了以重工业为中心、高积累、高速度的发展战略,随着经济的向前发展,一系列问题就此出现: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耗费高、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等。众所周知,我国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以此同时,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也随之增加,因此,我们必须转变当下的经济增长方式,进入一个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化时期。

其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是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投入为基础的,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不仅难以为继,而且会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况且生态环境的恶化超过一定的生态阂值就可能成为对环境的不可逆的破坏,经济发展应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再次,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适应国际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对外开放程度还在进一步加大,国内市场正逐步同国际市场接轨,但目前国际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我国要想占领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就必须提高我国产品的生产方式以及品质,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长久立足。

三、实践合理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现实国情不允许我们继续走粗放式增长的道路。要想避免和克服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诸多问题, 就必须以合理实践促成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所谓合理性,在甘绍平先生看来,其基本内涵是:“ 基于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幸福的原则,来选择和调节人类行为的能力,按照这一定义,合理性就不仅体现在人们对目的和手段之间关系的调节上,而且也体现在人们对这一目的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上,体现在人们对行为的结果的预见和权衡上,体现在人们对自己信念的确定,对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处理上”。显然,合理性问题不是一个脱离实践的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由实践本身提出来并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解决的问题。不仅如此,合理性本身就包含实践的合理性问题,实践的合理性是合理性中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形式。所谓实践的合理性即人从自身合理的需要和目的出发,根据对客观世界所做的正确认识和合理评价,改造客观世界以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活动能力。

1.必须牢牢抓住技术进步这个关键,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高投入、高消耗型的增长方式在一定阶段确实发挥了其显著作用,但是现在我国的成本优势正在消失,“人口红利”已经吃尽,因而,这种以成本优势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能再维系了,必须要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即从以成本优势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向以技术创新为特征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经济集约增长的实质是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 而这关键取决于科技进步,因此,要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要利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成果推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与此同时,坚定不移地淘汰落后产能。

2.要用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对人与环境、资源的关系进行再认识

观念创新是推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从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入手。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人,因此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统帅经济发展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当前我国许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高排放高污染问题严重,此种经济增长方式背离了“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观,已成为我们当前经济生活中许多矛盾和问题的症结所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探索与开创一条新的经济发展道路已势在必行,应将以物质财富的扩张为中心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尽快转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人本经济发展模式;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加紧研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GDP核算体系;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绿色消费观念,积极倡导环保型生产、生活模式,使全社会真正树立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增强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3.加紧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为的是人,要依靠的同样也是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的的低效率低产出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相关人才,因此要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充分认识教育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在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4.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发展循环经济结合起来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依赖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经济运行方式是 “资源—产品—废弃物”,如果继续沿用这种发展模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因此,必须倡导循环经济方式,坚决扭转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状况。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是“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循环往复,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价值取向,根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节能降耗、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全面且深入的改革——“政府主导”是模式还是改革对象[M].学术月刊,2011(8).

上一篇:民办高校学生的素质情况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下一篇: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