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活”在群众粉丝中

时间:2022-05-23 03:51:43

让文化“活”在群众粉丝中

“浪漫之城”珠海近来上演了一场“倾城之恋”,16万市民挤满景山路,欣赏隆重登场的民间艺术大巡游。这次元宵民间艺术大巡游,邀请了鹤舞、飘色、醒狮、地色、秧歌、腰鼓、马队等30个节目,共同组成了一盘精雕细琢的艺术盛宴。其中还有来自香港和澳门的表演队伍。

如果将文化比作一条鱼,群众就是“养鱼的活水”,有了更多热心观众的推动,有了更多文化狂热者和迷恋者的精神支持、呐喊助威,文化尤其是地域特色浓郁而又魅力无穷的文化资源,才能真正走下神坛,走向千家万户。当深厚文化能成为一种常态走进群众,群众因为有了优良文化的滋养而变得无比幸福,文化也因为有了群众的热心支持而不断根深叶茂,这种文化资源和社会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才是推动文化发展、壮大的正常姿态,才是文化反哺群众、造福群众的本色所在。

如今,文化冷落现象在不少地方仍然存在,比如敦煌在中国而敦煌学研究在日本。又如,对于非物质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将濒临灭绝的文化保存保留下来。这种做法当然没有错。可接下来的事情就让人费解了,文化资源花巨资保留下来后,就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固定、凝固下来了,或保存在博物馆中,或停留在声像资料中,文化资源成了“文化化石”,一重视,就认真挖掘,挖掘完后就摆放到历史博物馆成为“文化文物”,大大违背了文化挖掘和保留的初衷,“失去了传承人,遗产就变成死的东西,就没有保护的价值了”。总理说,“今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文脉。我们不仅要保护,也要继承、发扬和创新”。换言之,文化保留的目的不是为了存根,而是为了发扬;不是为了封存,而是为了发扬光大;不是为了凝固,而是为了更鲜活和活灵活现。

所以,从这个层面认识珠海市的“文化大巡游”,让井岸醒狮、白蕉“水上婚嫁”花车、白蕉水乡风情表演、乾务地色“元春省亲”等等释放出诱人的文化魅力,具有积极的价值意义和导向意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资源在民间艺人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精心演绎中,变幻出非凡而迷人的文化魅力,文化作为精神产品的哺育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为什么一次民间艺术巡游活动竟然能吸引16万多人的参加,说白一点是因为群众想“看稀罕”,说得专业一点,就是文化磁力拽住了群众,群众才身不由己、情不自禁的陶醉在文化琼液中。文化有了魅力,群众才能钟情。

粉丝文化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政府在注重开发、保护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更要从“活”字上下功夫,可以让各级政府的文化职能部门组织基层民俗活动,让文化绝活走出博物馆,走向火热生活;走出书斋,展现在大众和媒体面前,培养更多民间文化“追星族”。如此,社会才能孕育出更多文化瑰宝,精神发展才能得到更多和谐因子。

上一篇:看老外如何开餐馆 下一篇:学挪威教育的“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