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动态性新闻“动”起来

时间:2022-05-22 12:15:24

让非动态性新闻“动”起来

非动态性新闻,顾名思义,相对于那些时效性强的动态新闻而言,是指那些时效性不是很强,或者是未被人知道,或者是反映事物发展变化阶段性、概貌性、经验性、典型性的报道,如人物新闻、经验性新闻等。

在当今社会分工细化,在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人们早已厌倦那种“谁写谁看、写谁谁看”、反映“一村一店、一乡一县”的一般性工作经验稿件。2004年5月,我们曾做过一个统计,发现在全省地市通讯员来稿中,70%以上均属于此类稿件,这也是《河南日报》改扩版以后,通讯员稿件难上的主要原因之一。

事实上,非动态新闻,其中内含许多受众关心的信息,好新闻往往也隐藏在那些看似“无用”的信息背后。这就需要我们以灵活的方法审视素材,寻找引人注目的闪光点。在正确的舆论引导下,让内容的丰富性和新闻的多样性有机结合,让静的动起来,使原本抽象生硬的变得具体可感,通过创新表现手法,在“盲区”中掘出大量新闻“富矿”。

梳理资源提炼亮点

非动态新闻往往面对的是一堆材料和千人一面的做法,一不留神便陷入“一情况、二做法、三经验、四结局”的窠臼。新闻重发现,经验性新闻若想绕开老一套,必须注意对主题进行提炼,结构上要有变化,语言上做到新颖。

2005年5月16日,《河南日报》一版头题刊载了一篇《鄢陵:六成农民工从事较高技术工种》一文,这是一篇非动态性的新闻报道。由于此文选材巧妙、视角新颖,善用对比、白描等写作技巧,给人以清风扑面的感觉。

发展劳务经济是加快河南经济发展、实现中原崛起的一项战略举措。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鄢陵县近70%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其中60%的务工农民从事的是收入相对较高的技术工种。但如果单纯报道这些内容,就会显得过于生硬、枯燥无味,并且会淹没其中的新闻价值。

鉴于此,作者认真梳理素材,决定舍弃大量存在的一般性务工农民的故事,而是选取了独有的一个打工行业――影视打工中的农民工的故事。虽然影视打工者在鄢陵劳务经济中所占分量很小,但却非常具有戏剧性――农民身份的粗糙感与影视艺术的细腻感的巨大反差,使报道的可读性大大增强。

在写作上,文章给我留下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开头部分的导语可谓匠心独运却又不露斧凿之迹。导语只有寥寥40多个字,采用了白描和反衬的手法,勾画出农民打工族中的一个“另类”:“留一头齐肩长发,穿一身名牌服饰,鄢陵县张桥乡农民曹伟给人的第一印象有些特别”。外表和行头与他的民工身份形成了落差和反衬,同时还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这个人打的是什么工?与文章主题有何联系?新闻“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目的达到了。二是对素材的精当选取,同是讲故事,怎么讲才能更引人入胜,更有效地深化主题?这取决于作者的新闻敏感度和语言的表现力,作者之所以选择一位在该县民工族中人数并不算多的影视打工者作为主要描述对象,其用意就在于能够在一开始就给读者造成小小的“意外”。

小处落笔大处拓展

非动态性新闻虽不占时间新、内容新的先机,但可以在思想新、观点新、写法新上争取优势。“滴水之中见太阳”,角度选得小,新闻往往挖得深;角度选得大,必然要讲做法和效果,这样一来,事实只能作为例子来写,结果好材料淹没在观点当中,新闻就成为“观点+例子+数字”的八股文。

2005年12月21日《参考消息》一版头题发表了一篇题为《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的文章,这显然也是一个非动态报道,2000多字的文章,一开头便被吸引,随着叙述的深入,令人欲罢不能。原因何在?在于故事的魅力,在于它以人性化视角,小处落笔大处拓展,让导向和观点隐藏在故事里,体现在细节上。

出于偏见和好奇,一位美国家庭主妇在征得丈夫同意时,决定在自己的家中“踢出”中国产品。一系列的麻烦来了:儿子的鞋子小了,只好买60美元一双的意大利产品;生日蜡烛旧了,开车找了6家杂货店买不到等。在读者被这些细节搞得有点厌倦时,文章陡然一转,“4岁的儿子发起了一次反抵制运动,坚决支持中国的东西”。文章的高潮随着儿子的抵抗运动的深入而展开,作者的观点随之抛出:“没有中国产品你照样可以活下去,但是生活会越来越麻烦,代价也会越来越大。以后10年我可能都没有勇气尝试这种日子。”

文无定法以巧补拙

普利策新闻奖曾增设过一个特稿写作奖,评奖的条件是:“一篇杰出的特稿首先要关注的应该是高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文似看山不喜平”,做文如此,做新闻也不例外。

2005年5月17日华尔街中文网络刊载了《中国内陆地区饱尝成长的烦恼》一文,这是一篇将近3500字的深度报道,它用娓娓道来的普通人的故事来拨动读者心弦,除了报道本身所提供给人们的新闻事实以外,写作的风格和质量,是作品独具魅力的奥妙所在。

文章的着眼点是中国内陆地区,切入点却是内陆省份中有代表意义的江西省南昌市,讲述的是经济发展中社会上的各种浮躁现象。从岳良嗜赌如命的朋友到市民普遍的休闲方式,从民营企业家陈年代“痛并快乐”的成长经历到宣称拥有万名会员的婚介所的杨老师,从投资的乐土到暧昧的按摩院,读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种“成长”中的烦恼。

该文一开始就提纲挈领,点出今昔的对比、差异,接下来采用一个个人物、场景和故事深化主题。文中有“伏笔”、有“白描”、有“铺垫”,一个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视觉画面使叙述变得从容不迫、曲折波澜。

非动态性新闻在体裁上没有固定的形式,既可以写成消息,又可以截取非事件性素材的事件性片断做成特写;既可以深挖素材写成细致入微的通讯,又可以选取热点做成深度报道,还可以是札记、随笔甚至是诗歌。

此外,题好一半文,精心制作标题,“亮化”文章的眼睛,同样可以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前些时期收到一篇反映淅川县农业结构调整方面的稿件,从写法上来看,仍然是老模式。但细读此文,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个县通过“老三宝”即南瓜、红薯、龙须草向“新三宝”即湖桑、黄姜和林果的种植结构调整,使当地农民人均收入在短短几年内大幅度增长。看到此,眼睛为之一亮:“老三宝”喜变“新三宝”,一篇围绕新角度,拧去水分、短小精悍的新闻就“出笼”了。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新闻编辑室)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跨媒体”时代:E纸风行天下 下一篇:通讯员时代真的结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