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震遗址“黑色旅游”资源探析

时间:2022-05-22 09:35:25

四川地震遗址“黑色旅游”资源探析

摘要:汶川“5・12”大地震后,面对灾后重建,百废待兴,全面恢复灾区旅游经济以及在灾区开展“黑色旅游”的呼声渐起。本文从“黑色旅游”的概念与四川地震遗迹旅游资源的类别归属和特点入手,围绕在四川开发地震遗迹类“黑色旅游”资源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对策。

关键词:四川地震;黑色旅游;旅游资源;开发与问题

作者简介:杨方琳(1978-),女,重庆人,四川管理职业学院工商旅游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6―0011―03

汶川“5・12”大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巨大伤痛的同时,也给四川旅游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抗震救灾第一阶段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四川地震灾区正在重建的道路上艰难前进。废墟、变形的山脉等地震遗存提醒活着的人们曾经发生的一切。在党中央、全国人民的帮助下,地震灾区已经圈定4个地震遗址公园的范围,随着震后旅游业的逐步复兴,“黑色旅游”、“地震遗址旅游”等名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

一、“黑色旅游”的概念

黑色旅游是指到死亡、灾难、痛苦、恐怖事件或悲剧发生地旅游的一种现象。黑色旅游开发有利于提升旅游地形象,增强旅游产品的公益性和学习性,是旅游开发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从资源构成看,我国可供开发的黑色旅游资源包括地震遗迹游、飓风袭后游、海啸遗址游、洪水泛滥遗址游、火山进发遗址游、森林砍伐后教育游、战争纪念地游、大屠杀纪念馆或纪念地游、空难或车祸警示游、危害物质外泄劫后游等。由此,可以把黑色旅游定义为:旅游者通过对灾难发生地的旅游景点或模拟构造的灾难场景进行游览和体验,了解灾难的过程以及相关知识,并使当地获得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一种旅游活动。

到灾难地旅游,固然是残酷悲惨的,但黑色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地学观览、科学考察、灾史研究、科普宣传和警世教育等多种功能价值。通过旅游开发。可以成为人们了解自然和认识灾难的窗口,使旅游者心灵受到震撼,认识到天灾的不可抗拒和人为灾难的残酷性,从而提高人们对灾难预防与应对的意识和能力,并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效益的统一。因此,开发黑色旅游有着特殊的、深远的意义。

二、四川地震遗址“黑色旅游资源”的特点

(一)类别归属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8972-2003),学术界将我国旅游资源分为8个主类,31个分类,155个基本类型。严格说,地震遗址类“黑色旅游资源”是一种复合型旅游资源,主要涵盖4种资源类别。

ADC型,即地文景观大类、自然变动遗迹亚类中的地震遗迹类。很多学者认为,地震遗址类旅游资源就是这个类型。此类地震遗迹是指地球局部震动或颤动后遗留的痕迹。地震遗迹旅游资源的分布与地震发生地一致,即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方,才可能产生地震遗迹类旅游资源。此类旅游资源不仅包括地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造成的破坏痕迹,还包括人类改造地震遗迹而形成的震后建设新貌和各种纪念性的地震标志。将地震遗迹旅游资源开发成景点后,可以普及地震预防知识,推广抗震措施,开展地震科学考察。

EBF型,即遗址遗迹大类、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亚类中的废城与聚落遗迹类。废城与聚落遗址是指已经消失或废置的城镇、村落、屋舍等居住地建筑及设施。有些废城与聚落遗址就是指某种重大的突发性灾害事件造成的遗迹。

FDD型,即建筑与设施大类、居住与社区亚类中的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类。因地震而在震后建立的纪念性建筑,即属于历史纪念建筑类旅游资源。

HAB型,即人文活动大类、人事记录亚类中的事件类。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大量的英雄事迹,还有诸多感人场面,将这些事迹和场面用影音资料保存,或收藏英雄的纪念品等,这些资源都属于人事记录类。因此,地震遗址类旅游资源并不单纯的是某一种旅游资源,人们从中纪念和值得回忆的东西很多,注意到该类资源的复合性特点,有助于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全面考虑资源定向吸引力,使开发出的景点具有最高的社会效益。

(二)主要特点

地震遗址类旅游资源在满足旅游资源本身应该具有的观赏性、不可再生性、不可移动性、综合性等特点处,同时还具有以下特性:

一是科考、教育性。灾难特别是自然灾害的发生地,可以为科学考察提供良好的调研场所。完整的保留和保护灾难发生时的原始状态,能够为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有效的借鉴和案例,从而帮助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助于针对灾难预警、危机管理、应对措施等科学研究的完成。“黑色事件”在各种尺度区域的历史上往往具有重要影响和持续的吸引力,自然类黑色旅游资源体现自然界规律,折射出人类“从何处来、将向何处去”的对自身命运的哲学思考:人为类黑色旅游资源能够通过伟大的人性弘扬和传播主旋律,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提供应有的动力。黑色旅游的精神性发挥,体现了生态教育、安全教育、德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是不可替代和稀缺性。灾难发生的地点与危害程度的不同,带来黑色旅游资源的不可替代性。任何一次灾难带来的损失和伤痛记忆,都不可能出现相同的结果。因此,地震旅游资源是不可替代的,从地理构架、地貌特征的变化到对人形成的冲击是不可替代的。

三是纪念性。地震灾难为灾区群众带来不可磨灭的伤痛,同时,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人们又经历了更多的感人或悲伤的事情,这些记忆,通过地震遗址类旅游资源被保存和保留下来,对于整个社会,特别是灾区群众以及亲身经历灾难的人们来说,其纪念意义不言而喻。

四是宏观调控性。地震遗址类旅游资源是灾难留给人们的最直接、最现实的纪念,它的开发,不是任何一个人或者民间企业可以承担的。地震遗址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必须依靠政府强大的宏观调控力量,实现政府从资源的保护、遗址公园的选址,到资金的投入、舆论导向以及宣传营销、景区管理等整个流程的全面参与、调控,控制该项黑色旅游活动的健康发展。

五是审美严肃性和情感冲击性。黑色旅游活动具有审美的严肃性和情感的冲击性,是较难把握的一种旅游产品。如果人们带着幸灾乐祸的冷漠之心去看待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的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自然会受到社会舆论的道德谴责。与此同时,黑色旅游产品悲惨的场景会触及游客的神经,让游客的感情难以接受,操作不当会带来负作用。但是,黑色旅游开发一旦定位准确,就会成为灾难、灾害等负面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有效途径。

三、四川开发地震遗址“黑色旅游”的注意事项

(一)选址

第一,代表性。在此次大地震中,有很多具有代表

意义的资源内容出现,比如记录下惊天动地一刻的汉旺大钟、银厂沟合拢的山峰、沦为废墟的北川县城、大大小小分布于灾区的堰塞湖,这些遗址,不但忠实地记录下地震的强度、破坏力和对自然、社会、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变,也记录了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的各类故事、感人的场面、催人泪下的心酸、对生命的尊重等等。这些遗址,既代表着地震当时的自然变化,也对人类的心理变化进行了忠实记录。

第二,可开发性。地震痕迹并不都适合开发。有些地震痕迹,对人类来说,不但不能开发,反而具有危害。在山崩地裂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地理变化,这些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能出现对人类具有威胁的变化,比如堰塞湖。体型合适、位置适当的堰塞湖可以进行开发,而且我国地质上有很多开发成功的堰塞湖。比如新疆喀那斯湖,就是一个大型堰塞湖,现在是新疆的招牌景点。有些堰塞湖则可能威胁到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才会出现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对唐家山堰塞湖的处理方案。

第三,效益性。进行开发的地震遗址资源必须能够产生多重效益。所谓多重效益。是指经过开发的资源,在投入运营后,能够达到预期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种效益。对于地震遗址类资源而言,社会、文化和生态效益高于经济效益,但并不是不讲求经济效益。不带有多重效益目的的开发是不成功的开发。

在开发地震遗址“黑色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必须选择满足以上要求的资源,才能达到旅游开发的最终目的。目前,四川已经在国家和人民的关心下,划定了地震遗址公园的范围,并对现有遗存进行整合,选址问题基本解决。

(二)开发目的

从地震遗址类旅游资源的特点和“黑色旅游”的概念不难看出,在四川开发地震遗址类“黑色旅游”资源至少具有三大目的。一是纪念。通过开发资源纪念此次地理地质变化,同时纪念在其中不幸遇难的同胞,纪念人民面对灾难时表现出的伟大品质,纪念英雄,纪念生命的意义。二是科考。地震遗址记录地球的变化,是科考的一手资料。三是重建。家园被毁,仅有重建的决心和信心不行。在政府和人民的帮助下,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道路还很长。开发地震遗址旅游资源,实际上是在寻找一条重建之路。等到地震遗址公园投入运营后,相信这份旅游收入将成为灾区重建的一项资金来源。外地旅游者到灾区旅游,就是在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当然,这个目的不会贯穿资源开发的始终,而是暂时的。如果过分强调这一目的,灾区人民和外来旅游者的感情都会受到伤害。但开发初期,此目的较明显。

(三)消费者与当地居民心理分析

地震毕竟对人民的心理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对多数人来说,伤痛等是提及地震的主要情绪,因此,在开发地震遗址类旅游资源过程中,必须重视对消费者――外来旅游者,以及当地居民的心理分析,力求在保证双方心理平衡的前提下,开发资源,达到多重效益的目标。

(四)政府作用

对我国灾难发生地,各级政府部门都会全力以赴实施灾后重建工作,通过规划,尽快改善交通、通讯、住宿等环境条件,同时保护具有游览、历史、科学以及教育价值的“黑色”景点,从而为黑色旅游开发打下坚实基础。具体而言,政府在开发地震遗址类“黑色旅游”资源过程中,应该发挥以下作用。

一是主导与宏观调控。灾难发生后,在我国,主要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都是由政府主导的。我国的政体和国体决定了政府在面对灾难发生时所应担当的角色与责任。救灾物资的发放、资金的投入、灾后重建规划等工作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与宏观调控下进行和完成的。可以说,缺少政府的主导和调控,资源开发只能是一纸空文,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二是资金筹措。开发地震遗址过程中,主要的资金筹措途径是政府的支持。虽然我们提倡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但其他资金来源只能是有效的补充,政府的财政拨款才是资源开发最坚强的资金后盾。

三是规划与管理。“黑色旅游”资源开发涉及到的规划与管理问题,包括开发之后投入运营的管理,工作方向和内容都是政府在指导和完成。由于地震遗址类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地震遗址公园这类旅游景区的特殊性。此类景区的规划与管理,只能而且必须由政府出面才能保证顺利进行。当然,今后的运营收入也必须由政府全权处理才能有效应用到灾区重建中。

四是舆论导向。“黑色旅游”与其他旅游方式不同,社会舆论对其具有引导作用。对此,政府应该通过大众媒体,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引导地震遗址类旅游向健康方向发展,

“黑色旅游”不同于我们熟悉的旅游形式。在开发地震遗址类“黑色旅游”资源过程中,必须全面考虑“黑色旅游”的特殊性,这样才能达到开发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万剑敏、陈少玲.中国旅游资源概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王昆欣.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案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3][英]约翰・斯沃布鲁克.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第二版)[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4]艾艳丰.旅游商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沙润.旅游地理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邹宏霞、苑伟娟.我国“灾难旅游”可行性开发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8,(04).

[7]胡传东、罗仕伟黑色旅游开发探索[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8]李经龙、郑淑婧,黑色旅游研究初探[J].池州师专学报,2006,

00).

[9]胡传东等论黑色旅游开发[J].旅游经济,2007,(08).

[10]张德成等.台湾9・12地震后林业重建的经验及借鉴意义[J].林业经济问题,2008,(08).

上一篇:关于农民对上海世博会想像构建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MISF法的杠杆租赁投资价值二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