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口译教学设计

时间:2022-05-22 07:54:21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口译教学设计

摘要:以国家精品课程《商务现场口译》为例,借助美国心理学教授凯勒提出的ARCS动机模型理论,从注意力、切身性、自信心和满足感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口译教学的设计思路和课程标准。

关键词:ARCS模型;学习动机;口译;教学设计;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070-03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于2005年开设《商务现场口译》课程,在全国率先将口译课程纳入高职常规外语教学。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在理论总结、教材编写、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引起了全国许多兄弟院校同行的关注。

然而,在开课之初,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困惑。许多同行甚至质疑是否有必要在高职阶段开设口译课。但是,该课程教学团队没有放弃努力。他们通过问卷以及访谈,掌握了高职学生口译学习动机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借助ARCS动机模型理论,课程组教师对口译教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不断做出调整。最终,他们走出了困境,成功地将该课程建设成了一门国家精品课程。

为了发挥国家精品课程的辐射效应,笔者对改革后的《商务现场口译》课程教学设计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口译教学注意力、切身性、自信心和满足感等四方面的设计思路,并拟从课程标准层面分析ARCS模型在口译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口译教学的ARCS设计思路

美国心理学教授凯勒(John M. Keller)认为,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四类:注意力(Attention)、切身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和满足感(Satisfaction)。凯勒提出的ARCS动机模型很好地诠释了学习动机的激发过程,即:首先,要引起学习者对一项学习任务的注意;其次,要使他理解完成这项任务与他本人密切相关;再次,要让他觉得自己有信心做好此事;最后,让他体验完成学习任务后的满足感。

注意力是学习的窗口,是保证学生顺利学习的重要前提。教学实践表明,成绩好的学生往往能集中注意力听讲,独立思考,很少受外界干扰。相反,成绩差的学生则容易走神,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法引起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长期兴趣和持续关注。引起学生注意力的手段有很多。一般而言,图文并茂的视频资料、同班学生的现场表演、任课教师的示范与提问等,都能比较容易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集中起来。因此,在设计口译课堂时,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材料的立体性、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以及全体学生的参与性,切勿采用“满堂灌”或者“满堂练”等单一的教学形式,而应该既有教师讲解和示范,也有学生表演和讨论,还有现场视频与案例分析,把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起来。

切身性指的是学习内容与自身利益的关联性,是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力的源泉。现在的学生往往追求功利和实用,他们对所学的内容往往会有自己的选择。在学习之前,他们当中许多人总要弄清为什么要学习这些材料。一旦他们知道自己所学的内容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能帮助他们实现未来工作或生活的重要目标,他们的学习动力自然会被激发出来。因此,在选择教学素材时,教师要知晓学生的学习目标,充分考虑所选内容与学生未来目标的关联度。事实上,口译教学能否得到学生的认可,在很大程度上与选取的材料密切相关。据调查,很多院校的学生之所以最终失去对口译的兴趣,大部分是因为教师选取的素材要么难度太大,要么与学生的未来关系太远。因此,教师不应拘泥于某一本教材,而应结合本班学生以及当地的实际选取合适的材料,而不是一些非常宽泛甚至让人感觉遥远、一辈子也用不上、碰不到的内容。如果教师选取的材料瞄准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让他们感觉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的未来密切相关,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得到充分的调动。

除了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并产生切身性外,学生还必须相信他们具有一定的成功可能性,否则,即使引起了注意并产生了切身性,他们也可能放弃学习。每个人都渴望学有所成,自我价值得到体现。但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学习能力。因此,当学生觉得所学内容超过他们的接受能力时,他们就会觉得成功无望而感到沮丧,最终选择放弃。可见,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和预期,考虑选材的难度和教学的循序性。对于口译课程而言,很多学生刚开始往往觉得好奇而兴趣盎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想办法让这种兴趣和好奇心长期延续下去。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让学生觉得有信心学下去并且有所收获。因此,教师在材料选取上不能一味追求所谓的真实性,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降低难度,对材料进行改编,循序渐进,让学生觉得自己可以掌握。

信心是保持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满足感则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因。如果行为的后果与学生的期望一致,学生便会感到满足,从而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实现自身的最大发展。对这种尽其所能的内在倾向,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实现”。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认为:自我实现的需求属成长需要,是人类最高级别的需求,将一直推动人去从事满足自我的行为。每个学生天生就有学习、求知和实现自己价值的愿望。教师的任务是要满足并强化学生的成就感。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将满意度设计纳入其中,让学生在每一个教学阶段中都能有所收获。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以角色扮演的形式体验情景口译,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在教学后期,还可以组织学生观摩和体验真实的口译场景,或组织学生参加口译大赛以及口译证书考试,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

ARCS动机模型在

口译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商务口译教学实践表明,ARCS动机模型的应用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口译学习动机,帮助教学团队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相关课程标准。《商务现场口译》课程团队在制定该课程的相关标准时,以满足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素质要求为出发点,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注意力、切身性、自信心和满足感。

第一,教学目标务实,瞄准学生切身需求。在确定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时,我们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水平、地方对人才的岗位能力要求等因素,确定了以下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提高汉语和英语水平,为毕业后从事接待、陪同、洽谈等涉外商务口译工作奠定坚实的职业基础。这样的目标让人觉得切身实在,不会遥不可及。该目标是基于以下两点实情制定的:第一,学生入校时的成绩普遍较低,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第二,深圳需要大量的能承担接待和陪同任务的基础口译人才。

第二,内容设置科学,使学生重拾信心。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课程组建立了基于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理念的3P商务口译课程设计模式,将课程教学划分为职业训导(Professional Training)、项目模拟(Projects Simulation)以及顶岗实习(Practical Work)三个层次。在职业训导阶段,依据口译的工作过程逐一开展听辨、记忆、笔记、表达、协调等口译技能训练;在项目模拟和顶岗实习阶段,依据商务口译的典型工作任务开展接待、推介、会谈、合作、拓展等项目教学和实践。每个层次均以相应的职业行动能力为主要的参照系,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单元素材取自学员未来可能涉足的岗位。这样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科学系统,有助于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觉得有收获,能学好。

上一篇: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商务英语写作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