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法庭遭遇零诉讼

时间:2022-05-22 06:54:02

环保法庭遭遇零诉讼

2008年5月6日,媒体大肆报道了江苏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成立“环境保护审判庭”的事情。司法界认为“公益环保诉讼的大门将向环保组织打开”,“给立法和司法实践都带了个好头”,环保部门则认为环保问题有了现实意义上的法律保障。当然,成立该法庭的大背景就是:这年“两会”过后大部制改革,中央政府将环保总局提升为环保部,环保的重要性凸显。

就在人们的叫好声尚未结束的时候,人们开始尴尬了,因为两个月过去了,该法庭尚未接到一起环保诉讼,这个反差与预期太大了。

成立“环境保护审判庭”的初衷是开辟新路改变环保消极执法,用当地法官的话说是:大大扩展了环保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不但包括各级检察机关、各级环保行政职能部门,而且纳入了环境保护社团组织、居民社区物业管理部门。

此外,环保法庭对环保公益诉讼案件受理范围也规定得非常明确:凡是无锡市中院辖区内环保自然生态规划区域发生影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公益诉讼,居民居住 社区范围内影响生活环境质量的公益诉讼,沿太湖水域、长江水域、古运河水域环境规划带范围内发生的影响环境保护的公益诉讼,以及重点风景旅游区环境保护规划带范围内发生的影响环境保护的公益诉讼,都纳入了受理范围。

没有一起公益诉讼,到底为何?分管该庭的无锡市中级法院副院长赵建聪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从表面看,是公民的公益诉讼观念薄弱。然而深究下去,却是我国目前的立法空白。而立法空白带来的另一个现实问题是,环保公益诉讼面临庞大的经费和技术瓶颈。

赵建聪认为,检察机关、环境保护社团组织等都纳入了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但是检察院积极 性不够,因为涉及成本问题,在诉讼地位上也有矛盾,如判决驳回了,是抗诉还是上诉?目前最能代表团体的律师界,如律师协会,在公益诉讼主体上也存在涉及成本的问题,此外还涉及怎样获得授权的法律障碍。除此以外,在实践中,操作问题也出现了很多麻烦。

很多水环境污染都是流域性的,跨越了行政管辖区域的界限,例如太湖的问题,就涉及安徽、浙江、江苏三省,无锡区域的太湖水质问题,涉及常州、无锡、苏州、湖州等多个地市,在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方面都有很多问题。即使打破了行政区划的界线,如在一个流域内通过指定相关海事法院管辖审理,也同样面临着审判力量不足、取证不及时、管辖范围过大的问题。

另一个明显的例子是:2007年5月,太湖蓝藻暴发,引发无锡市百万居民饮用水危机。“蓝藻究竟会给个体健康造成什么样的损害?普通公民往往不具备用专业技术和装备检测、举证的能力,目前又没有独立的中介机构和环保组织能够胜任这一工作,这些都给司法认定损害程度和赔偿标准造成了极大难度。”赵建聪说。

然而,即使法院判决原告胜诉,问题还是很多:是把侵权损害赔偿金直接支付给原告,还是支付给广大受环境损害的群众?公益诉讼涉及的还有法律后果的问题,比如诉讼费、律师费、鉴定费、公益诉讼组织为诉讼耗费的其他人员费用,怎么计算?

对此,一位专家认为,没有明确公民个人的原告诉讼主体资格,也是导致“零公益诉讼”现象出现的原因。赵建聪表示,之所以没有给予个人诉讼主体资格,主要是考虑到可能存在个人滥诉以及当前法院面临的繁重审判压力。但他认为,可以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制定一部具体的法律予以明确和完善。

事实上,我国学者经过多年的探讨,已经充分论证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而在环境公益诉讼适格原告上,立法尚存空白,至今还有较多的争议,谁有资格,法院对主体资格如何审查,法律没有明确规定。

但依靠司法手段处理环境污染和环境纠纷,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必要选择。江苏首个环保法庭遭遇的现实窘境,将成为促进法律尽快完善的一个动力。同时,也为环保组织及个人提供更多的诉求平台,公益的法律保障也将越来越完善。

上一篇:志愿者站在奥运光环下 下一篇:奶业丑闻拷问企业社会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