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德育渗透途径

时间:2022-05-22 04:09:51

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德育渗透途径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几千年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思想和知识系统。道德为先是其精髓,在大学生道德素质塑造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重道德教化和当前在传统文化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并探讨了具体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传统文化;德育渗透;途径

收稿日期:2006―12―03

作者简介:曲爱香(1971―),女,汉族,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本文由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科研费资助。

一、讲道德重教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华民族文化重视伦理和道德的理性。儒家强调教育要“德教为先”、“以德化人”。《左传•襄公三十四年》篇中曾指出“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这里把“立德”放在了首位。《大学》中讲的“三纲”、“八目”,首先强调“明明德”,“君子先慎乎德”。孔子的《论语•季氏》篇别强调“为政以德”,“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传统文化中的重德精神,既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又重视把道德作为整个文化的基础。在儒家看来,人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有善恶之心,有道德的人性;他不满足于物质的享受,能不断地超越自己,实现人的尊严。儒家不仅把是否具有道德观念、道德理性作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而且把个人的品德看成是实现儒家社会理想的首要条件。他们明确地把“修身”与“平天下”联结在一起,儒家把人格的完善及德性的修养提升到崇高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讲道德重教化,即重德精神还体现在以道德作为整个文化的基础。孔子关于“仁”的学说,是伦理道德的核心,也是社会政治文化能够成立的基础。孔子的《论语•八佾》篇中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所以,道德观念超出了人生的范围,弥漫一切,成了传统文化的基础传统的政治,称“德政”;军队称“仁义之师”;文学的天职在“文以载道”;经济生活则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原则。总之,道德价值高于一切,成了判断是非的最高标准。在这种价值取向观念涵摄下,人们的一切事实判断活动都被纳入伦理道德规范模式中,人们复杂的思想、行为活动都必须符合伦理道德标准。并由此做出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等道德性判断。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讲道德重教化精神还体现在处理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中,每个人都应当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儒家坚持义利统一观,正如朱熹论述的那样:“正其义,而利自在;明其道,而功自在”,“利在义中”“义中有利”“德得相通,义利合一,见利思义,以义制利,以义缚利”等构成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所在。儒家这种重德、重义精神,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当前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发生过多次传统文化断裂,导致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亏空:第一次是19世纪末,西方侵略者的入侵,包括文化占领,支撑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礼教”和“仁义”受到了强烈地冲击,而使传统文化失去了依托;第二次是“”中,社会伦理道德次序发生断裂,使各种利益行为的冲突缺乏社会道德的调解。这两次传统文化教育的剥落使日常社会的伦理仅成为了个人的爱好,而极端不道德的行为缺乏文化机制的约束与法律制度的制约,社会中广泛存在着文化茫然等社会性难题。新时期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亏空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而产生的,越来越多的权钱交易、社会腐败、分配不公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现象的存在,使传统文化教育所推广的道德榜样、文化理想与文化规则被认为是虚伪的,因而失去了感召力,社会产生了严重的传统文化认同危机。人们在金钱面前失去了道德良知。无怪乎北大有位名教授曾感叹“现在人们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造成极大的反差。

我们纵观当今世界的各国教育,都以术科为主,无论那门学问都与经济挂钩,其最终结果是满足人的物欲要求。然而物欲无穷,人愈去追求,则人品每况愈下,人成为物质的奴隶,甚至触犯法律都不以为耻。这种教育不是文化教育,只能说是一种物化教育。我们的大学生应承担起自觉的传统文化继承任务,“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做到“有恻隐之心,有羞恶之心,有辞让之心,有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只有普及和复兴传统文化,才会带来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这是我们共同的期盼。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受三个方面的历史影响:一是受封建私塾“严师”的严厉的教育方法的影响;二是受到建国以来军事化管理的影响;三是受到“”时期政治绝对化的影响。这三种教育方式都把“纪律”处于绝对地位,过于强调“灌输”、“管制”、“训诫”、“惩罚”等教育手段,把传统文化教育变成了文化控制和文化监督,使学生生活在受惩罚的恐惧和焦虑之中。这是目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失去实效的根本原因。新时期我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应以文化引导为主渠道,注重潜移默化地影响和事例的模范性作用。比如:克己奉公、嫉恶如仇、诚信笃实的修身之道;爱岗敬业、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风尚等。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至今仍有其积极的意义。因此,当前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要渗透德育,以课堂教学等多种渠道,通过道德教育促使良知的回归,在肯定多元文化价值的前提下对传统美德进行继承和发展,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在塑造21世纪大学人才的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三、当前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渗透德育的途径

1.教学思想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要以开放的思维方式,引入市场经济中最有生命活力的适合高校教育发展的有利因素,吸收先进文化理念,积极开发和利用高校教育资源优势,逐步实现由约束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的转变,形成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的教育理念,把传统文化教学工作引向人文关怀这一新的境界。

2.教学内容要积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主要可分为民族历史教育资源、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人文传统教育资源、以文化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文化体验资源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这一资源的利用,主要应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努力排除社会上的不良教育因素的干扰;二是对现有的高校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统筹、改造和整合;三是扩大教育视野,及时吸收先进的文化理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所以,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施中,高校应进行三个战略重点转移;一是在充分利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同时进行文化内容的补充和创新;二是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进行积极的综合利用和开发,扩大范围,开发民族语言教育、民族历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人文传统教育、心理健康咨询辅助、生态环保教育等新的教育资源领域;三是实行教育形式战略转变,改变以往的文化说教的“灌输”教育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大学生的文化体验视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的实施重点。

3.教学形式要多样化。首先,要开展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活水源头,是中国人的文化之根。我们在诵读传统文化经典时,必须强调古为今用,并赋予其新的意义。大学作为高深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地,必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来培养人、塑造人。只有这样,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推陈出新。其次,要鼓励大学生开展有益的社团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和文化行动能力。如文学社、漫画协会、专业工作室、绿色环保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记者团、篮球队、舞蹈队等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第三要开展文化专题社会调查活动,给大学生创造文化体验机会。组织高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争做新一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活动主题可以是爱我父母、爱我长辈、尊我老师、爱我中华等等。活动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各种专题实践活动,以演讲、征文、辩论等形式进行班或全校的大评比。第四要打破传统的文体活动方式进行文化教育创新,开发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校园内的演讲、大专生辩论赛、艺术文化周、书画展览、知识竞赛、设计作品竞赛、专业技能大比拼、学术讲座等活动可以为大学生感受美、创造美提供条件,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美化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美能引善、美能导真,从而帮助学生抵御低级的、腐朽的文化。这些传统的周期性学生活动,可根据教育需要,进行文化教育创新,发挥其内在的文化功能,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在各种活动中发现自身的价值,体验到独特的文化感受和教益。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来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为塑造我国新世纪的一代具有“四有”品质的优秀大学生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方凌瑾.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J〕.怀化学院学报,2006.(3).

上一篇:数学分析教学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下一篇:论成人学历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的监督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