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里的金钱学问

时间:2022-05-22 02:33:02

压岁钱里的金钱学问

过完年,每个宝宝都会收到不少的压岁钱,对于小宝宝来说这些崭新的纸币还不如花花绿绿的广告纸来得好玩,但对于2、3岁的宝宝很可能就对“钱”更感兴趣,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知道了金钱的魅力,比如,钱可以买糖吃,还可以买玩具等,正是因为“钱”有这样的用处,他们才会对钱格外的感兴趣,既然如此,在宝宝得到长辈的压岁钱时,爸爸妈妈是不是可以趁机对宝宝进行一些金钱的随机教育呢?让宝宝及早认识金钱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为宝宝长大后能正确对待金钱打下基础。

让宝宝认识“钱”,宜早不宜迟

3岁左右的孩子就能够辨认硬币和纸币,这时,家长可为孩子准备两个储蓄罐,把平时不用的钱,一角、五角等钱币投入第一个储蓄罐,积到一定数目的时候,把零钱取出来,同孩子一起到商店买一点小商品,让他初步涉及货币交换的道理。也可以把宝宝的压岁钱投人第二个储蓄罐。作为短期储蓄。等储蓄到一定数目后用于购买较为贵重一点的物品或交纳学费等,但在动用这笔钱时,要尊重孩子,让孩子明白动用这些钱去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逐步树立起宝宝正确的金钱观念。

和宝宝一起玩“认识钱币”游戏

第一步 初步认识

和宝宝一起翻看《钱币收藏册》,一页页地给宝宝讲解不同年代、国家、风格的各种钱币。宝宝虽然还不能从风格迥异的钱币中看出各国的文化风俗,但起码对中国的钱币有了很深的认识。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钱币,无论是五、六十年行的,还是九十年代以后发行的,都有着不变的东西,那就是钱币上的国徽。从钱币的人物变化上。宝宝还可以认识到一些伟人和一些少数民族等。

看得差不多了,妈妈可以考问宝宝一些不同钱币上的特征。比如过去的1分、2分、5分纸币上都是什么图案?什么时候发行的钱币上有防伪标志?这样的提问会让宝宝一下子掌握不少钱币的特征。

第二步 交换钱币

在宝宝对钱币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妈妈可以拿出一些宝宝的压岁钱(纸币),再将宝宝储钱罐里的硬币倒出一些,这时就可以和宝宝玩换钱币的游戏了。

妈妈将纸币划归己有,将硬币划归宝宝,然后用纸币与宝宝兑换硬币。如先用5元、10元、20元的纸币分别兑换成同样面值的1元、5角或1角的硬币;再用这些纸币兑换不是同样面值的硬币。换成同样面值的硬币时,比如10元纸币可以换成10个1元硬币、20个5角硬币、100个1角硬币等,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宝宝的加减计算能力。

第三步 模拟演练

妈妈可以将宝宝的玩具当成待售商品,――估价,分成两堆,与宝宝对卖。比如宝宝的小熊估价8元。妈妈拿出10元,让他找零;而他的玩具手枪估价4块8,妈妈出5元,继续让宝宝计算找零。在这些“故意刁难”和找零练习中,宝宝对钱币的运用会更熟练。

第四步 实战演习

以上三步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为宝宝最后能真正的实战而作的铺垫。在结束上述游戏后,妈妈可以带宝宝去超市买点东西,由宝宝付钱。在收银员尚未找回零钱时,妈妈可以问宝宝该找多少钱?然后再对照收银员找回的钱,来验证宝宝计算的是否正确。

通过这些轻松愉快的钱币游戏,可以让宝宝初步认识货币的样式、功能和使用方法,既让宝宝提前学习了“数学”,也开发了宝宝的智力。

如何面对宝宝的金钱问题

钱,在孩子眼中具有神奇的力量,它隐含着“我是否安全?”的问题。如何淡化金钱的神秘性呢?最好的方法是认真地聆听孩子的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作为出发点,展开讨论。针对几个典型的问题,父母可以这样回答――

“你挣多少钱?”

学龄前的孩子有时会提出这个问题,让父母不知如何回答。宝宝问这个,其实真正希望知道的是“我们有足够的钱吗?我是安全的吗?”这时,父母不需要给出宝宝准确的数字,只需诚实而肯定地回答:“我们有足够的钱给你舒适的生活,把你照顾好。”如果是大一些的孩子,他则更希望知道数字以了解我们的财政状况。专家建议我们采取公开的态度,可以告诉他准确的数字,或者把数量限制在某个合理的范围内。

“我们没钱买吗?”

当你的孩子这样大声地质问你时,你可以回答:“钱不是重点。问题是我们需不需要在这上面花钱,还是把钱花在更恰当的地方”,而不要使用“我们买不起”,因为孩子可能很快就看到你买了其他的东西,暴露了你的谎言。

为了避免让他成为彻头彻尾的拜金主义者,父母必须传达给孩子正确的信息:“在做决定时,钱是被考虑因素之一。而不是根本”。

如果因为东西不值或预算的原因说“不”,最简单有效的说法是“我认为这件东西太贵了。不值这个价钱。”并借机同他讨论价格和品质。还可以讲讲等待的快乐,例如我们如何等待衣服打折,如何存钱等到休假时去旅游。

即使是年龄小的孩子。父母也可以和他交流价值观,告诉孩子钱是中性的,不分好与坏;钱是一种工具,可以用于提供舒适的生活,用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你会失去工作吗?”

孩子可能从各种渠道听到有关失业的话题。如果我们有信心,就应该告诉孩子,让他感到生活是安全的。如果自己同样担忧,请衡量孩子的承受能力,告诉他家里的存款和收入。无论如何请正面回答,遮遮掩掩只能使孩子更担心。

上一篇:防治奶癣知多少 下一篇:宝宝的鞋,你选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