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沿海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

时间:2022-05-22 01:03:52

江苏沿海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

摘 要:江苏沿海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大小对于促进沿海经济产业转型、推进沿海城乡一体化和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重要影响,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群的重要指标。本文在充分考虑资料可得性及客观性的基础上, 选取6个一级指标,分解为24个二级指标作为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指标,采用熵值法,建立了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计算出2005-2009年江苏沿海城市综合承载力得分,进而对南通、连云港、盐城3市的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分析,并且根据综合承载力得分的高低提出如何提高其城市综合承载力分别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城市综合承载力;体系指标;江苏沿海

0 引言

城市综合承载力是指城市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就业岗位和公共服务对城市人口及经济社会的承载能力。国内外学者全面地研究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大小与特点及其在城市生态规划与评价中的意义,为城市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建设强度与投资力度等提供理论依据[1-10]。近年来,随着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规模大大提高,东部三个城市群逐步做大,人类面临着人口、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等诸多问题。江苏沿海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研究对江苏沿海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 研究对象及评价指标

1.1 研究对象的空间界定

本文主要是对连云港、盐城、南通3个江苏省沿海城市的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以促进江苏沿海经济带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

1.2 评价指标体系

从城市发展构成要素出发,结合城市自然基底、人口以及城市人造基底3个方面,构建包括人口状况、自然资源、环境状况、经济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技术进步与区际流通为代表的城市外部支撑力在内的共6大类子系统,24个指标(表1)。除城市外部支撑力外,其他5个子系统指标,用以表述各个子系统的承载力现状,描述城市某一要素压力与承压能力的比较状况,判断各个子系统压力大于或小于或等于承压能力,以寻求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自然基地、人造基底与人口及人类社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探索城市各个系统与要素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寻求其解决途径[11-12]。

2 江苏沿海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评价

信息论中,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可以计算熵值来判断一个事件的随机性及无程序性综合评价。它通过计算指标的信息熵,根据指标的相对变化程度对系统整体的影响来决定指标的权重(表2),并计算江苏沿海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表3)。

3 结果分析

表1 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表2 各单项指标权重

表3 江苏沿海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值

3.1 各市相差不大,南通发展潜力最大

通过表3可以看出南通在城市综合承载力得分和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值最高,综合得分是0.5537,其中基础设施承载力和资源承载力占绝对的优势,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因素在各因素中影响深远。南通市政府对构筑交通大通道非常重视。很早就提出了“以港兴市”的战略目标,近两年专门召开了两次南通港口经济洽谈会,“十二五”计划又明确提出了构筑“三个通道,两个网络,一个港口”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目标。三个通道即苏通大桥、沪崇苏公路、沪崇苏铁路;三个网络即高速公路网、干线公路网、农村公路网络;一个港口即在建设长江港口的同时,加快海港建设。上海南隧(崇明—永兴岛)北桥(永兴—浦东)方案已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因此南通加快建设崇启大桥、崇海大桥已条件成熟。今后五年南通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应抓住千载难逢的交通发展机遇,强力推进构筑大通道的建设,努力实现南通交通由江苏“神经末稍”向“交通枢纽”的跨越。交通建设总体框架应是构筑苏通大桥、沪崇苏过江通道。苏通大桥、沪崇苏公路、沪通铁路线路都将形成南通与上海间交通通道。南通将得以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多层次上参与上海经济圈的协作分工与竞争发展。接轨上海,就意味着接轨国际资本的流动脉搏,吸纳上海的产业转移,参与上海以及整个长江三角洲的分工与合作

3.2 经济承载力制约显著

根据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年)和国务院的《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的指导思想及原则,我们采用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提出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概念: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是指城市所拥有的全部实力、潜力及其在国内外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从此定义可以看出,评价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应使用城市经济总量(而不是人均量),应该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状况、拥有的交通运输能力、现代通讯设施状况、商贸市场水平、对外交流水平、人才状况及社会医疗保障水平等统计指标。南通、连云港、盐城三市的经济承载力得分分别是0.0727、0.0741、0.0773。从各方面来看,盐城的经济发展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人均GDP和第三产业比重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可以稳步提高;连云港在第三产业发展上可以借助旅游、港口等资源的优势,逐步提高产业比重;南通的经济的发展可以借助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和自身的资源优势全面的发展经济。

3.3 城市发展要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目标

加强生态空间管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建设92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快形成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滩涂湿地、水源保护区、生态防护林、海洋特别保护区等为主的生态廊道;加快建设污水、垃圾、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到2012年,盐城重点建制镇及通榆河、蔷薇河清水通道沿线所有乡镇建成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县城达65%以上,建制镇达4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危险固废和医疗废弃物安全处置率稳定在100%,污水处理厂污泥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置;加大沿海化工园区的污染整治力度,重点工业污染源和污水处理厂全部实行在线监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近岸海域污染控制,科学调整海洋功能区划、确定重点海域环境;严格水源地保护措施,加快构筑沿海地区饮用水安全网络;重点加强通榆河、蔷薇河、蟒蛇河等16条清水通道的管理和保护,沿海地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到2012年,南通、连云港地区区域供水乡镇不低于70%;积极发展低消耗、低污染、循环型产业,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着力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园区和企业。

3.4 连云港和盐城的发展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快速均衡地发展,要统筹城市与农村、陆地与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坚持科学布局、合理分工、保护环境、开放合作[24]。为此,一要优化城镇、农村和生态空间布局,加快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个中心城市建设,集中布局临港产业,形成功能清晰的沿海产业和城镇带。二要重点加强沿海港口群、水利、交通和能源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区域发展支撑能力。三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做强特色优势农业,提高现代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四要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生产业发展,积极发展以风电和核电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五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和南北地区差距,促进协调发展。六要加强海域滩涂资源开发。围填海域滩涂要依法科学进行,并优先用于发展现代农业、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保护与建设,适度用于临港产业发展。七要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重要湿地、饮用水源地保护;严把环境准入门槛,强化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面源污染治理,切实加强环境监管。八要推进体制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4 结语

随着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开发战略,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必将迎来新一轮的机遇,在两会期间以及国家和江苏省十二五规划中,都提出将江苏沿海三市作为发展的重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然面临人口、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城市可持续发展如何与城市综合承载力相协调,不仅关系到城市未来自身的命运,也关系到其周边地区能否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对江苏沿海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进行科学评价,不仅有助于提升江苏沿海城市综合承载力,而且也能够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大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提出建议,以期促进江苏沿海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UNESCO&FAO. Carrying capacity assessment with a pilot study of Kenya: a resource accounting methodolo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Paris and Rome: 1985.

[2] Arrow K, Bolin B, Costanza R, et al. Economic growth, carrying, and environment[J].Science, 1995, 268,520-521.

[3] Rees W E. Wackernagel M. Urban ecological footprints:why cities cannot be sustainable and why they are a key to sustainability [J].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1996;224-248.

[4] Jonathan Douglas Witten,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Comprehensive Plan: Establishing and Defending Limit to Growth [J].Boston College Environmental Affairs Law Review, 2001.

[5] Sleeser M. Enhancement of Carrying Capacity Options-EC

CO, The Resource Use Institute, 1990.

[6] OH K, JEONG Y, LEE D, et al.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the assessment of urban carrying capacity [J].Korea Plan Assoc, 2002, 37(5): 7~26.

[7] 王云霞.北京市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博士学位论文,2010.

[8] 卢育红,史宝娟.唐山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价[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1):102~105.

[9] 吕斌,胡军.中原城市群城市承载力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5);53-58.

[10] 孙莉,吕斌,周兰兰.中国城市承载力区域差异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3);7-8.

[11] 徐琳瑜,杨志峰,李威.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评价方法[J].生态学报,2005,25(4):771-776.

[12] 谭文垦,石忆邵,孙莉.关于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若干理论问题的认识[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08,28(1):40.

基金项目:2012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2012JSSPITP2396),

盐城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11YCKL005)资助。

上一篇:政策执行反馈:基于委托和控制权理论 下一篇: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