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肢痛汤治疗中风后肢体疼痛30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5-21 08:58:14

自拟肢痛汤治疗中风后肢体疼痛30例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自拟肢痛汤治疗中风后肢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科常规治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肢痛汤治疗。结果 对照组治愈率为86.7%,治疗组治愈率为96.7%。结论 自拟肢痛汤治疗中风后肢体疼痛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的传统的我院神经科常规治疗。

关键词:中风;肢体疼痛;肢痛体安汤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6-0052-02

中风(Stroke)也叫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很高的脑血管疾病,而中风后肢体疼痛是其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目前对其的治疗尚无统一标准的诊疗方案,以往对其治疗是采取西药治疗联合康复、针灸等治疗,但是效果不甚理想,笔者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基于传统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上,自拟“肢痛汤”治疗中风后肢体疼痛,疗效确切,改善了中风后肢体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60例患者均为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来我科就诊的住院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受试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按国家科委攻关项目“85-919-02-01 中风病症候学与临床诊断的研究”课题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1]。

1.2.2 西医诊断标准 按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脑卒中西医诊断标准者;②符合中风中医诊断标准者;③头CT或MRI证实有出血或梗死病灶者;④伴有偏瘫侧肢体疼痛且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4分者;⑤意识清醒,同意该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经检查证实肢体疼痛是由于手术、肿瘤、全身性疾病以及骨骼疾病引起者;②处于急性期病情不稳定及严重的心血管、肝、肾、肺、和造血系统等病情危重者;③孕期或哺乳期女性及精神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脑内科入院常规,Ⅱ级护理,抑制血小板聚集、谨慎降压、降脂、扩张脑血管等对症治疗。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肢痛汤加减进行治疗。肢痛体安汤是在桂枝附子汤基础上加减而成,具体方药如下:

主方:附子10 g,桂枝15 g,川芎15 g,水蛭10 g,元胡索15 g,川牛膝15 g,姜黄10 g,续断10 g,独活15 g,木瓜10 g,薏苡仁10 g。加减:下肢痛甚者,加续断15 g,独活15 g;上肢痛甚者,加姜黄15 g;肢体酸胀者,加桔核15 g,荔枝核15 g;冷热感异常者,加茴香15 g,乌药10 g。水煎每剂取汁300 mL,分早饭前、晚饭后各服用1次。其煎后的药质部分留置,于睡前与适量水煮热后泡脚,注意保暖。2组患者均为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多饮水、避风寒、畅情志、慎起居、勿过劳。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3];2.运用尼莫地平法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的分值变化计算出好转程度(参见疗效标准),分别记录达到痊愈、显效、有效的时间(d)。

3.2 疗效标准 服药第4周末进行疗效评估,计算有效率。有效率的计算方法是根据临床上常用的尼莫地平法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的分值变化计算。

改善率(n)=(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M治疗前积分 ×100%。

痊愈:肢体疼痛消失,n≥ 90%;显效:肢体疼痛明显减轻,75% ≤ n

3.3 统计学分析 结果均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用χ2检验。当P

3.4 治疗结果

5 讨论

中风后肢体疼痛属于祖国医学中的“偏枯”范畴,最早记载于《内经・灵枢热病》云:“偏枯,身偏不用而痛。” 多发生于中风急性期向恢复期过度之后,有学者[4]统计出8%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肢体疼痛。传统医学认为多因肢体偏瘫、活动受限,脉络痹阻则不通则痛;血气偏虚,不能濡养则不荣则痛。现代医学认为脑卒中后肢体疼痛的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点:①伤及感觉传导通路;②伤及运动神经导致肢体肌力减低,关节僵硬,运动缺乏所致的肩关节半脱位肌肉、组织粘连疼痛;③中风后脊髓反射的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增强导致肌张力增高,肢体痉挛性疼痛;而老年人组织代谢缓慢,易致组织内组织胺、5-羟色 胺等致痛物质增多,中风后肢体疼痛病因尚无明确因素,大致概括为以上几点,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肢痛汤是我科在多年实践经验中探索出的一种有效方剂,是在桂枝附子汤基础上加减而成,方中附子辛热温通,能温经散寒,除湿止痛,现代药理研究附子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桂枝辛甘性温,能发散温通经络,桂枝中的桂皮醛又具有镇痛作用;川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能行气调血;木瓜中含有皂甙、黄酮类、过氧化物酶等物质有缓解肌肉痉挛的作用;纵观全方,诸药合用共达到温散寒湿,行气活血化瘀祛风之效。本研究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风病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D].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r经科杂志,1996,29(6):379.

[3]王安民.康复功能评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70.

[4]刘江华,邓丹,杨凤名.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0,18(5):546-547.

(收稿日期:2016-04-06)

上一篇:王敏入生平补考 下一篇:研究不同麻醉方式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