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雕塑美学价值探究

时间:2022-05-21 07:25:30

景观雕塑美学价值探究

一、雕塑在景观设计中应有的美学价值

在景观雕塑设计的过程中,雕塑家应该要事先对雕塑的大小和尺寸进行充分的预测和分析,必要的时候,还要进行透光的处理和错觉的校正。景观雕塑在不同的景观中都是固定的陈列,所以,也就限定了人们的观赏条件,观赏者如果想要充分地体验到雕塑所带来的美感,领略到它的美学价值,就必须要通过不同的角度和距离来进行观赏。人们最好的观赏距离是在雕塑高度的两倍或者三倍远的地方,这样比较适合全面的观赏,如果想要看得更加清楚一些的话,则需要到雕塑高度的一倍的距离比较合适,才能让观者欣赏到雕塑所带来的美感。

(一)雕塑应展现出的肌理美

肌理本来是指肌肤的纹理,而材质的肌理主要是指质朴自然的没有经过雕琢的肌理,也就是材质本身的肌理和略加雕琢的肌理,也就是点到为止的不破坏材料的天然纹理的雕琢,显示雕琢者高超工艺以及自然之美,是一种有意识的创造。在雕塑造型中形体是最基本的要素,肌理依附在雕塑的形体中,隐藏着艺术家对于材料的感知和丰富的创造行为,对艺术家所发出的独有的对特殊物质的控制力。肌理是雕塑的语言,可以传达艺术家的情感,是艺术家制作雕塑的痕迹,传达艺术家创造时的情绪和思想,是雕塑作品的艺术特色,反应人们的艺术理念和审美情趣,肌理是雕塑和景观环境的高度统一,有时候对于材料的研究和形式感的探索如果脱离了具体感受的营造,就难免舍本逐末。

(二)雕塑应展现出的色彩生命美

雕塑的色彩就是能够满足现代人们的心理审美需求,并且达到与景观环境相互吻合,使雕塑艺术充满一种新的精神,从而产生出雕塑的无限张力。雕塑的风格、规模以及材料都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利用自然材料的色彩和质感肌理以及天然的染色剂、漆料和着色剂,创造一种协调的色彩环境。雕塑的色彩蕴涵着生命的动力,为人们传达感情和暖意,牵引着人的思维和情感的变化,同时带来一定心理疗效,用各种手段来突破人们视觉上的秩序,使艺术家的创造有情感的意味和精神内涵。

(三)雕塑应展现的生态美

在雕塑的设计中,也参与到生态的保卫战中,利用自然的方法让雕塑进行“呼吸”,共建健康的空间环境。从生态系统的地方性特点上考虑,在景观造型中减少外来物质的介入,雕塑的材料尽量使用原有的生态环境中的材料,这样能够更好的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在雕塑的设计中,利用材料和适于气候的设计来调整温度、空气流动和适度,让阳光可以直接照射到雕塑上,减少人工照明,减少光对生态的污染,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雕塑的地点,位置和施工都应该考虑到对可再生资源的充分保护,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通过对生产生活垃圾的艺术构思,组织和整理创作出现代雕塑,既要表现出创造美,但也提醒公众注意环境的概念。使用无毒,无污染,可持续和可再生的材料和产品,减少环境和社会的损失,加强生物可降解或回收利用。雕塑周围种植树木和花卉,设计雕塑周围水循环,收集、存储和利用雨水,使雕塑设计成当地景观造型生物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雕塑应展现在环境中的协调美

雕塑作品应具有朴素的生态观念,对自然、环境、生态的责任,以人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目的,人与自然的价值观。一件有感染力的景观造型雕塑不但要有丰富而生动的形态,而且还要有一个健康积极的主题,并不是概念的推理。成功的雕塑并不在于尺寸的大小,而是在于材料、技法和环境的共同融合以及整体的视觉美感,运用得当会锦上添花,反之则适得其反。景观雕塑的装饰性可以美化环境空间,满足人们心理对于美的需求,展现出景观设计作品的美感和赏心悦目以及雕塑的思想性和政治性。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景观雕塑都是抽象或者半抽象作品,通过工艺性或者趣味性给绿地环境形成一定的装饰效果。

(五)雕塑应展现出的精神美

雕塑可以使作品的精神内涵发挥到极至并满足于人们的审美需求,使作者易于表达,观者易于接受。雕塑不仅体现作者的艺术理想和人生经验,注重生态原则和人类的视觉心理学,加强雕塑造型和环境形成的韵律感,还在符合人们需要的前提下,有利于安抚调整城市中人们心理紧张,唤起生命的美和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良好的景观城市雕塑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提高人的精神素质,还可以深入到公众的生活中,调节公众的态度,协调公共关系、公共文化,让人们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心理结构和心理因素发生变化,使人与人之间可以做到和谐的生活和发展,这也是艺术审美的最终目的。人文精神和环境的融合,就形成了人文环境,雕塑在景观中的作用,就是城市中的人文性的重要体现。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着景观中每一个理念,为人们传达着独特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对人们的精神世界起到导向和教育作用。比如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前,以京剧脸谱设计的雕塑《中国风》,它的理念定位在“民族传统,地方特色,时代精神”,重点强调了长安街作为中国政治文化的形象大街的意义,不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体现出“和六律以聪耳”的和谐意境。

二、景观设计中雕塑设计的现状与思考

(一)雕塑设计的现状

1.对景观雕塑缺乏统一的统筹和规划在景观造型创意的过程中,没有对雕塑进行总体的规划和考量,没有总体的指导和思路,随意性比较强,并没有将雕塑作为景观规划的一部分来进行考虑,同步设计,同步施工。2.过分追求造型,缺乏精品和内涵城市雕塑缺乏新意,趋于雷同,数量众多,但是缺乏精品和特色,有的地方甚至因为出现垃圾雕塑而影响景观造型。在设计中,往往因为片面的追求雕塑的造型,而忽略了其本身的内涵和欣赏价值。有的雕塑虽然也是经过精雕细琢的却缺乏生命力和创造力,使雕塑失去了存在的艺术价值,而且,设计往往忽视了自身的特点,对本土文化不够重视,只是一味的追赶国际潮流,使雕塑的设计缺乏民族文化价值,流失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格。3.忽略了景观雕塑的生态作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景观造型设计及建设中,有很多的仿真型的假植物被广泛应用。各种假植物随意的应用在绿地上,对景观造型建设形成了很大的误导,不仅不会增加美感,反而会加快生态环境的恶化,对城市中的景观造型及绿地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对这种行为,必须加以限制。

(二)雕塑设计的思考

随着艺术的逐渐市场化,我们对于未来景观雕塑的发展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未来的景观雕塑创作中,需要不断的提高思想水平和对生活的分析洞察能力,充分的发挥创造力,使景观雕塑艺术得到可持续发展,在发挥艺术品质和创造力的同时,还应该要注重生态的建设,在设计中增加自然的因素,结合自然就是尊重自然,利用地域特征和历史文化因素,增加雕塑的功能性和审美性。所以,未来的景观设计及雕塑设计中,将不再单纯的停留在表面的美丽上,而将更加注重设计的内在美,将生态价值和生态美从形式走向功能与内涵的统一。结语综上所述,可以得知景观造型和雕塑本身是互为依存的。艺术产生于语言的结束之处,在这一点上雕塑是极其显著的,雕塑的价值就在于它内容的深刻性、视觉的愉悦性以及随之而来的体验的丰富性与持续性。和一切其它艺术一样,雕塑作品的真正价值来自于文化意义上的进展和推广,没有对雕塑本身规律深入的理解和探究就失去具有创造力的可能,这种探究包含感知各种直接与间接的相关事物,对传统的学习和分析,形成景观雕塑特有语言以及表现技法。

作者:赖昱宏

上一篇:美学视域下人间词话境界说初探 下一篇:声乐表演艺术及美学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