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是如何出现的

时间:2022-05-21 06:59:56

学前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是如何出现的

摘 要

童年是人生最自然的时期,是天性保存最完全的时期,是潜在人性内容最完美的时期。正确而适当的教育有助于幼儿的茁壮成长,而不恰当的“开发”“开掘”则会令其受伤甚至毁灭。本文着重对现今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小学化”倾向进行分析,并相应地提出应对方案。

关键词

小学化 学前教育 混龄教育 幼小衔接

幼儿如同一粒种子,只有按其天性与适宜的外部环境进行互动,才能萌芽、生根、成长、开花、结果,而我们成人应当尊重其本能、兴趣和需要,让他们充分地表现、表达。但出于种种原因,农村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却普遍存在。笔者现就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作出分析:

一、师资本身的因素

(一)幼儿教师自身素质学历水平相对较低

现在农村幼教师资的主要来源还是幼儿师范学校的毕业生,但数量上远远不够,而且相对集中在农村中心园。农村一般园则主要依赖于一些幼师函授毕业生,更甚是些从小学代课岗位上下来的教师。这些教师往往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直接走上学前教育岗位,把一些成人化及教小学的经验带入到幼儿园中。

(二)接受培训、教研、观摩机会少

农村的幼儿园往往是一个班一个教师,就像俗话说的“一个萝卜一个坑”,这就造成了她们必须从早到晚都在班上照顾孩子,由此,她们接受培训、教研、观摩的机会并不多。由于缺乏必要培训、教研、观摩,她们对新《纲要》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准,对教材、新理念也概念式模糊,因此无法对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理性的反思,更不能在理解和领会《纲要》与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了解儿童的需要,解决教学存在的问题。因而在教学活动时,没几分钟就完成了活动,多余的时间只好让幼儿来识字、学计算。

二、教学环境的因素

客观条件差也是导致理论脱离实践的原因之一。虽然现在相对资金投入得较多,但仍然有不少幼儿园设施不齐全,活动材料缺乏,教师只能使用最原始的教具,活动方式也比较单一。

有些教师虽然懂得应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增进幼儿对大自然的了解,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审美力、观察力等。然而,“安全第一”的要求,儿童好奇爱玩但缺乏安全意识的天性,使得教师畏首畏尾,不敢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三、混龄教学的因素

如今在农村少数幼儿园还存在着混龄教学的形式,即在幼儿园里把至少相差两岁的3~5岁儿童组织在同一个班级内,让他们一起游戏、生活和学习。往往这种班级只由一位教师带班,并要求在同一个时间段内进行两种不同教学活动,在给一个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教学活动时,为了不受另外一个年龄段孩子的打扰,于是教师就给他们布置写字、做计算的活动,让其安静下来。

四、幼小衔接的因素

(一)家长的传统教育观念

记得有一位家长曾对我说过:“我姐姐的孩子上小学以后,总是跟不上,就是因为你们幼儿园老师在学前教育期,没让孩子写字、学数学。”家长的这种误解与传统的教育观念有关。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孩子的学习,就是读书,就是学习书本知识。因此,一谈到对孩子进行教育,就认为是要孩子学识字、学计算。在农村有这种误解的家长不在少数,某些教师为迎合家长、争取家长的好评,同时为了减轻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负担,便在一日教学活动中给幼儿进行识字、学计算活动。

(二)教师的担心

因为幼儿面临入小学,大班的教师为了让幼儿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的教学活动,于是教师就逐渐地对幼儿进行识字、计算的教育内容,甚至教幼儿学习小学的课程,布置家庭作业。

如何使农村学前教育既符合幼儿身心特点,又为幼儿入小学奠定基础呢?针对以上造成农村学前教育 “小学化”倾向的因素,我们可作出以下四点对策:

1.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的再教育是教师队伍保持蓬勃生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幼儿园教师学历层次、专业理论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不够强的现状,可通过调整整顿、岗位培训、技能比武、继续教育等多种渠道,切实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

2.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为主,并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的一种个性化活动。能够满足不同幼儿发展的需要,能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是一种很好的社会性学习。

农村幼儿园虽然室内外操作材料比较少,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却能成为可利用的资源。春天的野草、野花、各种树叶;秋收的稻谷、玉米;田野里的藤、茎、果实等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将这些材料投放到活动区中,引导幼儿运用这些材料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可为活动区域注入更多的活力。比如我园让中班的幼儿在父母的帮助下采集各种植物的种子。在采集过程中,父母自然而然地会给孩子介绍种子的名称,孩子就会自然地去观察辨别这些植物种子的不同之处。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又丰富了孩子的知识。

实践证明,幼儿往往喜欢那些价格不高的、低结构化的、来自生活中的游戏材料。因为可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能充分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农村幼儿园没有足够的资金购置现成的玩教具,可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丰富区域活动材料的形式。如可让教师和幼儿带来家中的洗发水瓶、化妆品瓶子投放到“理发店”; 牛奶盒投放到建构区里;幼儿把以前自己穿过的小衣服带来,可变成“娃娃的盛装”……

3.如何实施混龄教学。

事实上混龄教学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1)在混龄学习班级中儿童与自己知识技能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他人合作时,认知技能可以得到巩固和加强,认知上的矛盾会促进儿童在“最近发展区”内发展。(2)不论儿童是作为新手向年长者学习,还是作为熟练的操作者教授他人,他们都会从共同分享学习经验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混龄教学在实践层面上讲具有积极意义和成效,那我们在开展活动时如何避免小教化倾向呢?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可能性是多样的,因此混龄教学的组织形式也是多样的,如不分年龄,按幼儿的兴趣来组织活动;按幼儿能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分组;根据需要,打乱组合,组织一些全体幼儿共同参与的活动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灵活选择这些活动形式。

4.依据《纲要》精神,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幼儿总是要长大的,摆在他们面前的必由之路是去上小学。长期以来,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在大班教不教幼儿一些小学的知识。上述事例中的教师或许是出于关心,但这显然违背了《纲要》的精神,那我们幼教工作者该如何做好幼小知识点的衔接工作呢?我认为问题是我们教师怎么协调好关系,并且能依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及学习愿望,把握分寸,趋利避害,帮助幼儿开一个好头。如我们不把教幼儿认字当任务,但可以结合环境布置、生活和游戏活动等,以幼儿自愿为原则引导幼儿认读一些简单的常用字;我们不教幼儿写字,但可以根据汉字、字母、数字的基本笔画进行一些前书写练习。通过给幼儿一些零星的知识点,引起幼儿更大的学习兴趣,产生更强烈的上学愿望,在他们真正上学时能与小学教师产生更好的“认知共鸣”,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做好家长工作,与之沟通,让他们明确从幼儿心理学角度分析,幼儿如果事先掌握一些零星的知识,教师讲课的内容就更容易引起幼儿的认识共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相反,如果小学知识教得过多,幼儿一方面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上小学后也确实容易产生“我都会”的错觉,反而形成不专注等不良学习习惯,而且在幼儿园学的知识优势会很快消失。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遵循幼儿年龄、生理特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无论您是位幼教工作者还是家长,记住我们的责任是敬畏、认识、探索、珍爱童年,为孩子提供适当的物质和精神食粮,而不是以各种美好的名义或崇高的理想为由冠冕堂皇地进行摧残,这需要我们时刻警惕!

上一篇:落实“元素”为儿歌添彩 下一篇: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评估新动态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