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幼儿计划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

时间:2022-10-02 08:44:45

探析幼儿计划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

曾经有一则关于泡茶的故事引起很多人的共鸣,讲述两人同时泡茶,其中一人洗茶杯——倒茶叶——烧水——泡茶,毫无计划,而另一人则事先做好计划,先烧开水,利用烧水的时间做其他准备工作节省了时间。老师们也常常用这个故事教人们如何运用统筹法做事情,即如何有计划地安排做事程序,用最短的时间完成要做的事情,提高工作效率。这则故事使我们懂得了计划比做事更重要,多思考,巧计划,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的计划性由目标的制定、策略的使用、过程的监控和调节、情绪情感的渗透四个要素构成,中大班幼儿的计划能力只处于萌芽阶段,怎样让孩子们学会有意识地计划出活动的目标?怎样使他们制定的计划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怎样尽可能地保障他们制定的计划得以实践,而不是纸上谈兵?怎样让他们在系列关于计划的活动中提高自身的计划能力,循序渐进地学会自主计划,养成做事有计划的习惯?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研究中需要解决的。

一、授之以渔——让幼儿的计划性活动从学习方法中开始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提供幼儿自主计划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体会有计划带来的好处,循序渐进地学会自行制定计划的方法从而发展幼儿的计划能力。

首先,兴趣先行,对比体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划性活动应先激发幼儿的兴趣,先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活动,然后让幼儿去活动中进行体验,感受计划的重要性,学会计划。如秋游活动中我们进行了对比实验,一部分幼儿在老师的帮助下制定了“秋游计划表”,他们把秋游的时间、活动内容、所需物品等内容都有计划地进行安排。另一部分幼儿没有进行计划。对比体验,活动后孩子们充分的讨论、分析两组人员的秋游情况,他们发现有计划的一组幼儿在两个小时的时间内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先踏青到展区、进行写生、开心聚餐、到儿童乐园体育活动(早操、玩体育器械)等。而没有进行计划的一组幼儿只参观了展区和进行聚餐。当他们发现同伴进行写生时也想参与,但是发现自己没有带写生板和笔;当他们发现同伴正为锻炼区的爷爷奶奶表演早操时也想参加,但他们没有带录音机,一名幼儿提出可以等他们早操做完后向其借录音机,但是集合的时间已经快到了,他们没有时间活动了,于是匆匆结束了秋游活动。对比体验后孩子们发现“计划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我们在计划的系列活动中多次进行了对比体验,有计划和没计划对比;不同计划表格对比;个人计划和合作计划对比;计划完成情况对比……这样不仅激发孩子参与计划活动的兴趣,也使幼儿在活动中体验计划的重要性,从而学会计划活动。

其次,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让幼儿循序渐进学会自主计划。开始时,教师运用与孩子商量或征求意见的口气先把自己的计划详细地告诉孩子。开始的时候,孩子是没有计划安排的概念,次数多了,孩子就慢慢体会到了活动安排的含义了,逐步能提出自己的建议。第二步只说出具体活动内容来,让孩子自己安排次序。比如“今天的户外锻炼时间我们可以做三件事:跳跳床、玩丢手绢、拍球,你们来安排玩的次序。”如果是合理的,就照孩子的安排办;如果不合理,则要向他讲清楚为什么。这样时间长了,就可以使孩子学会怎样统筹安排活动内容。 第三步只给个大框架,让孩子自己安排具体活动内容。比如说“今天上午我们可以在区域玩一个小时,你看玩什么,怎么玩呢?”孩子想玩的内容很多,开始会说出一大堆计划来。

第三,探索尝试,提升归纳。当幼儿具有一定的计划意识时,我们发现孩子在表达自己计划上遇到了难题,他们不能像大人一样运用文字表达,没有一定的记录形式,孩子们对已制定的计划没有对照检查的样本。于是我们让每个孩子畅谈自己的春游计划后,引导幼儿回家和父母协商,将计划运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孩子带来的五花八门的计划,有的运用连环画的形式将春游的时间安排、计划带的物品画出来,有的采用表格的方法、按照时间顺序将春游的环节表现出来,还有的在父母的协助下图文并茂地记录自己的计划。我们将孩子们的计划书进行了分类展示,采用先让同伴猜测自己的计划内容,再由自己介绍,后由集体评价的方法。活动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共同总结了符号记录法、表格记录法、画册记录法、文字记录法等几种常用的记录方法。

孩子们在多次的失败和成功中体验了计划活动带来的乐趣,初步具有进行计划的意愿,逐步学会了进行自主计划的方法。逐渐成为有计划能力的人!

二、因势诱导——让幼儿的计划性活动从教师的指导中实现

影响幼儿计划性的因素包括幼儿自身、教师的教学组织、材料和活动结构等多个方面。其中教师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1.教师是幼儿计划性活动的引发者。

首先,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有计划有条理的环境与榜样,让幼儿经常看到的是有条不紊的环境,周围的成人做事有计划有条理不忙乱,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培养幼儿计划性的前提。在幼儿计划性萌芽阶段对幼儿做事提出有计划的要求,教师有意识的让幼儿参与讨论一些事情的计划安排,经常提醒幼儿做事前想一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样做最好。如幼儿学洗手绢,可以让幼儿洗前先计划自己的行动程序:准备好水和肥皂—卷起衣袖—将手绢浸湿—擦肥皂—搓手绢—用清水洗净—晒手绢,再按计划程序行动,这是一个引发幼儿,师幼相长的过程。

2.教师是幼儿计划性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教师支持鼓励幼儿的计划活动,活动中我们以教师的支持、引导为中介,让幼儿有自主计划的机会,指导过程中我们注意运用原则、注重方法。

在活动中我们注重尊重的原则,将教师的“传授者、维持者、调节者”角色转向幼儿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坚持启发的原则,给予幼儿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的权利和可能;提倡赏识的原则,运用情感激励的方法,“以情激情、以情染情”,激活幼儿的思维;注重游戏性原则,通过游戏引导幼儿主动探索、主动发展。这是一个追随幼儿,师幼同行的过程。

三、拓展升华——让幼儿的计划性活动从资源的整合中延伸

我们分析挖掘幼儿园各项活动中有效的资源,在区域活动、主题活动、亲子活动、生活活动等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中寻找、挖掘、制造资源给幼儿提供自主计划的机会。

1.区域活动计划表。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是孩子们自由选择、自发探索、操作摆弄的一种自主性学习活动。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与幼儿共同设计的时间安排表:计划时间——操作时间——整理打扫时间——回忆时间。让孩子感受计划(设计)——尝试(做)——整理——总结(分享)的学习过程。

我们从中班开始尝试让幼儿制定区域活动计划表,刚开始时幼儿在教师设计好的区域表格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将自己计划的活动内容用记号的形式表现出来,一阶段后我们让孩子们设计自己一周的区域活动计划总表及每次活动的细表。先设计个人的区域活动计划表后引导幼儿2-3人合作,设计计划表。

2.主题系列活动计划表。

主题活动是幼儿围绕着一个内容,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教师适时、适度地予以支持和引导的一种系列活动。主题活动给孩子更多的信任,更大的活动空间,同时也给孩子更多发展计划能力的机会。如在《奇妙的旅行》主题活动中我们依据主题开展的需要引导幼儿设计了《春游计划表》《有趣的旅行计划表》《回家路线图计划》等一系列培养幼儿计划性的活动。在《我要毕业了》主题中引导幼儿制定自己的《毕业周计划》《毕业植树计划》……

“计划”这词听起来似乎生硬、枯燥,但是大至一国,小至个人,都多少会对自己的发展“计划”一番,让未来更有目标更富挑战。事实上,做事有计划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是一种做事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的做事态度,是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让孩子从小学习订计划,培养计划能力,养成做事有计划的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身。让我们从小事做起吧,为孩子的美好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园本课程“花园式幼儿园”实施之体会 下一篇:幼儿园环境视野下新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