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责任意识的渗透与责任感培养

时间:2022-05-21 05:01:09

初中语文教学中责任意识的渗透与责任感培养

【摘 要】责任感作为一切美德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人类理性与良知的集中表现,是社会得以存继的基石。笔者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深感德育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儿,在语文教学中同样应该渗透与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责任感;培养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先生这样说。谁都知道,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分数虽然已不再是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但分数依然是老师、家长评价学生,家长、领导评价老师,领导、社会评价学校的极重要的标准。作为一名教育一线的语文老师,唯一能坚守的便只是在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爱听之外,顶着重重重压尽一点人道主义责任让教学变得厚重一些,而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多得几分考分。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些小细节引发了我的思考。有时,批改好的作业让发下去,过了大半日,作业本还安好地静躺在讲台上;收上来的作业本也经常是忘记了之前作业的订正或作业写了一半更离谱的情况是有时还有字写到一半就交到了我这里。有时,我让孩子帮忙叫另一个作业有错的同学来订正,我左等右等也不见人影,最后才被告知那个孩子不在教室。当然,除此之外,忘记上什么课,忘记带什么资料更是家常便饭!是现在的孩子记性远不如前?可问及当红歌星的八卦,他们却如数家珍!显然上述的这些“忘却”背后潜藏着深刻的原因:缺乏责任意识!查阅了一些资料,我发现中学阶段的学生责任意识是最淡薄的。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主任李丹教授带领课题组展开对少年儿童的大范围调查结果显示“到了小学高年级甚至初中以后,孩子的责任心尤其是自我管理能力反而低于小学一、二年级时期。”中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青春期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是个体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人生转折期。所以,对这个阶段的孩子进行人格教育和责任心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与可行。

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就在于,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培养起一种对知识、文化和美的向往,然后使学生在这种精神财富的基础上产生、形成和确立起新的智力兴趣,更好地让语文渗透于孩子的生活,也通过语文课堂打开一扇了解世界,了解社会与人的窗口。语文课有着天然的德育功能,因为许多名人名篇中往往渗透着各种美德,责任亦然。于是,我尝试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责任意识的渗透和责任感的培养。

一、课文教学

找准教材与“责任”的结合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对“我”一个外国学生的认真负责,细致到每周修改“我”的讲义,补正所有缺漏错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责任驱使他做这么多本可以不做的事?这里的学习让孩子们懂得负责人的人值得尊敬并会被人们永远记住。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在读书时借书抄录“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正因为深切的责任感让他赢得了名声,让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他,从而得以“遍观群书”。这里的学习也让孩子们知道一个负责任的人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帮助他走向成功。

二、课外拓展

语文的外延无限大。所以除了课本中的课文之外,我们往往会找一些内容相近、主题一致的文章让孩子们进行比较阅读。除了比较阅读之外,摘抄、朗诵比赛和有关责任的细节片段练笔都能让孩子们多接触多观察和多思考,让这些美好的责任品质渐渐内化。

三、时事讨论

以大语文的观点看,语文就是生活。一切发生的事件就能够囊括在语文范畴之中。最近引起的事件往往最能激发孩子讨论的欲望,而这些也是锻炼孩子思维与表达的途径,同时也体现着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这期间当然少不了关于责任的讨论。

比如,小责与大责的讨论:因为学校卫生检查中地上有垃圾不问责直接扣分,使得校园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可我经常在下班后在校外看到许多学生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仍然非常严重。于是,我把身边的这现象也放到课堂中来讨论。又把国外旅游景点常见的中文文明警示牌也告诉学生。让他们感受虽然只是一个小小举动却大到可以影响整个国家形象。小小的责任放在大大的环境当中不也是一种大大的责任么?

通过一系列的语文教学中的责任行为指导,孩子从活动中获得了成功及愉悦的体验,从周围的老师和同学处得到鼓励和肯定,责任行为得到正面的强化而持续出现,从而逐渐将责任内化为一种自觉的品格。

我说:“我不看重你们的成绩,我看你们的努力!”

我说:“不是每个人都能取得好成绩,没有好成绩照样能够成材!”

我说:“不管你们今后在什么岗位上工作,我都希望你们能成为有责任有担当顶天立地的人!”

奥地利精神医学家维克多・费兰克这样一位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历经惨绝人寰遭遇度尽劫波归来的生还者,在他的生命和家庭都遭遇了极不负责的蹂躏之后,仍然说: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3月第一版

[2]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2003年12月第一版

[3]冉乃彦.《生命教育课――探索教育的根本之道》同心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上一篇:合作与交流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下一篇:大学生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