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对中国志怪小说创作的影响

时间:2022-05-21 03:31:57

佛教思想对中国志怪小说创作的影响

摘要:对《聊斋志异》鬼故事中所描写的鬼魂的住处,施鬼饭等情节进行分析,随着佛教的发展,人们普遍接受了佛教思想生死报应等观念,中国志怪小说创作中不自觉地将佛教观念和中国本土的生死观杂糅融入创作出的小说中。

关键词: 《聊斋志异》;鬼的形象;鬼魂的住处;施鬼饭;佛教思想

中图分类号: 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7-101-02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云:“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讫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这虽然是评论魏晋至隋之时的志怪小说的言语,但亦道出了中国历代志怪小说谈鬼论神的两个特点:

一则,中国志怪小说中所塑造的鬼的形象乃是糅合了中国传统思想中所固有的鬼神思想和佛教传入中土后所带来的鬼神思想,而并非一个单一思想的产物。

二则,中国志怪小说的作者在写作记录这些小说的时候并非刻意虚构,而是相信其情节的真实,故加以记录,所以在这些小说中实际反映着一定的历史真实,即作者和当时人们对鬼神这一问题的理解以及他们对中国本土思想和佛教思想的论述加以选择的接受。

清代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聊斋志异》便是秉承这一传统创作而成。所以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自序》中云:“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每搔头自念:勿亦面壁人果是吾前身耶?……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所以本文试通过分析《聊斋志异》中的鬼故事中鬼的住处,施鬼饭的法事两方面,浅论佛教中的鬼神思想对中国志怪小说中鬼故事创作的影响

一、鬼魂的住处

(一)在《聊斋志异》中人死了化为鬼魂的住处大概可以分为三处:

到与阳世生活无异的阴府。如《张诚》中张讷为了寻找死去的弟弟,魂魄随巫到了一个都会中,“城中新鬼、故鬼往来憧憧。”;《湘裙》中晏仲之兄在阴间不仅娶妻而且还生有一子;甚至阴世亦同阳世一样设有官职,如“判官”、“司文郎”、“考弊司”等,且同阳世一样,若欲谋得一官半职,则须参加考试,如《考城隍》中宋公便至阴府考城隍。这应该是因为中国古人传统的生死观:认为人死之后只能升上天成为神祗和进入阴间,而阴间的世界是阳间生活的延续,人死后入阴间,不过是到另一个世界去继续原来的生活而已。所以在 出土的王公贵人墓中,常会发现大批的殉葬品,除有数目及种类繁多的器皿外还有各类的奴仆俑人……墓中并藏有实际的食物……汉人认为死后的地下世界,即是生前世界的延续,生前富贵,死后仍是富贵。且仍有劳役苛税之事。

(二)地狱,凡生前犯有罪孽之人都要到地狱接受刑罚赎罪。如《僧孽》中,张某暴卒后至冥府,“私浼鬼使,求观冥狱。鬼导历九幽、刀山、剑树,一一指点”。《某公》中写某公记得前生死后到地狱见“冥王判事,鼎铛油镬,一如世传”。首先,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并没有地狱的观念,地狱乃是佛教思想中的观念,佛教认为人死后,会根据其“所造业能归向于天乃至地狱”等六道之中。做了善业的人升入天道,做了恶业的人会堕入地狱, “地狱名泥犁耶。如婆沙论中。名不自在。谓彼罪人为狱卒阿傍之所拘制不得自在”。“人命终时生中阴。中阴者已舍死阴,未及生阴。其罪人乘中阴身入泥犁城。泥犁域者(梁言密条城又云闭城也)是诸罪人未受罪之间,共聚是处。巧风所吹。随业轻重受大小身。臭风所吹。成就罪人丑之形。香风所吹成就福人微细之体”。再是,《聊斋志异》有许多故事提到人死后到了地狱因为所做的事情不同,其所受的惩罚也不一样,这一点与佛教中根据罪人生前所造的孽不同,堕入不同的地狱,接受不同的惩罚以赎清自己罪孽的思想也是相似的:“造三恶业不修三善行。即堕埠压地狱。苦痛不可称计”,“由恚怀毒造诸恶行。故堕叫唤地狱”,“由习众邪见为爱网所牵造卑陋行,堕大叫唤地狱”……所以显然小说中人死下地狱受罚的描写就是受了佛教的影响创作出来的。

但是小说中的地狱并不是完全按佛教中的地狱来描写的,而是加入了很多中国的思想。首先,主掌地狱的除了阎罗,还有判事等阳间官制中官位。而且阎王也会死去,凡人可以通过考试进入地狱当官,甚至做阎罗,比如《阎罗》中,南芜秀才李之中便到了地狱作阎罗。而佛教中的阎罗惟有一人,“昔为毗沙国王。与维陀始生王共战。兵力不敌。因立誓愿为地狱主。……毗沙王者今阎维王是。十臣者今诸小王是。百万之众诸阿傍是”。其次,佛教中阎罗所掌管的仅为地狱道,人若因孽障堕入畜牲道并不在阎罗的管辖范围之内,而在《聊斋志异》等志怪小说中,阎罗不仅要掌管人堕入地狱之中受什么刑罚,还可以根据其所犯的罪孽判决其来世堕入畜牲道中,做什么畜牲。如《三生》中阎罗判刘孝廉三世分别堕入畜牲道做马做狗做蛇;《某公》中某公被阎罗罚做羊;《三生》中两人分别因为草菅人命和鞭挞父母而被罚堕入畜牲道做犬。

(三)《聊斋志异》中鬼魂一般居住的第三个地方即是荒野乱冢。如 《连琐》中的连琐的《巧娘》中的女鬼巧娘皆栖身在自己的墓冢中。人死后,鬼魂居住在自己的墓冢中这个观念,无论佛教还是中国传统思想中都存在。中国早在《搜神记》的《紫玉》里就有紫玉的魂魄从墓冢中出来的描写。佛教则认为鬼有饿鬼,有威德鬼,无威德鬼,饿鬼住在地狱,有威德鬼和无威德鬼的住处不定,其中无威德鬼就会“或依草木冢墓而止。或依屏厕故区而居。皆无舍宅。果报劣人”。

二 、施鬼饭

《聊斋志异》中有四篇故事都涉及到了施鬼饭这一仪式:《王刘郎》描写许郎“ 每夜携酒河上,饮且渔。饮则酹酒于地,祝云:‘河中溺鬼得饮。’以为常。”;《珠儿》里詹氏的鬼魂欲复生,便让李翁“设床褥,日浇一杯冷浆粥。”;《龙飞相公》有一情节说到城隍幕客龙飞相公怜古井中孤魂野鬼无辜,“每三五日辄一施粥水”;《鬼哭》中王学士为驱散冤魂:“设水陆道场,命释道忏度之。夜抛鬼饭,则见磷火荧荧,随地皆出。先是,阍人王姓者疾笃,昏不知人事者数日矣。是夕,忽欠伸若醒,妇以食进。王曰:‘适主人不知何事,施饭于庭,我亦随众啖。食已方归,故不饥耳。’”这几个情节与是佛教的一种法事“施鬼饭”很相似,《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就介绍了这种法事的缘起:“尔时阿难独居静处念所受法。即于其夜三更已后。见一饿鬼名曰焰口……尔时饿鬼白阿难言。汝於明日。若能布施百千那由他恒河沙数饿鬼。并百千婆罗门仙等。以摩伽陀国所用之斛。各施一斛饮食。并及为我供养三宝。汝得增寿。令我难于离於饿鬼之苦得生天上……世尊我今云何能若干饿鬼仙人等食。尔世尊告阿难言。汝今勿怖,我有方便。令汝能施若干百千恒河沙饿鬼。及诸婆罗门仙等种种饮食。勿生忧恼”。

中国从梁代也开始仿照举行这种法事,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开始后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便叫做“放焰口”,而现在日本亦还保存着和《王六郎》中祭奠水鬼的行为一样的法事叫做“川施饿鬼”。《鬼哭》中蒲松龄在末尾写到:“由此鬼怪遂绝。岂钹铙钟鼓,焰口瑜伽,果有益耶”。可见这在当时是大家较为熟知的法事,亦可见《聊斋志异》的这几篇故事中的施鬼饭的情节即来自这一佛教法事。

通过对《聊斋志异》的鬼故事中所描写的鬼的住处,记述的施鬼饭的情节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佛教的发展,佛教的思想和观念渗入人们的思想和心里,和人们本身所固有的中国传统的鬼神理论杂糅在一起,逐步成为了人们看待人生,对待生死问题的思想观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所以当时的人们在看待鬼神生死报应等问题会不自觉地用佛教的思想去理解接受,而这一现象明显地反映在了中国志怪小说创作中,所以才会在中国志怪小说的鬼故事中出现许多受到佛教影响而创作出的情节被记载下来的。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铁雪斋抄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唐]道林.法苑珠林・三界部・诸天部・业因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晋丁干宝.搜神记・紫玉[M]].北京:中华书局,1979.

上一篇:对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述评 下一篇:论知识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