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武术课的意义

时间:2022-05-21 02:08:13

浅析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武术课的意义

摘要: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武术作为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它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风格。武术注重武德,而绝不是简单的擒拿格斗、套路动作,可以说套路动作是武术的形,而武德是武术的魂。无论是对抗性的捕斗运动,还是势势相承的套路运动,都是以中国传统的技击方法为技术核心的。

Abstract: Chinese Martial Arts is a treas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s a wonderful spo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Martial art has a unique charm and style, which focuses on military ethics, not only simple fighting and routines, and routines are the forms of martial arts and military ethics is the spirit of martial arts. No matter confrontational campaign or routine exercise with potential actions each other all takes traditional Chinese arts of attack as technical core.

关键词: 武术;作用;意义

Key words: martial arts;action;meaning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6-0194-02

0引言

就人类的社会生活来说,技击术不可能是中国独有的。我们要解决的就是让我们的学生了解武术是个什么样的,武术并不是单纯的舞刀弄枪,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的,也不像电影中那样只是卖弄姿势或充满暴力。中国武术具有哲理性、健身性、技击性、娱乐性和欣赏性,它不仅有对抗性练习,还有套路练习;不仅有单人联习,还有双人或多人练习,并且有丰富的拳种和不同的长,短,软,双器械,汇集了中国各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特点。因此作为国粹的武术有其应有的价值在体育教学中开展。

1武术的作用

1.1 提高身体素质武术运动与人体活动密切相关,能体现出多种优美姿态。而人的健美也正是在千姿百态的动作中展现,在千变万化的运动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人的最基本形态活动姿态是站、坐、行,拳语中的“立如松,坐如钟,行如风”之说,就是对站、坐、行姿态的基本要求。长拳对身体的要求是头正、顶平、收额须直挺胸、拔腰,这种练习有利于背部伸肌的增强,促进人体的正常姿势的形成。系统地进行武术训练,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几乎都参加运动,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西锻炼。实践证明,武术运动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武术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都是以技击作为它的中心内容的,通过武术锻炼,不仅能够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而且能够学会攻防格斗投术,特别是武术功力训练,更能发挥技击的实效性。

1.2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相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心身。这一特点反映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

1.3 广泛的适应性武术运动不仅锻炼价值高,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同的拳术和器械有着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它可以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时间、季节和器材的限制,人们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和条件选择合适的项目来进行锻炼,这给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供了方便条件。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俱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武术能在广大民间历久下衰,与这一特点不无关系利用这一特点可为现代群众性体育活动提供方便,使武术 进一步社会化。

2武术运动的价值

2.1 教育与文化价值武术传统的"择徒"和教育之中倡导的武德,诸如爱国、正义、守信、坚韧不拔、谦和忍让、惩恶扬善的品质是历代武术家们信奉的第一要义。它既讲克己正身、宽厚谦让,又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因此具有巨大的教育与文化价值。教育价值体现了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我国传统武德的精华,在今天的时代仍然值得继承和发扬,它在本质上与社会主义道德思想存在着共通之处,追求崇高的思想品质、向往理想的武德人格、涵养美好的精神情操,这些成为武德修养的主导思想。武德所提倡的重义轻利的道德观,有助于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它与大力提倡的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是一致的。

武术的英雄主义将进一步与爱国主义精神融合;武德中的仁爱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尊、团结和谐的人道精神;传统武德所提倡的尊师重道、诚信谦让、守道敬业品质适用于家庭伦理、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勇武刚强、自强不息的武德精神更能激发现代人奋发向上、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深深植根于武术工作者和习武者心灵所特有伦理道德观念――武德。任何一名习武者都必须把武德修养视为练武的首要任务,“武以德立”“德为艺先”“德艺双修”“德全艺高”是自我价值追求的目标,武德修养也是武术行为的必需规范。

武德可以理解为掌握武技的人所应具备的道德,是习武者为把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而建立的自我约束与精神自律体系。在学习武术时注重武德,可以增强人的社会责任感,为自我修养的提高、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一位美国朋友说:“让孩子学武术,主要是让他学纪律,学做人。”墨西哥的安东尼奥・佛格雷泽的研究认为,武术在世界各国人们的价值观念中,“教育与文化”的价值高居首位。这无形中说明了武术的文化教育魅力。

2.2 强身健体价值我国传统医学、养生学和仿生学的诸多精华,注重“内外兼修”。强调意识与肢体动作的高度和谐统一,是最受人欢迎的健身项目。随着科技的发展,武术军事功能削弱,人们习武多出于养生健身,达到延年益寿的作用。即使是在以武术作为技击手段的古代人们也没有忽略它的健身价值。戚继光练兵是为了“临阵”“临敌”“临阵”而练“手之力”“足之力”“身之力”,但通过训练可以健身,健身可利于实战则是显而易见的。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说:“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说明到清代武术的社会功能已在明显转变,习拳的终极目的已在于“益寿延年”,武术的健身价值更是日益突显出来了。

3在学校普及武术课的作用与意义

3.1 增强体质武术动作复杂、多样、不对称,要求严格、完整而和谐,在练习过程中要达到"内外合一"。所谓"内"指的是心、神、意、气等内在心意的活动和气运行;所谓"外"是指手、眼、身、步等外在形体活动。此外还有"内三合,外三合"等等。其次,武术动作动静分明。武术的这些特点要求人体的协同肌与对抗肌各肌群的大脑皮层相应的运动中枢之间具有高度的精确性和协调性。而且还要求运动中枢与植物中枢之间也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共济协调。由于在练习武术过程中各中枢之间的精确性和协调性关系受到严格训练,得到强化。此外骨骼、肌肉和关节也同时得到锻炼。因而对学习新技术和建立新的动力定型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通过教学和训练,能够使学生收到壮内强外的健身效果,武术练习中,通过内在的神情的贯注和呼吸的配合以及人体各个器官的积极参与,能够加强人体肌肉力量,提高肌肉,韧带的伸展性,加大关节运动幅度,有效的发展柔韧性。对人体的反应速度、力量、灵巧、耐力以及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长期练习,还能够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对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和调节人体内环境平衡具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

3.2 锻炼意志,培养道德情操练武对意志品质考验是多面的。练习基本功,要不断克服疼痛关,磨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年有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套路练习,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遇到强手克服消极逃避关,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斗意志。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

中华武艺在长期的发展中,继承和发扬着中华民族“重礼仪、讲武德”的优秀传统美德,基于祖先的遗训,习练武术者一般在初练基本功阶段就严格要求学生做到“尊师重道”、“讲礼守信”、“宽以待人,严于律已,抑恶扬善”等武德,因此,“武德教育”在习武中占相当重要地位。再由于习武非常吃苦,于是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这也是一种修身的重要方面。

4结论与建议

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武术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武术推广普及的重要方式。同时,也要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的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导性;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真正体会中华武术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向应国家教育部的政策与方针,发掘校园武术文化,利用学校体育的人文环境进行武术文化的传播。

上一篇:城镇小型供热机组接入系统方案设计 下一篇:长株潭地区高校体育场馆的现状调查与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