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断奶 何以为生

时间:2022-05-21 07:04:26

邮政断奶 何以为生

随着2002年声的临近,邮政断奶已进入倒计时,今后邮政如何摆脱目前所处的窘境,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

“邮老大”的生存尴尬

国家从1999年起,每年分别对邮政的补贴逐年减少,从80亿、50亿、30亿、10亿,到2003年“彻底断奶”。因此,中国邮政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

1999年,中国邮政提出了“3年扭亏,5年形成良性循环”的阶段性目标。3年扭亏的期限无疑给中国邮政带来了日益紧迫的压力。按照国家邮政局一位领导的说法,从1999年开始,国家邮政局每年都要开减亏摊派会,主要的内容就是向各省区邮政下放亏损指标。据称,每年来开会的多是各省市邮政局一把手。

中国邮政几个营收大户同样因为扭亏的原因被压上了重重的担子。北京邮政今年的盈利指标提高到5亿元,这个担子也被如法炮制分摊给下属的各个邮政支局。一家紧挨北京城黄金地段的邮政局因地处核心城区,今年的指标是7000万元,这对于拥有110名职员的邮局而言,意味着人均年产值超过60万元。不过,尽管这家邮局称得上是北京邮政一个盈利大户,在这里工作的职工并没有拿到比其他局更多的薪水。北京邮政局一位官员说,邮政依然走的是国家事业单位的工资标准,北京邮政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不到2000元/月,这样的收入在北京市算是中等水平,但与已经企业化的“同胞兄弟”电信员工相比,则差了一大截。

亏损从何而来

我国邮政系统50多万名职工、3万多辆邮车、6.6万个营业网点、236个邮件处理中心、113套信函自动分拣机,网络堪称相当庞大,却难以养活全国邮政。1998年,中国邮政与电信分家,中国邮政当年就亏损了142亿元,这种入不敷出的状态持续至今。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就亏损原因访问了城镇居民。对于邮政资费的标准,49.5%的居民认为偏高,43.5%认为基本合适,7.0%认为偏低。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邮政亏损的呢?

原因一:免费的“邮电公事”、“国内邮资已付”和“义务兵免费邮件”是邮资流失的3大黑洞。有些地方邮政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的情况比较严重,“国内邮资已付”真真假假。我国邮政还承担着为现役军人义务兵免费发信、为党政机关运送机要文件等社会功能,但有大量的信件(包括许多商业广告)却为此“搭乘顺路车”。在一些邮政机构,私信公寄现象显得很平常,“邮政公事”其实已成为信函业务跑冒滴漏的一大“管涌”。

原因二:邮政行业的高福利水准和高成本投资。国家过去对邮政行业的高额补贴,很大一部分是补进了邮政干部和职工的口袋里。1997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为6470元,而邮政业为12056元,差不多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被公认为高收入的金融保险业也不过为9734元。高亏损却不影响高薪的发放,可见中国邮政已经提前将自己的收入纳入“成本”之列了,这种“成本”自然是越高越好,“亏损”再多也无所谓。而近年来,邮政系统的盲目投资也是巨大的,如花巨额外汇引进的信件分拣机在应用过程中问题百出,不符国情。

原因三:落后的管理水平和难如人意的服务质量是邮政业务缺乏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中国邮政在《如何交寄特快专递》里明文规定:“EMS全球邮政特快专递是传递速度最快的邮政种类。国内城市之间互寄2天~4天,外国大城市3天~4天送到。”可有媒体曾披露了南方某大城市邮政1999年“1.24”特快专递延迟8天到达,致使2500元飞机票成为一张废纸的消息。3个多月后,当地邮政局仅赔偿了事主18元的延误费了事。从而引起社会舆论的普遍谴责。快运业的出现,说明了这个行业还是有利可图的,别人有钱赚,中国邮政却亏损。

当然邮政亏损的外部原因也是客观存在的。

报刊自办发行从邮政碗里夹走了一块肥肉。1985年,邮局大幅度地提高了报刊的发行费用。过高的报刊发行费用(高达报刊定价的40%)逼得许多报刊无法可想,于是逼出了个“自办发行”。

电话、手机、电脑的普及,对邮政的冲击最大。现在先进的通信方式,如固定电话、移动通信、传真、E-mail等不断涌现,这些“替代产品”都在与邮政的信件业务竞争,消费者有了很大的选择余地。近几年邮政函件量逐年下降,从1996年的79亿件降到1999年的60亿件,年人均函件量已经不足5件。邮政专营的信件业务已经在通信市场的竞争中丢失了一部分阵地。

遍地开花的民营特快专递抢滩邮政市场。由于特快专递的价格贵,利润高,使特快专递成了块人人眼红的大肥肉,而使许多人都想插一脚,于是民营特快专递应运而生。这几年,邮政开设的快件业务并没有做到快件快投,影响了自己的声誉,业务量合乎情理地下降了。

选准突破口

中国邮政在办好传统业务的同时,推出了礼仪、邮购、直递、广告、、电子汇兑、快递包裹等新型业务,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了网上购物、网上订报、网上集邮、网上汇兑、混合邮件、拨打185电话邮局送货上门等业务。但业内专家却不客气地指出,别看新业务花样搞了不少,但中国邮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建立起自己的核心业务。

中国邮政的核心业务是什么呢?那就是信函投递。无论新技术如何发展,传统的邮政业务的地位将只会下降,但不会消亡,就像汽车与自行车将会在汽车时代并存一样,发达国家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E-mail尽管具有巨大的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可它的不安全和易于感染并传播病毒的缺陷,也使传统的信件不可替代。传统的邮政业务在邮政业务中所占的比重仍很重要,甚至还会像骨骼一样支撑着中国邮政。尽管信息手段越来越多元化,很多国家仍把函件寄递列为邮政的核心业务,重点发展。世界邮政界也通常认为,人均函件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邮政事业发展水平的标志。美国及西欧诸国,信息化程度远远高出我们国家,可圣诞贺卡、商业信函却有增无减。据说,美国人年均函件400多件,欧洲人均用邮量为100至200件。美国的网络技术比我国发展快,6000万人已经上网;电话普及率比我国高,在80%以上;移动通信和传真更是比中国发达。按说,美国的邮政受到的冲击应该最大。但美国邮政的信函量不但没有下降,相反每年仍有增长,现在已经达到每年2000亿件,占到世界函件总量的43%。这说明,无论电子通信技术发展有多快,都无法替代邮政,因为它有着独特的功效和存在的价值。因此,中国邮政应在改善传统的邮政业务上,在物美价廉的服务上下大功夫。

邮政今后怎么走

有专家建议中国邮政按这样一种方法来重组现有业务:先将属于普遍服务的信函、党报党刊发行以及机要通信、义务兵通信等业务划分出来专营,再将有竞争性的特快专递、集邮、报刊零售、广告信函以及电子邮政、物流配送等业务剥离或分拆,组建集团公司,实行专业化经营,直至包装上市。重组现有价值链的目的是形成新的价值曲线,提供全套的服务和应用解决方案,以便向集成化、系列化、增值化的现代物流过渡。以去年开通上海周边地区的航空快速网为标志,中国邮政建设物流系统的大幕已经徐徐开启。

据悉,中国邮政已决定改造现有236个大中城市的邮件处理中心,建立信息高度集中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近期,中国邮政正在筹备开办服务水平和价格介于普通包裹和特快专递包裹之间的业务,以及网上支付和网下货到付款的服务,这些都将为宏伟的e-post蓝图勾勒出最基础的架构。

经济学家茅于轼对于邮政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邮局不可私营化,但邮路可以分段承包出去,邮政系统里面有些业务可以分离出来,比如分拣设备可以允许民间进入,像电话的安装、修理、收费等服务可以让民间来做,借鉴电力行业“厂网分离、竞价上网”的模式。茅于轼认为,“一个地区可以搞两个邮局,一个国家的、一个民办的,彼此竞争,谁的服务好、效率高、成本低,那就留下谁。这个可以试。总之,或者是把邮局承包出去,或是再开两种方式都可以探索。”

全国邮联学术部常务副主任顾联瑜提出,应体制创新,实行“一业两制”。所谓“一业两制”是指一个行业两种体制:普遍服务实行信函专营,不能按照市场机制去操作,不以盈利为目的,注重社会效益,保障公民的通信权利得到切实落实;至于增值服务应实行市场竞争,竞争性业务应完全按市场经济体制操作,这些业务应实行专业化经营,成立专业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自负盈亏,报刊发行、特快专递、邮政储蓄、电子配送都可以实行此种经营模式。也就是说,国家成立邮政总公司,下设各专业公司,引进竞争。现在的“混业竞争”解决不了中国邮政的效益问题。体制创新应确立不同的评价体系,即使是普遍服务也应考虑成本,当然,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邮政企业应优化人才结构,尽快建立适应新形势需要的不同专业的人才梯队。

上一篇:西气东输 能源大动脉 下一篇:零售业:国外军团加速扩张 国内企业积极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