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输血护理风险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时间:2022-05-21 04:15:57

防范输血护理风险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中图分类号】R4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13)04-0091-02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临床输血护理容易出现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护理中如何防范输血风险保障输血安全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输血风险;护理;输血安全

临床输血是把 “双刃剑”,既属于无法替代的紧急医疗措施,又存在着无法预测的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风险,甚至引起输血医疗事故争议。输血护士是临床输血治疗实施过程中最后一段的具体执行者,对输血安全起着重要的终末把关的作用[1]。如何防范输血风险,保证输血安全,护理人员的作用十分关键。

1临床输血护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风险意识淡薄,只重视了传染病风险忽视了其他风险。所有输血风险有58%来源于输血科之外,所有失误51%来源于标本的采集和管理,25%来源于床旁核对[3]。

1.2护士采集血标本出现问题最多:输血失误10%在于护士采样,51%在血样收集和管理[4]。因血标本搞错造成的输血医疗事故屡见不鲜。

1.2.1未认真核对受血者身份,找错人、采错血样;

1.2.2采样方法错误、血样不合格从输液管中直接获取血标本,标本被严重稀释;

1.2.3采错血标本,一位护士同时采集两位患者的血标本,将血样注入到错误的试管中;

1.2.4血标本量少、溶血

1.2.5血标本的标签模糊不清,信息过于简单,贴错。

1.2.6非医护人员送标本存在风险(某医院曾发生血标本在送的途中洒了,用别人的血来代替而造成输错血的教训)。

1.3护士对安全输血相关知识重视不够。大部分护士对输血的操作程序和查对比较重视, 认为只要按操作规程将血输正确就行了,至于怎样输血才能保证血液质量,使输血达到最佳效果而不良反应又最小,护士考虑较少[2]。

1.4其他:护理技术不到位,如输血时静脉穿刺的血管不好导致输注血液慢、甚至停止。告知不到位,没有签署有效的《输血知情同意书》(项目填写不全、无签名或不正确)。血液出现问题时与输血科沟通联系不到位,延误治疗与抢救等。

2防范输血风险的主要护理措施

2.1树立法制观念,加强责任心,严防差错事故。一定要认清当前医疗形势,树立法制观念,对医疗安全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降低引起差错事故的高危因素。我国卫生部制订的有关输血的政策法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1999年1月卫生部颁布)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年6月颁布)中至少有10条与输血护理密切相关,这是临床输血护理安全措施的法规保障。一定要熟知、熟记并严格执行。

2.2防范输血风险,主要抓好输血前、输血中、输血后三个环节。输血前:关注输血前的双人核对、反复核对以及血液外观质量的检查。要合理安排好输注的顺序、速度和时间,预计输血中可能发生的潜在危险。认真核查输血协议书上签字以减少日后法律方面的纠纷。

输血中:输血中的护理包括输血器的选择、输血速度、时限、药物禁忌、加温、加压、静脉通道和受血者的监护等。关注库血的复温、正确的输注、合理的输注速度、输血不良反应的观察与处理。输血时应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尽可能对输血不良反应做到早发现、早处理,若发现病人有上述症状,应立即报告,暂停输血,保持静脉通路,做好抢救前准备;尽快报告输血科(或血库),查明输血反应的原因。

输血后:输血后伤口的处理和对受血者的关爱、迟发性输血反应的观察、输血记录和输血相关医疗废物处理输血反应反馈单的填写;血袋的保存;输血医疗文件的存档等。其中伤口处理要细致,由于输血穿刺针头粗,故拔针后应压迫局部3~5min,以防止出血,如有出血倾向应适当延长时间,直至不出血为止。同时关注输血后的关爱,护士对输血后病人的关心和询问非常重要,有助于及时发现因输血引起的异常情况,也有益于病人提高对输血的正确认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高度注重血标本采集风险的防范

3.1采集血标本之前应认真核对受血者身份,防止找错人;

3.2防止血标本张冠李戴的最有效方法是给每一位患者配戴腕带(腕带上有患者重要信息);

3.3采集血标本之前需仔细核对《临床输血申请单》与患者资料是否一致,二者有矛盾不得采集血标本;

3.4一位护士最好不要同时采集两位以上患者血标本,因为存在将血样注入到错误试管中的风险;

3.5最好不要从输液管中直接获取血标本,因为标本被严重稀释会导致错误的检测结果。

3.6配血用的血标本应不抗凝或用EDTA抗凝,一般需要5ml,不得少于3ml;

3.7受血者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或者能代表患者当前的免疫学状态;

3.8如果患者最近的红细胞输注发生于24小时之前,现在又要输注红细胞,最好重新采集一份血标本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3.9重新采集血标本的原因是患者接受供者红细胞后受到免疫刺激,可迅速产生针对供者红细胞的抗体。因此,为确保患者始终接受配合的血液,新鲜的血标本非常必要;

4重视护士输血相关知识的培训

护士作为输血工作的直接执行者, 其对输血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将严重影响输血质量, 管理人员应重视护士输血相关知识的培训。根据输血规范及不同血液种类输注和储藏要求编制成简单易学的小册子,护士人手一册,便于护士学习和掌握。同时多举办临床输血案例交流会。

目前,随着临床用血量的日益增多,安全输血已成为重要的课题[5]。如果护士有较为丰富的输血知识,并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能一丝不苟地按输血护理常规操作,则可避免输血前某一环节的疏忽(包括护士自身的疏忽)而造成输血意外事故的发生。所以,通过大力加强有关输血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学习;加强输血业务学习和输血安全教育;加强输血的法律意识、证据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规范输血护理技术操作程序;制定处置各种输血不良反应的预案,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输血护理质量,对于保护病人、医院、和自身的合法权益,保证病人安全、有效输血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乃鱼.临床输血过程管理[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18(6):70-73

[2]王晓红. 护士在输血方面的误差与安全[J].家庭护士,2007,5(28):68

[3]李丽英,李琦.在输血方面医务人员的误差与输血安全[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6,1(3):244-245

[4]魏小斌.输血人为误差和输血安全.[J].中国输血杂志,2005,18(3):251-253

[5]刘桂香,王俊华安全输血与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07,15(02):86-87

作者单位:125000辽宁省葫芦岛市中心医院输血科

上一篇:穴位贴敷贴辅助治疗小儿咳嗽的临床护理体会 下一篇:基于可靠性的电力通信系统研究